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中道”哲学思想阐真——兼论传统哲学现代转化的数学理性

2015-03-21 04:45岑孝清
文化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道易传中正

岑孝清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对于《易传》中道思想的研究,历史上多采取“以传解经”和“以传附经”方式,此方式所诠释的中道思想,有其神秘和混沌之处。其实,《易传》的中道哲学思想是可以辨析清楚的,传统方式所诠释的思想内容,其混沌特征,也还不是现代哲学所说的整体性。因此,继承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揭示《易传》朴素明白的中道哲学思想,发扬数学理性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这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路。本文将中国历代易学中,“以传解经”或“以传附经”文献里所蕴含的《易传》“中道”哲学思想称为“易传中道哲学思想”①本文《易传》文献所引,如无说明,均取自上海菡芬楼影印本《四部丛刊》经部初编的“周易十卷”。此卷为魏王弼注本,在经文条目下附了《彖》《象》《文言》传文,而《系辞》等是附在经后的。。

一、“中位”与“中道”

《易传》及其注疏文献里,“中”字的具体含义虽芜杂,但基本意思可归纳为二。

其一,“中”为中间位置之义。如观卦《彖》说:“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这里,“中”即内卦和外卦的中央位置,指二位和五位。又如,坎卦《彖》说:“‘维心,亨’,乃刚中也。”中,指坎卦中间位置的九二与九五。还有,临卦《彖》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中,指九二阳爻与六二阴爻,说的是下卦中位与上卦中位刚柔相呼应。在《易传》里,“中”有时与“悦”连用,而“悦”通“和”,所以,《易传》蕴含有中和思想。中和,有和顺、和谐、通和、太和等含义,如咸卦《彖》说:“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是说,阴柔在上而阳刚在下,阴阳二气互为感应,相处融洽和顺。

其二,“中”指中道,是一种行为,一种道德践行。大有卦《彖》说:“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是普遍的意思;中,是中和,特指中和之德。这是说,大有卦象,其性为阴柔,处在尊位,据之则能够全面推行中和之德,从而上下呼应。又如,蹇卦《象》说:“‘大蹇,朋来’,以中节也。”中节,中正的节操。这是说,在困难的时候,会有朋友来帮助,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这个人有中正的操守。蛊卦《象》直接提出了“中道”一辞,说:“‘干母之蛊’,得中道也。”是说,去除猛药后残留的那些毒素,就可以回归中正之道了。

二、“黄中”与“中和”

历史上,易学家们关于中正之道的解释,有过两种说法,即“黄中”与“中和”。如今看来,两者都是对人体内在系统各部分关系的猜测联想,前者是纯粹的现象把握,后者试图把握本质。

黄中,古代一些易学思想家认识人体时使用的名词,他们往往将五脏与五方五色五行相互匹配。五脏即肝、肺、脾、心、肾,五行即木、金、土、火、水,五方即东、西、中、南、北五个方位,五色即青、白、黄、赤、黑。这些其实是一个认识系统,在此系统中,心处于中央,而中央为土,土为黄色,故心为黄色。因此,黄中既有位置之意,更有指示心的性质的意思。易学家们进一步认为,心在五脏系统中的地位重要,有中和之美的意义,如《坤》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现在看来,“黄中”反映了中国古人由外向内观照的思维特征,是一种联想。

如果说“黄中”是“中”的静态含义衍变结果,那么“中和”可谓是“中”的动态含义衍变结果;如果说“黄中”概念是将人体外环境与内环境比附起来,认识了事物的存在;那么“中和”观念则是反映了五脏、五方、五色、五行这些联系性存在。具体说,“和”反映着五种事物、五个方位、五种颜色、五种自然物之间的联系性,这其实是认识到了事物存在的联系及其联系性,很深刻。历史地看,古代易学家对存在者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认识过程,起先是一种“网状联系”认识,然后是一种“两端联系”认识。网状联系是对现象的认识,是对对象的整体感知;两端联系是对本质的认识,是对对象变化的感知。之所以都还是感知,是因为无论是对现象的认识还是对本质的认识,都还具有感性认识的特征。其中,可贵的是,易学家们认识到了两端联系的实质是相生相革,也即现在哲学所说的对立统一关系,他们认为因为相生相革,所有有五脏,有五方,有五色,有五行。可以看到,这一认识的内在逻辑是:不可见的难以视探的体内环境,可由可见的易观察的体外环境推测之,因体外环境事物的相生相革关系,故体内环境诸要素也是相生相革关系。这一认识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古代易学家们对人体内环境的一种整体认识。

