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夷地区宰相群体及其史料概述

2015-03-21 04:33龚敏芳武夷学院思政部福建武夷山354300武夷学院文教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武夷武夷山宰相

龚敏芳 陈 平(.武夷学院 思政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武夷学院 文教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宋代武夷地区宰相群体及其史料概述

龚敏芳1陈平2
(1.武夷学院 思政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文教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有宋一代,福建武夷地区诞生了二十位宰相,他们的为政理念及思想是闽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区的宰相群体,他们又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内涵。宋代武夷宰相研究史料颇丰,其中小部分以文集方式保存,而绝大部分则散见于各种历史文献中。文章搜集整理各种不同文献,以丰富宋代武夷地区宰相群体的资料,为相关研究提供史料上的支持。

武夷山;宋代宰相;史料

在宋代,武夷山是文化极其璀璨的地区,名人辈出。法医学鼻祖宋慈,历史学家袁枢,文学家严羽,词人柳永,理学大师朱熹,无不以浓厚的笔墨在抒写着武夷山的精彩历史。其中宰相的数量尤为瞩目,宋代大武夷籍 (武夷山周边及其相邻的闽北各县市区)在朝为官者人数众多,而官拜宰相之位的则多达二十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构成了武夷文化的精彩内容。宋代武夷山宰相群体研究,对武夷文化,以及宋代社会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历史人物离不开具体的史料。宋代武夷宰相所著甚多,其中少数宰相的著作被比较完整地存留下来,而大多数的著作则或者亡佚,或者散见于其它历史文献中。本文爬梳宋代武夷二十位宰相的史料,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宋代武夷地区宰相群体概况

林特(约951-1023年),字士奇,南剑州顺昌(福建顺昌县)人(其祖林揆,于唐末出任永顺场长。933年升永顺场为顺昌县,故定居顺昌)。林特仕南唐为兰台校书郎。入宋,累迁三司盐铁副使,与刘承珪等改革江淮茶法,岁增课百余万。林特的茶法改革也对当时福建茶叶,尤其是武夷山茶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以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修玉清昭应宫副使,迁尚书工部侍郎,真拜三司使。三司罢,历户部、吏部侍郎、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仁宗即位,进刑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后落职知许州,还为工部尚书。特勤于吏职,善承上接下,与朝官丁谓、王钦若、陈彭年、刘承珪等五人,时人称为“五鬼”。死后追赠为尚书左仆射。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咸丰五年登进士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后召直史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累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宋景佑三年(1036年)任同知枢密院事,宝元年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庆历五年(1045 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卒,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吴育(1004-1058年),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历知襄城等县。景佑元年(1034年)举贤良方正,擢直集贤院、通判苏州。五年,拜枢密副使,寻改参知政事。庆历五年(1045年)任参知政事。嘉佑三年(1058年)卒,谥正肃。

陈升之(1011-1079年),原名陈旭,出生于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的三里亭。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举进士。历监察御史、右司谏,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嘉佑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宋熙宁元年(1065 年)任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二年(1079年)卒,谥成肃。

吴充(1021-1080年),字冲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吴育弟。中寳元元年(1038年)进士高第,调谷熟县主簿。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除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改知太常礼院。至和元年(1054年),出知高邮军。历知陕州、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三年,为右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八年,进枢密使。九年,代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卒,年六十,谥正宪。

黄履(1030-1101年),字安中,邵武军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嘉佑六年(1061年)进士。熙宁元年(1068年),擢为监察御使。元丰中迁翰林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六年,为御史中丞。改革派首领蔡确罢相,章惇免职,黄履贬为龙图阁直学士,知越州。再降天章阁待制,历知五州三府。绍圣初,召复龙图阁学士,为御史中丞,排击吕大防等元佑大臣。四年,拜尚书右丞。元符中,以为邹浩辩护罢知亳州。徽宗立,复召为尚书右丞。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卒。

黄履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改革,坚持实施新盐法;主张革除“罚金赎罪”弊政,严格执法;主张广开言路,畅通言论。黄履在历史上被定为奸佞之臣,现代一些学者以历史的眼光重新评价这位有争议的宰相。[1]

章楶(1027-1102年),字质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治平二年(1065年)擢知陈留县,历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转运判官、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佑初知庆州。继知同州、应天府、广州,徙江淮发运使。徽宗立,徙知河南,拜同知枢密院事。卒,谥庄简,改谥庄敏。

