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燕平
(琼州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主要指来华留学生,区别于汉语作为外语的海外学习者。[1]80 年代,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的。[2]在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交际能力”的概念学界还存在争议,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仍存在问题,本文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最早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1972),他认为:“交际能力理论包括四个参数,即可能性、可行性、合适性和表现性,如果一个人获得了交际能力,他就能明白什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怎样的方式说什么和不说什么。”[3]范开泰指出,汉语交际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汉语语言系统能力,汉语得体表达能力,汉语文化适应能力。[4]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面向的是“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对其运用汉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不同侧面提供了五个级别的描述,是衡量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国际汉语能力”的内涵在此基本上是汉语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综合。[5]《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课程目标结构关系图”的形式对(国际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界定,即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策略”四个要素构成,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级描述。[6]
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出是巨大的进步,学者还给汉语交际能力分层次,但对于交际能力的研究及如何培养还停留在理想化阶段。“汉语交际能力”的概念及评价系统并不具体,也不完善。综合海姆斯、范开泰的观点及《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笔者认为,汉语交际能力,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具备汉语知识、技能,文化意识及策略,且能根据场合的不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探讨如何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应以《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通用课程大纲》为量化标准安排课程及教学任务。
第一,学习者管理还不成系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内一般为“联合国”班,文化差异较大,学生性格迥异,在教学管理上,大多数高校对于学历生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而对于庞大的非学历生来讲,教学管理松散,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学习动机及教师的魅力来学习。
第二,从课堂教学来讲,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由于学生要考HSK,学习的动力和出发点落在考试上,学生在考试前夕突击一下语法、词汇,考试便很容易通过。上课时间有限,学习者大部分学习需要依赖第二课堂,有部分高校有一定供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但不完善。而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第二课堂。
第三,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包括学历生及非学历生。学历生的主要任务是汉语学习,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动机强烈,有些学历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汉语交际能力,有些学历生能掌握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有些学历生因为自制能力较弱,不能完成学习目标。非学历生学习动机强弱参差不齐,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难度大。
第四,从文化适应的角度上来讲,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刚来中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存在时差问题,风俗文化差异,一部分适应能力强的学习者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而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会面临巨大的文化冲突,从而影响学习动机和进度。另一个方面,一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开始学习汉语会进步很快,学习到某一阶段出现“高原现象”,汉语进步不明显,能够坚持突破“高原现象”的学习者,最终都能形成良好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不能突破“高原现象”的学习者语言出现退化现象。
第五,缺乏汉语交际能力评价系统,HSK能够评价学生的汉语知识和技能,但不能评价学生是否具备汉语交际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参考《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及《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汉语能力的分类及量化标准,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育者及学习者等多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管理上来讲,完善留学生汉语教育管理系统,并把这套制度落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都要遵守。在留学生汉语教育管理上要分成两个方面,汉语教学管理方面,落实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课堂管理,从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加强留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管理,使第一课堂教学管理与第二课堂教学管理成为一个系统。
第二,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必然在文化习俗各方面有许多差异和不同点,教育管理一视同仁,但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因材施教,如亚洲学习者,他们普遍阅读水平高于听说水平,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多用汉语交流。而对于善于表达的欧美人来讲,则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注重开发第二课堂,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放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虽然目前的课堂教学已注重使用交际法、功能法、任务法等教学法,但有相当部分学生离开课堂后常与本国的学习者待在一起,语言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在国内,许多高校有语言实践活动及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但不稳定也不持久。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把此活动跟教学课堂紧密相连,能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在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文化表演或演讲。与课堂紧密相连的第二课堂,比如,学习完“自我介绍”这个功能项目,给学生布置任务,用中文去交一些朋友,第二天上课时汇报,包括学习者聊天内容及朋友的信息等。这样可以督促学习者课后学习并使用汉语。
第四,让每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拥有自己的“语言伙伴”,安排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他们的“语言伙伴”,这样既可以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同时又能让留学生有锻炼汉语口语的机会,互相学习,避免同一个国家的学习者长期待在一起,达到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共赢的效果。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督促和检查,如可以让留学生每天写汉语日记,记录一天的学习生活,也可以让学生记录每天跟汉语语伴学习的内容等。
第五,建立健全汉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机制。受文化因素影响,不同国家的学生在评价对方语言交际能力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评价对方时可能含有尊重、鼓励的成分,但学习者自己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自我准确评价。怎样才算具备汉语交际能力,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是能顺利通过HSK 或拥有良好的汉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关于这点,可以参考《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汉语综合能力的分级标准进行考查。
总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目的语,管理方面应在尊重学习者文化的基础上做到系统化,并要求每个学习者遵守,教学上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完善汉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1]吴勇毅. 对外汉语教学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
[2]单麟钧.浅谈“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以韩国和顺第一小学汉语课堂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3.
[3]张东辉. 美国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8-13.
[4]范开泰.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世界汉语教学,1992,(1).
[5]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63.
[6]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