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霞 刘 宁
(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城镇化是国家工业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民族区域也不例外。“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核心,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必须尊重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体现民族审美,满足民族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城镇化的推进真正符合民族民众的利益。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各有不同,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必须形成相应的民族审美效果,与民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才能使民族民众在除却其他方面利益考虑时,对城镇化推进带来的各种变化有接纳的前提。另外,民族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地域风貌,千姿百态的民族地方性特色不能因为城镇化而变得千篇一律,这是城镇化改造的前提。审美需求和改造前提的双重需求意味着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及呈现民族审美效果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城镇化的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两个模块必须同步考虑才能使最终的审美效果保持一致,因此针对建筑内外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就成为城镇化民族审美效果达成的关键要素。环境艺术泛指一切具有与地面环境和美化装饰有关的设计领域,小到室内摆设,大到城市面貌规划,都是环境艺术设计所指向的领域,综合性是环境艺术的主要特征。[1]在不同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交往中,艺术可以显出特有的宽容,城镇化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审美是民族环境下形成的思想意识,城镇化中的民族审美效果达成需要基于环境艺术设计对两种文化交融协调,才能使其从内到外达成一致,在完成城镇化的同时,呈现民族审美效果。根据审美规律,环境艺术设计在城镇化中对于民族审美效果达成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视觉方面对特殊民族审美支配下的视觉满足;另一方面则是对民族审美习惯的顺应。
色彩是审美效果形成的重要手段,色彩的审美效果不仅牵涉到物理、生理等方面,还牵涉到人本身的心理作用。色彩是没有情感的,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不同色彩在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寓意和内涵,因此多数少数民族对色彩有不同的喜好,藏族、蒙古族尚白,回族尚蓝、白等色,彝族尚黑。少数民族对某些色彩的长期推崇使得民族逐渐以某个或某些颜色为美的审美心理,色彩先入为主的视觉效果使得民族民众对于相关物品的欣赏和肯定首先从其颜色开始。另外,民众的色彩审美也与其颜色方面的习惯一致,不同民族所生活的区域不同,由于气候、地理条件不同,不同民族地区所形成的自然风貌也各有不同,白雪皑皑的群山是藏族较为习惯的环境,茂密的植被、郁郁葱葱的森林则是西南民族地区常见的景象,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则是蒙古族较为常见的生活环境,等等。不同的自然环境色彩也往往容易使人产生熟悉的感觉,这种对色彩的熟悉心理也是民族色彩审美观念的组成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和建筑外部设计,环境构成的建筑、山水、树木、道路、广场、小品等诸多要素都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涉的领域,在对各种要素的综合设计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各种色彩的搭配和应用。不同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各种色彩的不同组合形成的环境审美效果各有不同,色彩是环境艺术设计达成设计效果的重要手段。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特征使得城镇化的色彩要素应用具备了统一处理的前提。为了使城镇化的色彩使用满足民族审美,一方面要借助绿植、清水等要素的自然色彩,另一方面则要借助颜料使小品、墙壁等方面的色彩改变,两个方面的配合才能使色彩审美既有自然神韵,又不乏加工技巧。通过环境设计中的色彩应用来使城镇化色彩审美的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整体环境方面,民族地区城镇化色彩审美的民族化首先要从城镇化的整体布局来着眼,通过色彩调和来使处于民族地区的的社区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保持一致,使相关建筑的设计在颜色方面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满足民众在自然环境色彩审美方面的心理定势。其次,要从局部着手,通过局部细节方面的色彩处理,使得城镇化环境中随处可见的色彩处理都能满足民众的色彩审美需求。城镇化环境是民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和环境,细节方面的色彩特色化处理可以满足民众对美的随时发现和感知。[2]
城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规划和相关建筑建设,在城镇化的规划过程中,无论是社区、建筑本身,还是社区内各种小品的塑造,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造型。造型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着建筑或环境的内韵,同时也因其在形式方面的一定特征呈现出一定的美感来,因此造型是城镇化审美效果达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各种信仰、信念等因素使然,部分民族形成了形式各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造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侗族的风雨桥等,这些富有特色的民族造型蕴含着民族思想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其中,不仅和民族审美一致,同时也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对于相关造型元素的应用不仅可以表征民族,形成民族特色,同时也能契合民族审美需求。[3]从环境艺术设计造型来看,造型是设计效果呈现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对于要达成某种效果或特色的造型,设计师必须结合与此种特色相关的元素来引用或者在此基础上发挥,使其因某种元素符号自身的风格意味或文化底蕴来表达出与此相关的文化风格,借鉴、引用、发挥是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特定文化艺术符号常用的方式。环境艺术设计造型中对于相关元素的结合特征使得其对于表征民族符号的元素或造型在城镇化中的应用在天然上具备了优势。为了达到城镇化的民族审美特色效果,环境艺术设计在造型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于相关民族元素符号或形式的借鉴引用来实现,在整体规划下的民族元素引用将赋予城镇化民族审美的效果。为了达到民族审美效果,环境艺术设计在城镇化参与中对于相关民族元素的结合可以通过直接引用、引申或者搭配的方式来进行。首先是引用方面,根据上述分析,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号或造型因其内涵及历史,已经成为民族的一部分,对于相关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引用,直接就表明了城镇化的民族特征,自然这样的符号与民族审美是契合的。