三、“中正和谐”的中道践行观

“黄中”思想与“中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综合,产生了“中正合一”的观念,这是人的行为活动所要遵循的。人的内在观念何以就成了支配人外在行为的观念?易学家们未曾给予理性阐明。他们相信,人体内在原则之所以能推及人的外在行为准则,其根据在于“天人合一”,这就是《易传》“中正合一”的内在根据,其含义是:行中正之道,通达和谐之路。对它的理解有两方面:

其一,“中正以观天下”的践行观。如前所述,在《易传》里,所谓的“中”和“中正”,是说在每卦的各爻中,中爻是最吉利的,所以处于这个位置的事物,其状态是最佳的。并且,在《易传》看来,所有的中位里,以九五爻的位置为至尊,因为它既当位,又在中位,所以此位置被称为天子之位。《彖》曾直接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中正观,观卦《彖》说:“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这里,“正”是指在各自的位置上有相应的爻,即在奇数位上有阳爻,在偶数位上有阴爻;中正,就是二者兼而得之;合而言之,观卦的九五和六二都符合中正之象。此外,《易传》也曾直接将该思想总结为中道观,《象》说:“‘九二,贞吉’,得中道也。”这里,“中”是指九二居于下卦的中位;是说,要得到吉祥,关键在于持守中道。这个思想也体现于复卦,如对于“六四:中行独复”,《象》解释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是说,持中而行,独自返回。这是强调要遵循正道。其实,无论是《象》推崇的中道思想,还是《彖》推崇的中正思想,它们都以居中为美德,以中正为行为准则,并据此解释筮法中的体例,这一思想实为儒家伦理学说流行的产物。

其二,与时偕行而柔丽中正。《易传》还进一步认为,遵循正道要与时偕行,因为这是天道所要求的,如乾卦《文言》说:“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还说:“‘亢龙有悔’,与时偕行。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里,与时偕行的具体行为是随时而行,机时而动。这一含义,蒙卦《彖》曾概括为时中,“‘亨’,以亨行,时中也。”亨,通的意思;“时中”,把握适中的时机。是说,由于六爻的吉凶会随着条件而改变,会随着时机而变化,因此人们要遵循六爻的规律,循时做事,这才是美的德行。其实,《彖》关于时中的思想源于孟子,是儒家的学说[1]。

四、“睽和一体”哲学原理与数学理性

易传的中道哲学思想,贯穿着“睽和一体”的根本原理。“睽”是对立之睽,“和”是一体之和。从今天的时代精神看,此原理蕴含有整体、开放、和谐的精神,其中的“两端”思想可用数学理性给予诠释。

此原理主要体现在睽卦里。从卦象看,睽卦下兑上离,下泽上火,水火不容,彼此相克,但相克而相生,循环以至无穷。《彖》认为,天地阴阳对立,所以化生万物;男女性别不同,所以相互吸引而情投意合;万物各有千秋,所以各有其类和其用。《彖》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这里,“时用”指最佳时态的应用;而睽,《序卦》对其解释为“睽,乖也”,亦即差异、对立、相反之意。这是说,掌握运用睽的时态是极其重要的,能如此,则万事顺利发展,吉祥如意。从整个易传哲学思想系统看,“睽和一体”原理在诸多地方有体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其一,悦丽谦逊而刚相应。“说而丽乎行,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说,通悦。是说,和悦依附贤明,柔顺上进,处事适中因应阳刚,就可以做到小心处事而吉祥。鼎卦《彖》也说:“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中而刚,指六五得上卦中位,下有九二同位相应。这是说,谦逊而且聪明,柔顺向前,不断发展,得到中位且与阳刚相应,所以是非常吉祥的;而如此事事顺心,人们的心情会愉快,社会环境就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其二,柔顺刚应而通达。《彖》认为,万事万理均追求通达、开放、和谐,但这个基础是柔顺而刚应,它在解释升卦时说:“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这是说,柔弱时中而发展,谦逊随时而顺和,阳刚中位而响应,所以是开放通达的。又如,夬卦《彖》说:“健而说,决而和。”说,通悦;和,同悦意。孔颖达《周易正义》对此解释说:“乾健而兑,健则能决,说则能和。”是说,刚健果断而又使人心悦诚服,众人心悦诚服则局面和谐稳定。