章楶是著名的军事家,善于用兵,知人善任,并培养了诸如种师道、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为北宋西北边防作出了杰出贡献。

范致虚(约1063-1129年),字谦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及第,为太学博士。政和七年(1117年)入为侍读,迁尚书左丞。宋重和二年(1119年)任尚书右丞。历知大名、河南、邓州。靖康初除知京兆府,宣抚陕西。建炎三年(1129年)卒。

章惇(1035-1105年),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佑二年(1057年)举进士。四年再登甲科,调商洛令。宋元丰年间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宣仁听政,黜知汝州。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徽宗初,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徙睦州。崇宁四年(1105年)卒。

章惇形象备受争议,《宋史》将其纳入《奸臣传》,以其为佞臣,[2]现代学者试图从多个角度为章惇平反正名。[3]

黄潜善(1078-1130年),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元符三年(1100年)登进士第。政和中,提举利州路学事;八年,提点利州路刑狱。宣和初为左司郎,擢户部侍郎。后以徽猷阁待制知河间府,为高阳关路安抚使。高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擢尚书右仆射;二年,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三年,张澄劾其误国二十大罪,乃罢相。建炎三年卒。黄潜善在历史上被定为奸臣。

郑瑴(1080-1133年),字致刚,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戊戌科王昂榜进士,宋高宗擢为监察御史,再迁谏议大夫、签枢密院事。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卒,赠太师(正一品)、谥忠穆。敕葬建州城南紫芝山,立祠祭祀。

李纲(1083-1140年),字天纪,一字伯纪,号梁溪病叟,邵武(今福建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及第。宣和七年(1125年)为太常少卿。绍兴二年(1132 年),除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为徐俯等所劾,罢。五年,除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九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绍兴十年薨,谥忠定。

李纲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政治理念、军事思想、文学理论,乃至于他的人格品质,都能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营养成分。

刘珙(1122-1178年),字共父,一字共甫,又作恭父,宋朝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人,刘子羽长子。绍兴十二年(1142年)考取进士。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泉州知府、瞿州知府、潭州知府、湖南安抚使、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干道四年(1169年)任参知政事。淳熙五年(1178年)去世,赠光禄大夫,为忠肃,后追封为鲁国公。

袁说友(1140-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淳熙四年(1177年)为秘书丞,历知池州。绍熙中入为侍左郎中,知临安府。庆元二年(1196年)出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泰三年(1203年)任参知政事。四年,逝于湖州德清寓舍。

任希夷(1156-?年),字伯起,号斯庵,其先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徙居福建邵武。任希夷从朱熹学,登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进士第。调浦城簿、萧山丞。宋嘉定年间任参知政事。累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嘉定十二年(1219年),签书枢密院事,十三年,兼参知政事。十四年,出知福州。卒谥宣献。

真德秀(1178-1235年),本姓慎,避孝宗讳改真字,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建宁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中乙科进士,授南剑州通判;继中博学宏词科,嘉定元年(1208年)迁太学博士。历迁校书郎、秘书郎、军器少监,又迁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端平元年(1234年)召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拜参知政事。二年卒,年五十八,谥文忠。

真德秀在宋代理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身为理学家和宰相,为理学的官方化做出重要的贡献。其理学思想、文学思想以及从政理念都值得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徐荣叟(1180-1246年),字茂翁,建宁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知永康县,通判临安府,嘉熙元年(1237年)迁太学博士,二年除著作佐郎兼侍左郎官,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宋淳佑二年(1242年)任参知政事;旋乞归田里,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淳佑六年(1246年),致仕,卒,谥文靖。

徐清叟(1182-1262年),字直翁,建宁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徐荣叟的弟弟,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及第。历主管户部架阁,迁籍田令,兼崇政殿说书。迁秘书郎,升著作佐郎兼权司封郎官,迁军器少监,皆兼职依旧。迁将作监,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迁太常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兼侍讲。淳佑十二年(1252年)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奉祠。起知泉州。景定二年(1261年)致仕。次年卒,谥忠简。

蔡杭(1193-1259年),字仲节,号久轩,建阳(今福建建阳)人,蔡沈次子,蔡元定孙。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授浙江丽水县主簿。寳佑三年(1255年)加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又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落职予祠,旋复官,致仕卒,谥文简(一作文肃)。

蔡杭曾任江东提刑。他从学于朱熹,作为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在案件审理中得到践行,突出体现儒家的传统法律精神。