其次是引申发挥,少数民族相关的元素符号或造型在民族语境中的形式相对一致,但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相关元素符号还要和环境中其他元素达成一致,形成一定的艺术效果或功能,因此城镇化中的民族元素符号可以通过改变形式或者调整运用方向来进行引申,虽然其在设计中的运用与原有元素符号有所不同,但是因元素符号潜在的文化内涵及表征意味,因此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艺术处理和民族审美也是相吻合的。最后,通过搭配方式的改变来实现对民族元素的结合,凸显民族特色,在城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不同民族元素的结合来实现造型上的民族化特色,在对相关元素的合理处理下,造型中的民族意味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在材料、色彩、质感、搭配等元素的综合作用下,环境艺术设计才能达到相应的设计审美效果,每个元素的变动都可以影响到设计的表达意义,因此在城镇化民族审美效果呈现中,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关注相关材料的应用。在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民众的反复实践,多数少数民族民众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审美习惯,只要在审美习惯范畴内的事物,往往都较为适应民众的审美观念,而超出民众审美习惯范畴的,则往往难以得到民众的认同。相对于大多数民族民众的固有观念,城镇化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现象,完全超出其原有的观念认知,因此城镇化中民族审美效果呈现实际上也是民族审美习惯与城镇化文化的审美碰撞,要使这种碰撞最终达成满足民族民众审美习惯的结果就必须通过设计来从各个方面来进行调整。不同材质所呈现的美感各有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色彩特性都可能形成不同的美感特征,因此城镇化中的民族审美习惯的顺应也必须通过材质调整或设计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在城镇化中对于各种要素具有综合统筹作用,因此其对相关材质的应用设计自然有一定的优势。环境设计在材质方面的审美效果处理可以从材料选择、表面处理、各种材料的搭配关系等方面来着手。首先是材料选择方面,就地取材是民族民众建设的基本特征,由于不同地区的材质不同,因此在少数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习惯中,对于不同的材质应用各有特点,森林环境中生活的少数民族在建筑中多采用木结构的房屋,而在石料较为丰富的民族地区,一般建筑则多以石头垒砌。不仅建筑如此,在其他景观构造方面,往往也具有相同的特征。民族民众在环境中对于某种材料的习惯性应用,使其形成了相应的审美习惯,因此在城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可以对相应材料的选用来契合特定民族民众的审美习惯。其次,从表面处理来看,城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整体工程,局部的色彩及要素应用都要符合整体的设计需要,为了达成统一的色彩基调,便可能会对各种材质进行不同方式的表面处理,或鲜艳,或古朴,或光滑,或粗糙,最终来促成适应民族审美习惯的需要。最后,在材料的搭配方面,不同材料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和视觉效应各有不同,为了与民族审美习惯达成一致,就需要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搭配关系来进行有效处理。
环境艺术设计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仅是道路通达、住宅的整齐划一等元素的简单组合,为了民众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城镇不仅要满足民众基本生活的需求,还要把民众的休闲娱乐等非主流性的活动作为城镇的重要功能来进行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民众在城镇化中的生活才能够符合人性特征,具有人文气息。民族审美无处不在,除了色彩、造型、材质等较为显性的审美构成元素外,民族审美效果还体现在一定的民族意境中。因认知水平和自然条件差异,不同少数民族各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在不同的民俗习惯支配下,少数民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和自娱自乐活动,民族节日、民族体育、民族音乐等民族文化习俗因此而得到培养。因此在城镇化中对民众熟悉的节庆习俗场景的营造,可以使城镇化建设赋予更多的民族审美效果。创造意境、寄托情感、表达审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在室内设计还是在建筑外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参与的本质就是在其中用艺术的手段创造各种各样的意境,并使各种意境共同凝聚在同一个主题下,形成艺术作品设计的整体意境效果。[4]因此在城镇化的民族审美效果达成中,可以借助环境艺术设计的意境创造能力,通过对少数民族各种富有特色的节庆习俗场景营造,来形成民族审美效果。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月夜对歌、湘西民族的傩舞仪式、蒙古族的赛马骑射等都是较有特色的民族场景,环境设计在城镇化环境中对相关场景的合理营造,将使城镇化的民族审美效果很好地显现出来。特定场景的构成由设施、特定元素符号、场地环境等要素构成,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城镇化民族特色场景的营造也可以通过以上方面的规定设计来进行。在设施方面,可以借鉴实际场景的特色,建立相应的设施,如果具有实用功能,就必须使设施建设从实际需求来考虑,如果单纯为效果衬托,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减或进行尺寸方面的调整。在特定元素符号方面,某种特定的民族习俗活动的展开,必然有标志性的元素符号,场景设计中要对相关元素加以引用,如民族练歌的歌房,叩拜的寺庙等。最后是场地环境方面,城镇化的功能在于民众的生活起居,为了营造特定场景而进行的场地环境在设计中必须和民众起居习惯保持一致,使场地环境设置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基于环境艺术设计方式对城镇化中特定民族场景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其成为民族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因其对民族审美习惯的承载,特定民族场景的设计自然会创造出民族审美一致的意境,从而强化城镇化对民族审美效果的表达。[5]
城镇化是民族区域的必须选择,也是民族社会发展必要前提。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大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习惯和特征,加上民族地区原有的地域风貌,因此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必须遵循地方性原则,保持民族特色,在充分考虑民族民众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基础上,使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呈现民族审美效果,这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展开的基本原则。
[1]王 朋.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6).
[2]黄 艳.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3]高 军.权利保障视野下的城镇化建设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4).
[4]陈素娥.湘西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的现代审视[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5]古春霞.人诗意地栖居——民族艺术的审美臻境[J].贵州民族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