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凤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经常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评价者运用的评价标准不同。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课题之一,大致以198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阶级标准占主导优势,后一阶段以生产力发展、民族统一和社会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作用标准,成为主导标准。此外,一些学者提出,由于历史人物是极为复杂的,因而评价历史人物不必有统一的标准。但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实事求是、全面评价、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结合的原则,这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才更公允。
实事求是是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标准,要求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看待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表现。因为价值观念不同,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人们对同一个人,甚至对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但无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事实基础是一致的。不能因为价值观念不同,随意虚构、夸大,甚至歪曲、篡改历史事实。
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弄清其相关事实是不可或缺的前提。1934年12月1日,苏联领导人谢尔盖·基洛夫在办公室走廊遭枪杀。该谋杀案直接触发斯大林进行恐怖的“大清洗运动”。基洛夫被刺事件曾被赫鲁晓夫作为攻击斯大林的罪证之一。多年来,史学家一直怀疑基洛夫之死是由斯大林一手操控的。2009年12月1日,在基洛夫遇刺75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解密了一批与基洛夫案相关的文件(其中包括凶手尼古拉耶夫的日记)。该文件显示,暗杀仅是出于个人恩怨的复仇行为。此案关系到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尤其是斯大林的评价问题。该档案文件的公布,为客观评价斯大林提供了事实基础。
科技条件的进步对揭示历史真相具有重要作用。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死于中南海瀛台。不到20小时,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光绪英年猝死,且与慈禧之死仅相差一天。其死因引起世人种种猜测,成为清末重大疑案。2008年11月2日,“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确证: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专家历时五年,利用“中子活化”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对光绪的头发、遗骨、衣服等反复检测、研究,证明光绪的头发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剧毒砒霜。光绪皇帝的死因真相大白,这就为客观评价慈禧及慈禧与光绪的关系提供了确凿的事实基础。
历史学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任何曲解历史人物的做法都不恰当。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虚美,不隐恶,据实直书。以往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评价正面人物时,一味虚美拔高,对出身非劳动阶级的历史人物一味贬低,这都是不可取的。
历史人物的活动复杂多样。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导致历史人物的多重性和矛盾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通过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历史的发展。从横向看,历史人物在同一阶段,可能呈现不同的方面,具有多重性;从纵向看,历史人物的一生跌宕起伏,具有阶段性。
历史人物的多重性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该人物的主要方面,也要看次要方面。如南唐后主李煜是政治昏庸的亡国之君,但他才华横溢,曾写出“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名句,是五代词人中的佼佼者。宋徽宗赵佶被金人所俘,造成靖康之耻,但他擅长花鸟画,自创瘦金体书法,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治国方面平庸无为的明熹宗朱由校,喜好木匠活,且技术非常了得。据说,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他都能做出来。对于李煜、赵佶、朱由校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不应该因其政治昏庸而否定其艺术才华。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会随之变化,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会跟着改变。历史人物活动的阶段性要求评价时要分阶段进行,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思想发展及活动的各个阶段,这样做能有效防止评价历史人物笼统化、简单化,做到既不因功掩其过,也不因过抹其功。如评价汪精卫、林彪这种前后变化巨大的历史人物就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对汪精卫早年追随孙中山搞革命的功绩应充分肯定,对其抗战时期投靠日军,组织汪伪政权的卖国行径则要大力谴责。林彪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体现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对共和国的建立功勋卓著。但他主持军委工作后,野心膨胀,企图抢班夺权,谋害毛泽东,最后事败仓皇叛逃出国,落得在温都尔汗“折戟沉沙”的下场,令人叹息。以往由于林彪晚年的错误而抹煞他早期的功绩,提十大元帅时甚至不敢提及林彪,这些做法都是不客观的。
历史人物的活动,通常来说,都会对历史产生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有的活动从短期或局部的角度来看可能影响不大,甚至还可能对当时的社会和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性。但从长期或整体的角度来看,却对历史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还应坚持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说,应坚持整体利益重于局部利益,长期效应重于短期效应的原则。如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开运河,在当时广耗民力,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工程对社会历史发展却有很大作用。修建长城有利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大运河的建成便利了江南粮食布帛北运,客观上加强了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史学家应尽可能立足全局,从历史的大视野去考察它的历史作用。
当然,对历史人物多方面、分阶段进行评价,并不等于就不需要进行整体评价。恰恰相反,对历史人物多方面、分阶段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对该人物进行整体、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往往非常复杂,各个时期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在某一方面伟大,在另一方面有可能非常渺小。这就要求历史评价者综合分析,找出其人一生中最主要的方面,思想中最主要的成分,对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作为有主观意识的人,历史人物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动机,并随之产生相应的客观效果。人类历史中的每一种现象,无论是重大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结果。所以,动机与效果之间往往并不总是统一,甚至常出现矛盾。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后称自己为始皇帝,希望子孙后代永世为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却二世而亡。列宁说:“历史喜欢捉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我们应侧重效果多于动机。这是因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意念,只有效果才对历史进程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更侧重历史人物产生的客观效果,而不是其主观动机。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训政,但她无法消除维新运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庚子事变中,慈禧为挽救清朝统治,宣布仿照“西法”,改行“新政”。1990年以前的中国史学界对清末新政的评价普遍是否定的,认为它是一个反动的历史运动。主要理由在于它是由亲手扼杀戊戌变法的刽子手慈禧太后发动,其目的是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然清末新政的实施却开启了中国教育、军事、法律、经济等领域的近代化,并培养了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仅仅根据清末新政发起的目的、清末新政是慈禧太后主持,便斥之为“反动”,称之为“假维新”“伪变法”,有失公允。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应予以客观评价。同样,对主持清末新政的慈禧太后也应予以客观评价,不能因为她是清朝封建统治的代表而抹杀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以效果为依据,绝非不要顾及动机。如对殖民主义者的评价便是如此。虽然我们承认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带来的客观效果,如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等。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主观动机是要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而,在考察客观效果时,也应考察它是由怎样的主观动机引起的,哪些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引出这样的客观效果。唯有如此,才能对历史人物的活动有较全面的把握,评价也才会更为客观、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