吴栻(或作拭),生卒年不详,字顾道,又字公发,瓯宁(今福建建瓯)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为开封府推官。元符二年(1099年),进金部员外郎。崇宁初(1102年),给以事中出使高丽,宣传宋廷以德修好的意旨。还知开封府。历工部、户部侍郎。四年,坐累,削秩知单州。大观中,历知苏州、陈州、河中、成都府。召入奏事,除兵部侍郎。寻除龙图阁直学士。政和元年(1111年),再知成都。二年,徙知江宁。

二、宋代武夷地区宰相群体史料概况

研究历史人物,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便是把握尽可能多的相关史料,这是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进行人物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以为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有关宋代武夷山宰相群体的历史资料,大致包括宰相个人作品集、散见于他书的个人作品、传记史料、他人评论性的文章等。

1.个人作品集

宋代武夷山宰相生前大都有作品集,历经几百年,他们的著作有的存留,有的亡佚,有的残缺,需要深入地收集与整理。

林特于景德二年(1005年)与李溥等奉真宗命编写《茶法条贯并课利总数二十三策》,并著有《会计录》三十卷,主持编纂《东封西祀朝谒太清官庆赐总例》三十六卷。均佚。

章得象编著《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仁宗宝元天文祥异》十卷,《章文简公诗集》二十卷,均已佚。章得象还奉诏编辑《节国朝会道节录》,据《浦城县志》[4]记载,是书于天圣年间起编,庆历四年(1044年)成书,一百五十卷,内容主要以“国朝故事因革制度编次”,记述宋初至庆历间史事。该书也已经亡佚,残卷收入《宋会要辑稿》。[5]

吴育曾著文集五十卷,主要有 《文采》、《西台酬录》、《制科文集》等,均亡佚。

吴充著有《枢密院时政记》十五卷、《熙宁详定军马敕》五卷,今已佚。

章楶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词历来评价颇高,著有《杏花村集》,今佚散。章惇著有《导洛通汴记》一卷、《熙宁新定孝赠式》十五卷、《元符敕令格式》一百三十四卷,今仅存《导洛通汴记》。

李纲著述丰赡。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均亡佚。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 《靖康传信录》、《奉迎录》、《梁溪词》、《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南宋嘉定间,刊其《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仅存残帙。现代学者王瑞明整理点校李纲作品为《李纲全集》。[6]

刘珙著有文集八卷,奏议十卷,内外制二十卷。今已佚。

袁说友学问广博、文词丰蔚,撰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五十卷,凡一千余篇。袁说友对中国古代易学思想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著有《择善易解》,已亡佚。著有《东塘集》,其中公文多切时病,内容包括广开言路、选才任贤、关心民瘼等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任希夷著有《斯庵集》,已佚。

真德秀著述繁富,今存《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大学衍义》四十二卷,《读书记》,《文章正宗》二十卷、四库全书本《西山文集》五十五卷。后人将其《读书记》及奏议、词稿、讲义等合为《西山先生真文忠公集》。现代学者陈静点校《四书集编》,收入《儒藏·精华编》。[7]

徐荣叟著有 《谏垣存稿》、《缉熙讲义》、《西掖代言》、《南宫表笺》、《橘坡杂著》,均亡佚。

蔡杭的作品后人辑有《久轩公集》一卷,收入《蔡氏九儒书》,[8]有文四十四篇。

吴栻著作有《鸡林记》二十卷、《论语十说》、《蜀道纪行诗》三卷、《庵峰集》一卷。均亡佚。

2.传记史料

人物传记对于了解研究人物的才能、生活、道德、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宋代武夷山地区宰相的传记史料主要见于史书、地方志、族谱等。

《宋史》。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后主持修撰,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人物传记是史书的一个重要部分,宋代武夷山地区二十位宰相,除袁说友外其余各位《宋史》均有立传。[2]

《宋宰辅编年录》。南宋徐自明撰,该书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大臣进退,详细记载其拜罢之由,叙事详实,内容丰富。融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体于一炉,是研究宋代相权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宋代武夷山宰相群体中,除1215年以后任相的任希夷、真德秀、徐荣叟、徐清叟、蔡杭、吴栻外,其余十六位宰相的拜罢之由均见于该书。[9]

