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毛古斯舞的生存现状探析

2015-03-21 04:00:31肖溪格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土家土家族生态

肖溪格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它是土家族文化的精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古斯舞作为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它的保护和发展被提到重要的议题。“文化生态”这个概念同时也在近几年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文化生态”更成为代表委员和提案的重点,它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也借“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及理论基础,对毛古斯舞的生存现状提出刍议。

一、毛古斯舞的生存现状

(一)毛古斯舞的分布现状

毛古斯舞主要分布于湖南湘西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古丈县断龙乡小白村、保靖县龙溪镇土碧村、张家界永定区罗水乡等土家族聚居地。这些地域属于武陵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要,沟壑纵横,溪河密布。目前保留较好的原生态环境的只有号称“土家第一村”的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二)毛古斯舞的表演现状

1.毛古斯舞的表演风格

当今表演的毛古斯舞仍属于同一宗派。尽管湘西土家族聚居区各县习俗特点各异,但毛古斯舞的表演风格基本相同,都是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序,在演出中,讲土家语,唱土家歌,它的表演粗犷、激昂,展现五荒时代的原始之美。而当今表演的毛古斯多了表演性,少了原始古朴。

2.毛古斯舞的表演形式

毛古斯舞的表演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表演时组织安排松散,观众可以随时参与进来,自由发挥;当今的毛古斯表演场所由摆手堂搬上了舞台,表演的舞蹈语汇从单一的几个农事动作变得丰富起来,将原始的动作进行了美化,形态别致,变化多姿、难度高超。演出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先民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现保留的毛古斯舞的剧目有《做阳春》、 《赶肉》 (即狩猎)、《捕鱼》、 《抢亲》、 《甩火把》 等,[1]如今,即使在同一演出剧目内容,但场景中穿插的人物对白,已多了文明少了野蛮。如在《抢亲》的“接新娘”的场景中,毛人们互称“杂种”等之类的语言已经改变;原来的毛古斯通常是与摆手舞穿插进行的,如今的毛古斯也单独表演。

3.毛古斯舞的音乐、服饰和道具

原始的毛古斯舞音乐除了人的吆喝声,就只有道具发生碰撞的敲击声,现今的毛古斯舞音乐却加入了演唱和器乐演奏,演唱有山歌、号子歌等,演奏有咚咚喹、笛、牛角号、土喇叭等。身着稻草服是毛古斯舞表演的特色,如今添加了色彩,并增加了饰物;道具从以前的粗陋、笨拙变得轻巧与精美。

4.毛古斯舞的表演参与人群

2)相较于多级、多效等具有复杂结构的吸收式热泵,最基本的单级AHT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且技术成熟,因此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参加表演的人群均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以往的毛古斯都是寨子里的男性来表演,村里村外的人群都来跳,不分老少;目前,在毛古斯舞的表演参与人群中,离退休人员和男性居多,目前几乎没有看到年轻一代的面孔。以往跳毛古斯是一种融入生活的形式,参与人对人物角色及唱土歌、讲土话都游刃有余,而今参与跳毛古斯的人群大都是一种模仿,并且几乎不懂土家语言,并且存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特征。

(三)毛古斯舞的生存方式

每逢过年过节,土家族人都会表演毛古斯,每逢有客人来村里,热情的乡亲们都会聚在摆手堂为他们表演毛古斯,原来的毛古斯只以土家族的民俗活动方式存在,如今毛古斯舞的生存方式除了有民俗活动,更变得多样。

第一,政策保护方式。毛古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部门从政策上给予保护,同时从资金技术、基础设施、项目申报、舆论宣传等许多方面对毛古斯舞加大扶持,如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宣传月等,一定程度提高了毛古斯舞的影响力。

第二,商业演出方式。如今的毛古斯舞配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商业演出,参与湘西各景点、剧院的各类大小演出。如:凤凰古城摆手堂、张家界著名旅游文化演出实体“魅力湘西”等。近年来还成立了以毛古斯舞商业运作的一些机构和团体,如“张家界毛古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土家族民俗文化表演队”等,近几年来配合文化产业开发,演出更为频繁。

