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试探小学德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建设策略

2015-03-21 03:43王艳芝姚一洁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教育

王艳芝 姚一洁 王 晓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试探小学德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建设策略

王艳芝 姚一洁 王 晓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德育活动作为一种注重学生实践体验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点,多年来不乏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基于对35名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回溯式访谈,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提取五个高质量德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实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德育活动 无痕教育 学生视角 活动实施

德育是各育之首,在学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德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1]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曾对德育活动进行阐述:德育活动是除学科课程以外,教育者以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水平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德育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中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它是作为与学科课程相并列、互补、相互渗透的一种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形式。德育活动具备活动性、实践性、渗透性的特点,对学生道德观念的激发[2]、德育实践能力①的培养[3]、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逐渐受到教育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

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教育相关部门和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更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并实施一系列的活动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但成效甚微。具有怎样特征的德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创设怎样的资源和条件才能使效用最大化?教师和家长怎样做才能使德育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仔细剖析和深入探讨能够使高质量德育活动的特征明晰化,并能够为德育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指导与建议。为此,本研究对35名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回溯式访谈,通过分析学生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德育活动,了解他们对现有活动的真实评价,从而提取高质量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为德育活动的实施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

一、高质量德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研究指出,学生的求知欲以某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种猎奇心理,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为基础的[4],而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访谈的学生大多表示喜欢近期开展的“博物馆进校园”的参观活动,“我想要了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开阔自己的视野,可是又不想跑太远,‘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让我们在校园里面就可以看到新的事物,学到新的东西,我很喜欢这种活动形式”。

基于学生这类心理,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因势利导,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每一层次都反映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的自我价值感[5]。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情感逐渐丰富,这两类自我价值感也不断累积形成:渴望自己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可;渴望自己通过活动展示自我、得到赏识;渴望通过活动获得个人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等。例如四年级的班长提到喜欢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问及原因,她表示:“因为我是升旗手,现在我还是升旗手。”三年级的一个学生表示:“我喜欢每周的升旗仪式,因为老师会公布红旗班,我盼望我们班可以获得。”

德育活动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获得积极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

(三)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

交往是教育实践的基础,有效的交往使教育活动的价值转变为现实,是学生个体习得社会规范、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基本保证[6]。依据交往对象的不同,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可分为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伴交往三个方面,高质量的德育活动应使学生三方面的交往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以同伴交往为例,德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与同龄伙伴交流的机会,扩大交际范围,培养团体意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说道:“我喜欢比赛形式的活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的可以学别人的,别人不会的也可以跟我学,互相交流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关系。”另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也回忆道:“在一次航模比赛中,老师要求我们组装泡沫飞机,我们就4个人组成了一个小组,因为特别复杂,我自己一个人根本做不来,有分工才可以。那一次我不仅学会了合作,还认识了很多朋友。”

在德育活动中,学生积极配合,广泛参与,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四)满足学生表述观点的需求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德教育应该由灌输单一价值观念向允许多元价值选择转变。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选择并加以引导。例如很多学生喜欢班会课,问及原因,一个五年级学生回忆道:“因为班会课,老师允许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老师不会怪我们,最后他还会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的循循善诱比谆谆教诲更具优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判断、解决问题,使学生接受道德观念于无形,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严格遵守制定的制度,学生主导不意味着教师成为旁观者,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指导与组织能力[7],老师必须保证活动本身及相关内容的合理性和道德性[8],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而不是走向任意一个极端。

(五)满足学生身心持久健康发展的需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德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锻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动手操作等能力,并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六年级的一个学生表示特别喜欢学校举办的航模活动,“我之前写字特别慢,自从接触了航模,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手指变得灵活了,而且字也变漂亮了”。同时,德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职业规划与发展的意识。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喜欢学校组织知识型的活动,问及原因,他表示:“特别想通过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来学习这方面知识充实自己,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可以发展一下这个行业。”

学校举办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得积极体验,学生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对学生当前乃至未来的持久发展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德育活动的建设策略

(一)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教师平等对待学生是教育公益性的内在要求②,但现实中,教师往往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个体,而是根据学生的成绩、个人的喜好等将学生或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分类,违背“爱无等差”的原则。访谈中,问到学生喜欢走进学校的德育活动还是走出去的德育活动时,一个五年级学生回答:“我感觉走进学校的比较好,这样学生能全都参加,要是出去的话老师只能选个别的人参加,比如记者团等,老师就只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去参加了,而多数同学没有机会。”

德育活动给予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平等享有学校教育资源,既能避免因教师“偏见”阻碍学生发展,又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更好地实现德育活动的价值。

(二)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

人类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认识世界,前者需要亲身实践,后者需要接受教育。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内接受教育,鲜有机会走出课堂亲身实践,但要更好地发挥德育活动的价值,必须满足学生亲身实践的需求,使其在实践中感受自身价值。例如,询问印象最深刻的德育活动时,一个六年级学生回忆道:“四年级时,学校开展了‘环保’主题的德育活动,老师组织我们去公园捡垃圾,帮助清洁工人打扫卫生。那天上午,我们接过清洁工人手中的扫帚清扫路面,捡了公园里大片的垃圾,活动结束时已经很累很累,但是得到了清洁工人的夸奖与感谢,也真正体会到了她们的辛苦。从那以后我见到他们都会主动问好,再也不会随手乱扔垃圾了。”