地方志。地方志是全面记载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其中叙述本地及与本地有关的人物活动是地方志的重要内容。武夷山地区宰相作为地方的重要人物,在武夷山地区各地的方志中均有传记。明嘉靖编纂的《邵武府志》,对李纲、黄潜善(奸佞)、黄履(奸佞)均有传记;[10]清代黄恬主修《新修浦城县志》分别有章得象、吴育、吴充、章楶、章惇、真德秀、徐荣叟、徐清叟的传记;[4]《嘉靖建阳县志》分别有陈升之、范致虚、蔡杭的传记;[11]民国詹宣猷等修《建瓯县志》分别有张栻、郑瑴的传记。[12]清代董天工编《武夷山志》分别介绍了真德秀、李纲、吴栻、徐荣叟、徐清叟、刘珙等,并收录他们所作与武夷山有关的诗文。[13]

族谱。族谱是家族史料的一种,以表谱的形式汇编家族史素材,特别是记载了家族里重要人物的事迹,因而对研究历史人物具有特殊意义。宋代武夷山宰相作为重要的家族人物,在各自的族谱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例如清代章贻贤辑撰《章氏会谱》,有宰相章得象传、宰相章楶传,并保存有宋祁为章得象所作《文宪章公墓志铭》;[14]福建省建瓯市《郑氏文献族谱》3中有郑瑴的记载,吴子才主编福建浦城《吴氏族谱》4中有吴育、吴充的记载,光绪十五年己丑秋月(1889年)重修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中有黄履的记载等。

3.散见的个人作品

宋代武夷山宰相散见的个人作品主要包括奏议文和诗词等作品。

奏议文。奏议是古代封建社会下情上达的手段,是臣僚协助君主管理国家、社会的主要工具。群臣在奏议中指陈时弊、议论得失、建言献策,其实就是个人所持有的普遍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奏议文是研究人物尤其是臣僚思想的重要材料。宋代武夷山宰相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也留下了不少奏议公文。除真德秀、李纲、袁说友的大部分奏议文在其文集中保留下来外,其余宰相的奏议文则散见于相关古籍中。以下列举几种收录宋代武夷山宰相奏议文较多的古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编著,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李焘坚持“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则,取材十分丰富,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15]清代黄以周等人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辑录了相当一部分《长编》散失的条目。[16]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著,记述宋高宗一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该书可以称是《长编》的继续。[17]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徐梦莘著,该书收录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保存了宋代大量的史料。[18]

《宋会要辑稿》。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该书内容丰富,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收录了大量关于典章制度的奏议文。[5]

《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所作,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记载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该书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书中有关宋代的史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19]明代王圻撰《续文献通考》,所纪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又兼取《通志》之长,收集史乘和各家文集﹑往牒及奏疏等。[20]

《玉海》。南宋王应麟编,所录资料重点在于典章制度及吉祥善事,是一部专论历代文物典章制度沿袭、变革之书。此书论述典章制度,略前代而详当代,因此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其史料价值,远在《宋史志》之上。[21]

《国朝诸臣奏议》。又称《宋名臣奏议》、《皇朝名臣奏议》,南宋宗室赵妆愚编纂,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按门类编纂的属于断代性质的档案文献汇编。它篇轶繁巨,收录了北宋243位官员所上的1631篇奏议,约130万字,留下了宋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大量资料。[22]

《历代名臣奏议》。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杨士奇、黄淮等应诏编纂,是中国从商朝到元朝的奏议汇编。该书取材广泛,举凡历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赏罚,无不收录,其中也大量涉及宋代武夷山宰相的奏议文。[23]

《宋大诏令集》。是北宋九朝重要诏令汇编,辑录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间三千八百余篇诏令。[24]

武夷山宋代宰相的奏议文主要见于以上相关古籍文献,这是研究武夷山宰相的特殊的也很重要的材料。奏议文资料也见于《全宋文》[25]。该总集由曾枣庄、刘琳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收集了两宋320年间所有现存单篇散文、骈文、诗词以外的韵文,也包括奏议文。但《全宋文》对宋代武夷山宰相奏议文的收录不免有遗漏之处,需进一步补充。

诗词。“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研究人物思想免不了对其诗词作品的分析,宋代武夷山宰相大多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也留下或多或少的作品。这些诗词资料基本收录于《全宋诗》、《全宋词》。如《全宋诗》收录袁说友诗歌六百六十四首、任希夷诗歌一百一十八首、章得象诗歌二十一首、吴充诗歌十一首、吴育诗歌七首、刘珙诗歌二首,《全宋词》收录范致虚词四首、章楶词二首。