第三,文化传播方式。建立了土家族毛古斯舞传习所;各大专院校教授、专家采风研究;学校交流及教育;以文化演出实体形式的展现,以及受毛古斯组织管理者的影响,还有国内外的一些艺术家及专家们都纷纷以举办作品展和举办论坛等形式为毛古斯舞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传播。

第四,自娱方式。毛古斯舞以健身自娱为目的的广场舞或体育活动等方式存在。土家族人跳毛古斯是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族需要,当今也成为土家族聚居地的一种休闲娱乐。

(四)毛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1.毛古斯舞的发展状况

毛古斯舞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它一直在家族世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古斯舞才被挖掘恢复,与此,湘西的毛古斯舞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59年,中央民间民族舞考察团认定毛古斯为“中国舞蹈艺术源头”,80年代后,毛古斯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展示它的存在和风采,2002年,湘西万人毛古斯舞在土家风情园的表演入选了当年世界吉尼斯大全纪录;2006年,湘西毛古斯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上,土家毛古斯舞登台。

2.毛古斯舞的传承现状

在土家的聚居地,土家人对毛古斯舞从小就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很自然地熟悉并学会了毛古斯舞的基本套路;跳毛古斯舞是土家人生活的一部分,每逢节日,土家村寨都会演出毛古斯舞,有时各个村寨的人都集中在一起进行舞蹈比赛,土家人这种长期自发的演出让毛古斯舞得到了较好发展。而现今全州农村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挣钱,留在村寨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到节庆日表演毛古斯舞时连人数都凑不齐,在这种状况下,毛古斯舞的很多动作、套路和技巧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毛古斯舞的传承主要还是来源于传承人,到今为止,毛古斯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分别是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的彭英威(已故)和82岁的龙山县坡脚乡石堤村人彭南京;省级传承人2名,分别是77岁的古丈断龙乡李云富和72岁的永顺县彭英宣;及县级传承代表人1人72岁的龙山县里耶镇人徐克斌。他们分别在培养毛古斯舞艺人、建立土家族毛古斯舞传习所、各类文艺展演、接待各大院校教授、专家采风、调研和学校交流演出等方面对毛古斯进行了传承。

但传承人经济困难,国家级传承人一年中央财政补1万元;省级传承人省财政一年补2000-3000元(60岁以上补3000元,以下补2000元);州级传承人,更是一年只有1000元补助;县级传承人,县财政一般补助200元左右(2),补助过低,因此,展开传承工作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毛古斯舞的生存现状探析

文化生态倡导者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态和模式。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它的生存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文化变迁、文化区都存在必然的联系,纵观毛古斯舞的生态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毛古斯舞的原生态资源正在慢慢消失;二是毛古斯舞表演和生存方式的逐步改变;三是毛古斯舞的传承濒危,这些表象的出现,与下面几个文化生态的因素有关。

1.毛古斯舞自然环境的改变

毛古斯舞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聚居地,就自然环境而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地处边远偏僻,信息和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有限,制约着各民族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流动和留居。过去在湘土家人居住的土家山寨不受外界生活的影响,毛古斯文化长期以来一直以一种自发的形态悄然存在于偏远山区,故而得以保持着其原始古朴的历史面貌,土家人每逢过年、祭祀祖先时,都会跳毛古斯。毛古斯已经内化成土家族祭祀先祖、增强民族认同的一种仪式。每逢有客人来村里,热情的乡亲们都会聚在摆手堂为他们表演毛古斯,毛古斯已然成为土家人的一种生活常态,在历史长河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态。如今,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土家毛古斯舞的表演场所、以及生存的原生态村落没有了原始的风貌,毛古斯舞的原生态资源正在慢慢消失,面临着非常艰难的生存环境。