学生亲身实践的德育活动,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更真切的情感体验,感受自身价值,发现自身问题,对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提供比较、竞争的机会

有研究者发现:儿童竞争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长,儿童竞争策略的发展早于且优于合作策略的发展③。小学生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渴望获得荣誉,而比赛、评比等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例如,问到喜欢什么形式的德育活动时,三个五年级学生齐声回答“比赛”,而问到原因时,有的回答“这样可以展示我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有的回答“比赛中可以为自己和班级带来荣誉,让老师和同学更喜欢我”。

德育活动中融入比赛竞争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效率,但是要注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竞争行为的引导和教育。从个体角度看,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但从社会角度看,懂得合作也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因此,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提供竞争的机会,但要注重合理引导。

(四)提供组织活动的机会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始萌芽,渴望摆脱老师的“一言堂”,自己组织活动。例如,问到学生“老师组织活动效果好,还是自己组织活动或师生一起组织比较好”时,一个四年级学生回答:“自己,因为我们学生的观点和老师的观点不一样。”学生希望教师给予足够自由的空间,尤其与教师观点出现分歧时,可以尊重学生的意见。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虽有自主意识,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难以把握德育活动的全貌和具体细节。有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思想不成熟,当问及“你们是想完全由自己组织活动,还是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做这个事情”时,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多数被访者回答“一起”,“可以给老师提一些意见”。

德育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低年级以教师主导的方式开展,中高年级可更多采用学生组织、教师指导的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组织领导能力得到锻炼。

(五)重视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反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护其参与兴趣,千篇一律的形式容易使学生因缺乏新鲜感、刺激感而丧失兴趣。问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受,一个六年级学生抱怨:“每次看视频都要写读后感,有些接受不了,我觉得看视频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说说感想就行,不要每次都写到纸上。”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德育活动的第一生命力,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和反馈方式可以保持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避免单一的任务型活动给学生带来负担,影响活动成效。

(六)重视活动内容的强化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行为发生后要通过反复刺激促使该行为重复频率增加。一次德育活动只能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但使学生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并表现在日后行为中,则需要教师在活动后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强化学生由德育活动激发的道德情感。问及学生对哪些德育活动印象比较深刻,一个六年级学生回答:“航模和魔方,最近上过一次魔方课,学到很多。”学生印象深刻的往往是近期发生的,而难以回忆起很久以前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德育活动要发挥长久有效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以连续式强化和间断式强化的方式使学生将即时情感内化为个人习惯,从而对学生个人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

(七)重视家校联动

家长的支持是德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能够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发展。通过访谈发现,德育活动不与学习时间冲突、确保学生安全并在家长能够承受的经济范围之内才能获得家长的支持。例如,问到家长对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态度时,一个三年级学生回答:“我爸爸妈妈不愿意,因为我妈妈说数学语文还没学明白呢,学那些东西没用。”另一个三年级学生说:“我妈不同意让我学这些航模啊,轮滑啊之类的,轮滑滑完之后我妈怕我摔了所以不让我学。”还有一个四年级学生回答:“学习航模练好了考过了就要买一架飞机训练,可是它太贵了,我爸爸不给我买。”

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应考虑家长物质与精神的承受能力,并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力求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培养方面保持一致,以确保德育活动在家校联动中高效开展。

三、讨论和建议

本研究探索了小学高质量德育活动开展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的发现对小学高质量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三方面的指导建议:一方面,学校应充分意识到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活动氛围。另一方面,在策划德育活动及设计活动环节时,学校及教师要参考以上5个基本特征、7个建设策略,把握德育活动本质,建设完整的德育活动体系。再一方面,这些基本特征和建设策略对德育活动的评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对现有评价体制的有益补充。

由于本研究采用访谈手段进行质化研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均非常有限,所取得的发现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研究结论需要在未来的量化研究及应用性行动研究中有待进一步验证。

注释:

①德育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学习了道德知识,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并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后,形成的认识、分析、解决具体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②申美红,论教育过程公益性:教师平等对待学生[J],教育界,2013,(12):58.

③隋雪,赵丽,小学生竞争心理结构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132-1133.

[1][2]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7):57-60.

[3]齐欣,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48-50.

[4]梁水兰,浅谈学生的四种心理[J].西江教育论丛,2001,(3):60.

[5]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4):289-292.

[6]史克学,小学生人际交往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61-63.

[7]李媛,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8]吴康宁,无条件的道德要求与有条件的道德行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内在紧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9):56-60.

[9]申美红,论教育过程公益性:教师平等对待学生[J].教育界,2013,(12):58.

[10]隋雪,赵丽.小学生竞争心理结构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132-1133.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