4.他人评议性文章

奏议文。古代社会,奏议文除了臣僚用来指陈时弊、建言献策之外,还被用于检讨批评监督同僚、嘉许举荐他人。这评议性质的奏议文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因此也是研究古代官员的很重要的材料。宋代武夷山宰相在朝为官,免不了来自同僚的批评或嘉许,其奏议文资料也不在少数,应该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视。这部分研究资料的保存可参见上文所举收录奏议文的古籍文献。

酬唱、书信、贺文等。这些类型的文章也是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其内容可以体现所要研究人物的交游情况及其关注焦点,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生活、为官及其思想等情况。宋代武夷宰相群体这方面的史料不少,大多在族谱中得以保存。例如宰相郑瑴,史料中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其个人作品流传下来的也很少,但是在《郑氏文献族谱》里,收录了不少郑瑴同朝官员以及后人介绍评价郑瑴的文章,是研究郑瑴的宝贵资料。又如《章氏会谱》[14]保存了许多他人与章得象、章惇、章楶的酬唱诗、书信、贺文等。

三、宋代武夷地区宰相群体史料的价值

1.史学价值

宋代武夷二十位宰相做为一个特殊的政治大群体,对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个宰相群体有大量的公文留存至今,其内容集中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伦理道德、语言文学、民俗风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后人研究了解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2.理学价值

宋代的武夷山是朱子学的摇篮,宋代武夷山宰相或身为理学家或是理学的推动者,大多与宋代理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朱子理学从学术走向政治,走向民间的见证者。宋代武夷山宰相群体在理学传播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文学价值

宋代武夷山宰相群体史料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奏议文已被学界普遍认可为散文的一部分,如傅璇琮主编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就设有“章表体散文研究”一节[26],因此,武夷山宰相群体的大量奏议文应是武夷山文学的重要内容。宋代武夷山宰相群体的大部分成员都创作了不少诗词,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亦提出自己的文艺思想。例如真德秀在长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相关的文学方法论“亦能代表南宋的一般风尚,但有些地方颇能自出心裁”[27];李纲的诗歌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王锡九先生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8]这些文献为武夷山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之,武夷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之一,作为这一地区的特殊群体,宋代武夷山宰相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环,挖掘、整理他们的相关文献史料,对构建闽文化、丰富武夷山“双世遗”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1]沈慧芳.宋代闽北籍宰相黄履功过评说[J].武夷学院学报, 2014,33(3):9-14.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汪天顺.章惇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2.

[4](清)黄恬主修,余奎元等点校.新修浦城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宋)李纲撰,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7](宋)真德秀撰,陈静校点.四书集编[M]//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儒藏(精华编一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8](明)蔡有鹍.蔡氏九儒书(影印本)[M].山东:齐鲁书社,1997.

[9](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明)陈让编纂,杨启德,傅唤民等校注.邵武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11](明)嘉靖建阳县志(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

[12](民国)詹宣猷等修,蔡振坚等繤.建瓯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13](清)董天工.武夷山市地方志编繤委员会.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14](清)章贻贤.章氏会谱[M].福建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翻印,2008.

[1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清)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0](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21](宋)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

[22](宋)赵妆愚编纂,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国朝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3](明)杨士奇,黄淮编纂.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4](宋)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6] 傅璇琮主编,陈飞分卷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00-203.

[27]张健.真德秀的文学理论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1986,(2).

[28] 王锡九.宋代的七言古诗·南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6-16.

Summarization o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it's Historical Sources in Wuyishan in the Song Dynasty

GONG Minfang1CHEN Ping2
(1.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2.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Song's Dynasty,Wuyishan born twenty prime ministers,for their political ideas and thou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of Fujian and Chinese culture.As a group of regional prime minister,they are also indispensable connotation of Wuyishan World Heritage.About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data of Song dynasty Wuyishan prime minister is quite rich,a small number of it saved in corpus,while most of it is scattered in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Article collects various documents,in order to enrich the data of Song Wuyishan prime minister,and provide support for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ata.

Wuyi;prime minister in the Song Dynasty;historical sources

龚敏芳(1980-),女,汉族,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哲学。

K244.07

A

1674_2109(2015)02_0006_07

2015-01-18

武夷学院校科研项目(XQ201311S)。

猜你喜欢
武夷武夷山宰相
《武夷天下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大美武夷山
武夷学院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武夷听涛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