2.毛古斯舞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聚居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不再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等等一系列的举措相对落实,当地人的就业结构自然也随之改变,现代化及城市化慢慢影响着土家人传统的生活习惯,他们的价值取向及对艺术的审美等也逐步发生变化;同时,毛古斯舞表现在土家节庆和祭祀的单一的生存方式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在当今湘西的旅游业迅速发展的状态下,从事农耕的土家人数逐步减少,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迎合时尚潮流,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干预下,形成了毛古斯舞一个共同的文化空间,毛古斯舞成为了一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随着毛古斯舞文化生态的发展与变迁,毛古斯舞的表演、生存方式在现代化语境下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3.毛古斯舞的人文环境的改变

后备人才缺乏,必然会削弱毛古斯的文化生态基础。从现有传承人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5.75岁,传承人的年事偏高,传承人老龄化成为困扰非遗毛古斯舞传承发展的突出问题。因为受市场经济和如今就业观念的影响,年轻人不愿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跳毛古斯舞蹈的人就越来越少,农村成了空心村,使得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导致毛古斯舞传承人面临断代的危险。而且大部分传承人生活困难,国家资助有限、地方的支撑有时还落实不到位,传承人自己的生计问题与对毛古斯舞的传承要同时兼顾,使得传承毛古斯舞的工作有点力不从心,毛古斯舞的人文生态环境显得极其脆弱。

当代的文化生态在造成毛古斯舞的生存危机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毛古斯舞的生存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新的特征。

第一,毛古斯舞参与人员趋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征。

在以往,毛古斯舞的参与人员基本都是土家寨子里的村民,表演毛古斯舞的场所也只在村寨的摆手堂,参与者表演毛古斯完全只是迎合土家节日的需要,而如今的参与者不仅是要完成土家节庆日的表演,更多的趋向于大众娱乐和传播,由一名会跳毛古斯舞的土家居民的身份开始转型为职业舞者,转型为民俗文化的传播者,或者专门从事毛古斯舞表演和研究;这样的转变,毛古斯所具有的民族认同的文化传统依旧存在,传统文化仍然在延续着。

第二,毛古斯舞越来越具有商业化的特征。

传统上,人们从事毛古斯舞,主要为了“驱邪鼎佛”、祭祀鬼神,而不是为了追求金钱,但现在毛古斯舞成为了一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这就使得毛古斯舞带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它成为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民族文化产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毛古斯舞的经济价值也就凸现出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从毛古斯舞存在和发展趋势看,毛古斯舞的商业化特征逐步显现。

第三,毛古斯舞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的特征。

过去,毛古斯舞是在土家节庆的祭祖仪式上表演,到现在,毛古斯已搬上了舞台表演,并结合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灯光影像相结合。表演动作从单一发展到多样,从粗犷开始变得精美;表演时的音乐从原始的吆喝声加入了演唱和器乐,充实丰富的音乐元素显得表演更富有节奏感;演出服从简单的稻草开始增加了色彩和装饰,从整体的形象来看已呈现出原始与现代的结合。

第四,毛古斯舞展示的现实空间和舞台空间越来越宽。

过去毛古斯只存在于每个村落及民俗生活中,它表现出的特点仅仅是土家人节庆日中的一种表演和祭祀仪式,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毛古斯的展示空间逐步扩大,多了交流、传播、演出等方式,并且展示的舞台也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带着泥土芳香的表演,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吸引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目光,毛古斯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结语

面对毛古斯舞的生存现状,我们要对毛古斯舞的生存发展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传统的文化发展必须要与现在的经济层面相结合,只有当毛古斯舞成为人们直接或间接谋生的手段时,其文化生态就能在自然状态下得到健康发展;相反,文化生态会逐渐变得脆弱,需要加以保护。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解析当代复杂社会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古斯的生存状态,为毛古斯舞的传承和保护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对构建毛古斯的生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和方法论意义。

[1]胡履新.永顺县志三十六卷[Z].民国十九年,1930.

[2]彭继宽,姚纪彰.土家族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3]王炬堡通纂,土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张子伟,湘西土家族舞[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子伟,毛古斯原始戏剧品格解析[J].戏剧春秋,1991.

[6]欧宗启,论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民间文艺存在和发展的新趋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1.

[7]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

猜你喜欢
土家土家族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土家族情歌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土家摆起来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土家摔碗酒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