其三,刚健萃聚而和悦。萃卦《彖》的解说中,就蕴含了这样一种聚集、统一、一体的思想,所谓“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说,通悦;刚中,九五和六二都得中正。是说,温顺而和悦,阳刚居中而又能得到响应,所以能够聚大众,达到统一,和合一体。

“睽和一体”的义理确实精湛,值得继承和发扬。不过,在当代,其理论形式应当与现代理性相适应,这就有一个转化的问题。此方面,学者有着诸多的议论。以下,笔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借助数学理性,谈谈“睽和”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探索易传中道哲学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第一,“睽和”哲学思想的含义。应当肯定,“睽和”哲学思想蕴含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意味着相互排斥,《易传》在解释革卦时说:“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说到,二女同嫁一夫,相忌相争,如同水火相灭。这是认为,事物有盈虚消长,存在着斗争和剧烈的变革。《易传》进一步认为,对立事物并非完全地排斥,还可以是相济的,因为其中有共同的东西。睽卦认为:天上地下,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生化万物的道理却是相同的;男女有两性,但他们生育子女的心却是相通的。换句话说,万事万物异中有同,虽相反而相成,对立中存在着同一。值得重视的是,相比于西方所理解的“对立统一”,《易传》“睽和一体”更强调一种差异的统一和综合而统一,以及多样性的和谐。这样的思想,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为“兼和为上”[2]。

第二,“两端”思维形式及其数学诠释。“睽和”哲学思想蕴含在诸多差异中,尤其是在两端之中寻找合适位置,并按该规律做事情的意思。在易学思想史上,这层意思是通过卦象及其经诠表达出来的。在现代,这样的意思也可通过数学理性给予表达。两端,从时间性上讲,“一端”可谓极大,“一端”可谓极小,在极大与极小之间找到合适的位置,可谓“中”。如何确定此“中”位,西方数学史也曾思考和解决,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就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产生的。在他们的数学中,“两端之中”的表达也就是:如果函数f(x)在x0点的函数值都大(小)于或等于附近各点的函数值,则称x点是函数f(x)的一个极大(小)值点,f(x0)称为相应的极大(小)值。这一数学表达的好处就在于,其形式是简单的,内容理性而非神秘。“两端之中”的理性总结,在著名的数学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得到了反映。该定理可以说是在两端点之间找到某一(某种)合适位置、合适规律、合适变化状态的哲学理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这样表述的[3]:若函数f(x)在区间[a,b]满足以下条件在(a,b)上可导,而且在[a,b]上连续,则必有一 ξ∈(a,b),使得=f'(ξ)。这一表达,其哲学含义有二:一是几何反映的存在的空间性,即函数f(x)上至少能找到一点,此点能作一斜率与两端点a和b的连线相同。这是以数学理性方式揭示存在的空间性,类似于《易传》思想中所说的两端点间必有适中的位置。二是代数反映的存在的时间性。在拉格朗日定理中,函数f(x)的导数 f’(x)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函数在每一个瞬间的变化状态,这是以数学理性方式揭示存在的时间性,相当于《易传》思想所说的与时偕进。按:《易传》时中思想反映的是事不是物,是事理不是物理,但是,两者均有“理”,此理为一理,即都有内在规律可循,此规律不是神秘的,是可科学求是的。

第三,微积分有哲学意蕴否?以之观照易传中道哲学思想可否?从现代科学的标准看,微积分是严密的、逻辑的,是典型的理性,也是有哲学意义的。例如,“平均速度的极限”和“积分”概念就蕴含有综合统一的哲学意思。“平均速度的极限”的综合统一性,表现在: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瞬时速度,一事物的速度就是通过无数的瞬时速度综合而存在的。“积分”的综合统一性,表现在:微积分的客观对象是无限的运动,其解决的问题是关于运动与无穷的问题。确实,牛顿之所以引入极限和无穷小的概念,就是为了解决如何求得曲线包围面积和曲线切线的问题,而万事万物都是由存在(面积)构成的。同样,《易传》也认识到了无穷大之端点与无穷小之端点,由于它要解决两端之中的“中”如何存在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中”的思维,它的表达方式是以卦爻位置来确定,这样的思维当然是直觉的,有其形象性的优点。但其非理性的思维结果是:突出了一维上的时间存在,忽略了“体积”三维空间上的存在。有的观点认为,微积分从表象上看,是纯形式的、纯线性的、纯极限的,不能反映存在所具有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之综合本质。其实不然,微积分虽然是以线性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但它是基于时间与空间的非线性化存在这个前提的,微积分的线性化仍然蕴含着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性。就是“函数极限”这个概念也反映了这一点,即:用有限的数量关系,以肯定的语言描述一个无限变动的状态。可见,函数极限仍然反映了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关系,而不是仅此“一端”的所谓极限,因此,存在所存在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之综合本质仍然被反映了。

