高祀龙,修 红,姜文彬,李红岩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其中事故灾难是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常常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伤员,时间急、伤员多、病情复杂,对医院内救治管理提出严峻的考验。2013年11月22日青岛中国石油化学有限公司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我院承担了这次事故的医疗救治工作,各部门为医疗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将救治过程汇报如下。
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石油化学有限公司东黄输油管道原油泄漏进入市政排水暗渠,抢修过程中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共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75 172万元。国务院将此次事故定性为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在本次事故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共收治伤员138例,其中危重病人55例,极危重症病人6例;共实施手术148台,其中大型手术29台;参与抢救的医生470人次,护士690人次。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共收治极危重病人6例,其中严重多发伤(以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腰椎骨折、颅内出血、膀胱破裂出血、血气胸为主)伴休克病人2例,高龄、颅脑外伤、颅内出血伴心功能衰竭以及呼吸功能衰竭病人1例,重度颅脑外伤、颅底骨折、颅内血肿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病人3例。
2.1 医院应急管理系统 合理、高效的指挥和协调能力是本次事故病人成功救治的关键,医政部门在接到上级的事故通报电话后,迅速动员35个临床科室的90余名医护人员参与急诊救治;中心院区30余名专家和东部院区的50余名专家迅速集结到位;后勤保障部门迅速组织人员运送抢救所需的物品,临时组装百余张床位用于急诊伤员的安置;安保人员在急诊就诊区建立警戒区域,隔离围观群众,保障抢救通道通畅。
2.1.1 急诊伤员疏散 完善的急诊“绿色通道”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伤员就诊后按先后顺序编号统一办理就诊卡,每名伤员两名医护人员全程负责救治,需进一步明确伤情者立即行全身CT扫描,普通伤员直接入住伤员病区,急症伤员立即护送至手术室手术治疗,危重症伤员直接护送至ICU;至15:00时,所有伤员均得到妥善安排和有效救治,77例伤员分流至病房,ICU收治6例极危重症病人,截至当日19:00时,急诊室已经无伤员滞留。
2.1.2 成立伤员特需病房 大部分三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接近甚至超过100%,即使在美国许多大城市也只有不足30%的医疗中心能紧急收治20例以上的伤员[2];而在灾害事件发生后,由于伤员并不都是由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e medical service,EMS)系统运送,因此可能会出现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达的情况,使医院无法应对[3]。尽管本次事故事发突然,人员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百余名伤员、几百名家属涌入我院,而我院仍成功完成了救治任务,得益于伤员病房的成立。医政部门在接到上级的抢救任务后立即决定组建伤员特需病房,用于集中收治伤员。伤员病房的成立使急诊伤员得以迅速分流,减少对正常医疗秩序的影响,保证应急处理有序进行,保障各项医疗活动在快节奏下正常开展。
ICU共有床位21张,分为内科病区13张、外科病区8张;在接到抢救任务的同时筹划床位的安排,将外科病区常规术后病人符合转出指证的立即转往普通病房,经消毒处理后,在1h之内建立8张监护床位的ICU伤员病区,为后续收治重症伤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重症病人救治组织
2.2.1 组建医疗、护理小组 针对6例极危重症病人,中心院区、东部院区和黄岛院区ICU通力协作,组建医疗救治组,由黄岛院区院长任组长,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负责1例病人的全部治疗,医患比为2∶1;护理部抽调全院各个专科的专科护士,组建“11.22”特别护理组,护患比为4∶1;医疗护理组的建立为极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2 实行“专病专护” 每例病人由1名ICU护士负责整体的治疗、护理,根据具体的病情安排专科护士协助管理,如以骨盆骨折为主的复合外伤病人由骨科护士协助护理,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病人则由胸科护士协助护理,确保病人的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2.2.3 多专业协同救治 对于收治ICU的危重症病人,多专业协同救治,在解决严重多发伤外科情况的同时,及时处理病人在ICU治疗中的问题,积极保护脏器功能,尽可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2.3.1 管路护理 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留置多腔深静脉导管,快速补充血容量,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了解心泵功能及血容量情况,指导输液速度;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如病情需要的病人同时做微创心排血量监测、持续尿流率监测,确保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2.2.3.2 气道管理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解除气道梗阻或窒息;对合并严重肺挫伤、创伤性湿肺病人,经评估短期内不能脱机拔管病人早期行气管切开,便于人工气道管理;机械通气病人应用加热式呼吸回路配合MR850加温湿化器,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4];脱机期间,应用文丘里吸氧装置接呼吸机加温湿化器,进行温化、湿化,可以有效促进呼吸道功能的恢复,缩短病人带管时间[5]。
2.2.3.3 并发症护理 早期预防并发症,应用抗血栓压力泵及抗血栓压力带进行物理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等,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2.2.4 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 晨会交班由主管医师和主管护士共同参与,医师汇报病人全天的治疗情况,护士汇报病人的护理情况。每例病人建立独立的护理交班本,每日列出病人当天的护理计划及护理要点,对于医疗、护理的重点内容,在交班本上醒目标记,防止遗漏。
2.2.5 实行联合查房制 每日由ICU专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特派专家以及外科专家联合查房,各科专家从专业角度解释本专科病情恢复情况;同时视病人为一个整体,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防止漏诊,及早预防与处理并发症,确保救治成功率。
2.2.6 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加强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每床配备独立的治疗车,每日进行床单元的擦拭消毒;严格落实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每日由经过培训的ICU专科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的换药。
2.2.7 早期康复治疗 为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病人生命体征及病情稳定后即行床旁肢体功能锻炼,并协助病人及早下地活动。
2.2.8 及时心理干预 在经历突发事件后,病人均有一定程度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反应,医院成立专门的心理巡视组,由心理专家组成,及时对有心理障碍的伤员进行疏导,改善病人的情绪,树立病人的治疗信心,配合医疗救治工作。
2.2.9 统一发布病情告知 灾难事件伤害大、伤员多、病情重、社会影响面广,在有效抢救病人的同时,还要做好与病人家属的交流,确保社会稳定;在前期抢救时,谢绝家属探视,由医疗组长发布统一口径的病情进展告知,稳定家属情绪;同时也要与社会媒体工作者进行沟通,由医院统一组织接受采访,及时向外界介绍当前的救治工作,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可。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所有病人均得到了及时救治,实现治疗过程中“零死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 号)[EB/OL].[2007-08-30].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2] Kaji AH,Lewis RJ.Hospit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in Los Angeles county[J].Acad Emerg Med,2006,13(11):1198-1203.
[3] Aufder HE.The importance of evidence-based disaster planning[J].Ann Emerg Med,2006,47(1):34-49.
[4] 肖春莲,方梅,冯丽琴,等.恒温湿化一次性呼吸管路系统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67-68.
[5] 马玉芬,高娜,郭淑丽,等.恒温湿化罐用于人工气道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