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及实践

2015-03-21 04:00马和平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小康社会民族

马和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微·芜湖 2410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关乎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并在实践中推进了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其内容涵盖了民族团结的基础、实质、目标、路径以及各民族团结应反对的两种主要倾向等等。[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重新界定民族关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理论前提;将民族团结理论内涵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发展经济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只有各民族共同富裕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民族团结又能促进和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为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原则、方法和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思想,都为各个历史阶段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推进了我国民族团结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诸多指导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理论,促进和推动着新时期我国民族团结事业。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

(一)将民族团结理论内含于“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中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四个全面”也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指导我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理论依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任务。民族团结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石,加快发展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要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之义就包含了我国所有民族都建成了小康社会。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独龙族考察时说,“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3]只要有一个民族没有达到小康社会,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就是不全面的。

习近平指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极为复杂,其军事和经济战略意义显著。因此,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建成对于我国国力的整体上升、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外交推进都有着重大意义。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已被切实纳入我国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李克强在2014年和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推进和发展民族团结事业的新任务。当前,国际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科技革命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传统交往;国内,我国各民族之间大交流、大交往和大交融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和途径。在此背景下,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内涵。首先,对过去行之有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团结政策、制度和方法要继续坚持,反之亦然。其次,我们要系统思考、整体把握和顶层设计好民族工作,将民族团结事业置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唯如此,民族团结事业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健康发展。第三,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调整和发展适合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建立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为民族团结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现代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民族工作法治化是其现代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用法治来保障民族团结。为此,首先要坚决落实宪法与法律规定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的各项权利;其次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使各项法律法规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在民族工作法治化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将其作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基础和资源。此外,还应完善民族法治的保障体系,为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理提供良好而强有力的法治运行条件。

全面从严治党是民族团结的关键,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在人。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4]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最为基础的是各少数民族的党员干部,他们在推进民族团结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加强各民族党员之间的团结,各民族党员干部的团结,更要将那些破坏民族团结的党员和干部清理出党的队伍,建立起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干部。

(二)民族团结既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梦的必要内涵和追求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首先,民族大团结才能凝聚所有中国人的共识和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资源和群众基础。有共识就有方向,有共识就有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5]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共识和梦想,既承载着他们每个人的利益,也是他们为之奋斗和努力的共同理想。只要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每个中国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都落实、渗透和融入到中国梦中去,为中国梦的实现尽心尽力、竭尽所能,提供自己的聪明才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其次,民族团结是中国梦的必要内涵和追求目标,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史上,大凡盛世,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频密而和谐。受益于此,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国富而民强。与此相反,大凡分裂动荡时期,则民族关系紧张恶化,社会生产急剧下降,国弱而民贫。因此,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自然内涵了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团结事业繁荣的意蕴。而且,中国梦的价值指向之一也包含了民族团结。

第三,当前,危害民族团结事业较大的因素为三股势力(即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破坏。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展民族团结,就要严厉有效地打击这三股势力。也只有民族团结,才能根本上打击和抵御三股势力对实现中国梦所造成的干扰。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三股势力在我国境内频繁制造事端,伤害各族无辜群众,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相当损害,威胁着国家安全,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所以,团结各族人民抵制和打击三股势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任务,中国梦实现得越稳越早,民族团结就越牢固,对三股势力的分化和打击就越有效。

(三)用“四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下称“四个认同”)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只有以‘四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坚实思想根基,才能汇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之力。(‘四个认同’)正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源泉所在、力量所在、根系所在。”[7]

我国民族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交错杂居的分布、兼收并蓄的文化、相互依存的经济、相互亲近的情感基础上,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7]这种民族关系的独特性和现实性正是“四个认同”理论形成的条件和基础。“四个认同”关涉着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它们各有侧重:价值认同是各民族群众团结一致,聚心聚力的最根本动因;情感认同是各民族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感情纽带;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和进步之魂,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之基;制度认同是推进和加强民族团结的保证和根本。“四个认同”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辅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四个认同”思想是针对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独特性而提出的,它是科学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是针对性和具体性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团结理论,也为民族团结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实践

(一)领导人带头,推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

习近平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8]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兴实践调查之风,中央领导人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身体力行推进民族大团结。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国内20个省区市,实地考察少数民族地区。每到一地,他深入基层,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深入交流,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李克强总理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辞辛劳,深入民族地区。通过中央领导人与民族群众心连心的交流座谈,不仅使党和政府了解了民族地区最基层最真实的发展状况,也大大加深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二)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调研时强调指出,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核心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立足民族地区特点,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各项积极措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涵盖的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党和政府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的落实,对我国未来的整体发展将产生难以预估的效果。从民族团结角度言,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将会加速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程,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并为标本兼治地预防和打击三股势力,促进和推动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成就民族团结这样一项动态而艰巨的事业,不仅需要宏愿、热情,更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扎实而细致的工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9]民族团结需要全面推进、干群合作、各领域展开,民族之间联动。它不仅要促进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更要强化各级领导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的引领能力;不仅要在重点领域深化,更要在全社会推广;不仅要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所有这些,法制的保障必不可少。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完善和强化既有的民族法治建设的同时,又出台了一些更具操作性的规章制度。2012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民族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民族团结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更加具体、更加基层、更易操作的新高度,明确了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具体活动场所和地点。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六进”测评指标,推进路线和方向。在民族团结事业中,各族党员干部是关键,各族群众参与是基础,青少年是希望。对于党员干部,首先要强化他们对民族团结重大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和决心。其次,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理论水平和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能力。对于各民族群众,要从生活细处着手,为各族群众的交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尊重各族群众的自身特点和传统习俗,提倡平等交流交往交融。青少年是民族团结的后备军,他们的民族观和民族团结意识将决定我国民族团结事业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民族学校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将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是发扬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必然要求。

(四)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当前,对民族团结构成巨大威胁的是三股势力,他们试图通过极端暴力活动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以达到他们的野心。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决领导下,在热爱民族团结的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我国打击三股势力的战斗取得了辉煌成果。2014年9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就是要将打击三股势力活动纳入依法治国的方略中。同时,针对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就事论事,绝不上纲上线,将这些问题和矛盾归结为民族问题。这种区别对待,既是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践行和发展,也是对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践行和发展。

民族团结事业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做出了诸多开拓性的发展,推进了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

[1]肖锐,刘瑜,中和.毛泽东民族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5).

[2]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15-02-25.

[3]“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人民日报,2015-01-23(02).

[4]筑就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9-28(01).

[5]提高软实力 实现中国梦[M].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1-01(01).

[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7]毛同辉.以“四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EB/OL].新华网,2014-10-13.

[8]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N].人民日报,2014-05-04(01).

[9]道德经·第六十三[M].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小康社会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