五、《易传》理论形式及数学化路向

与周易相关的数学研究,今天形成了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等专门领域及其理论形式。其中,都曾有将相关内容与西方数学进行比较的研究,这一方法确实值得推进。不过,《易传》思想与17世纪时就诞生为一门科学的微积分相较,虽然两者反映出的人类思维深度基本相当,但两者有着巨大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异。时代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学传统方面,中国的易数学主要绍续为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西方微积分归属的是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民族性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思维特征方面,易传思想凸显了感性,微积分凸显了理性。不同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哲学,这一直是热烈的议题,然而人们都有共识:一方面,固然不能将后世的理论与形式强加于过去的时代,因为这违背史实;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将传统置于现代理论及其思维形式的解释系统中,否则难以理解,难以传承。值得借鉴的是,西方在处理数学与哲学解释系统的关系上有着成功经验,显著的就是:当牛顿将运动与无穷引入数学后,人们对于世界的运动性与无限性认识有了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实现了人类哲学思维的跃迁。

关于数学与哲学的关系,西方确有其深远传统①中国数学传统,吴文俊院士认为,“我国古代数学,总的说来就是这样一种数学,构造性与机械化是其两大特色。”参见吴文俊.中国传统数学的未来[N].文汇报,2001-02-21:(11).周易蕴含的数学思想,参见陈玲.<周易>与中国传统数学[J].厦门大学学报,2014,(2).,远在牛顿用微积分处理运动与无穷之前,也就是大约在《易传》形成的时代,欧几里德就用几何的形式巧妙地处理了这个问题。那时,无穷(或曰无限)的问题引起了无数哲人的思考,也存在着种种困难,欧几里德巧妙地回避了无穷这个概念,在著名的第五公设中,他提出:平面内两条直线被一条直线截得一组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则适当延长这两条直线,必在与小于两直角的一侧相交。这个表述是比较复杂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欧氏要避免直接肯定有无穷长的平行线的问题。[4]这里,“平面内两条直线被一条直线截得一组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说的是无穷,而“适当延长这两条直线,必在和小于两直角的一侧相交”说的是有限。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两条线在何种情况下是永远不会相交的(无限),与两条线在何种情况下是一定会相交的(有限)。对比可以发现,这个思想在易传中道哲学思想中也有反映,即关于两端之中的问题、两极之中的问题、有限与无限的问题,只是易传中道哲学思想认为,不可能达到的无限状态可通过构造式的和机械式的数形予以反映,而且最终只能用有限的方式去践行它。遗憾的是,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周易数学哲学研究基本上湮没于一般哲学研究的背后,甚至陷入神秘的符图玄境之中,未能得到理性的挖掘,没能产生理性的认识成果。如今,这种现象已经有改观了,学者们已经开始进行科学的研究了,如盖建民《道教术数与传统数学思想考析》(2006年)的研究,还有陈玲《<周易>与中国传统数学》(2014年)等系列论文的建树。此外,应当指出的是,易学如今已经发展出了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等几大类,它们中,有些内容显示出了周易哲学思想某种程度的数学理性特点,只是其在根本上是从属于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的。

有限与无限,这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其实,如何解决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用数学这一理性形式给予表达的话,那就是:对于那不可能达到的无限状态可用有限的数去加以验证和反映。在现代西方,这一理性思维曾孕育出了《增长的极限》(Meadows,D.;Randers,J.;Meadows,D.;1972)这样的系统动力学科学成果,产生了以数学建模这一能动性手段作用于客观对象的科技实践。这说明,科学的理性之路是值得追求的,而借助数学理性工具,以实现包括《易传》中道哲学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转化,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

[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1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49 -50.

[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420.

[3]霍曙光,陈美珍.微积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68.

[4][美]约瑟夫·马祖尔(Joseph Mazur).雨林中的欧几里德:一部故事化的数学简史[M].吴飞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68 -73.

猜你喜欢
中道易传中正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禅活
静淡
观茶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人生棒喝
漫画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