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徐梅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其备受欢迎的新事物进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交流方式,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和载体。因此,研究创新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主动占领大学生手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创新
随着手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于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手机新媒体技术以其备受欢迎的新事物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并成为其生活、学习、沟通交流、发表心声的平台和载体。由于手机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生活、学习、思维、交往等方面己深受新媒体的影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变得更复杂,面临着冲击与机遇共存的困境。为了走出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利用好手机媒体这一现代传媒的强大信息宣传、教育、引导功能,积极开辟和抢占手机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创新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秩序与教学效果的冲击
1.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秩序的冲击。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课玩手机的同学比其他课程上课玩手机的人数多。调查数据显示:在思政理论大课中课上玩手机的学生占68.7%,专业必修课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占17.9%,在专业选修课中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占37.4%,在跨专业选修课中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占28.1%,不包括思政课的公共必修课中,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占25.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在大学生的上课观念里,不同课程的重要程度不同。专业必修课最重要,所以在这类课中玩手机的学生人数最少,而学生认为公共课和选修课不如专业必修课重要,所以在这些类型的课中玩手机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大课中,使用手机的学生人数约七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大学生玩手机的重灾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学生把手机当娱乐工具的多、当学习工具的少。调查显示:约80.2%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使用手机,接近七成学生把手机当成课堂上娱乐的工具,课堂上玩手机已成为习惯。手机的世界很精彩,控制力差的同学往往沉迷其中。讲台上老师激情地讲课,讲台下部分同学用手机激情地看着新闻、小说、空间、电影,发着短信、微信,刷着微博,玩着游戏、淘着宝等。大部分同学把手机当成课上消遣娱乐的工具,甚至有的同学课堂不玩手机就找不着北,不知这节课该做些什么,玩手机已经成为课堂行为习惯。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上课时不把手机关机也不调成振动或静音,如果电话来了,素质高点的同学会走出教室接电话,有的就直接在教室里接电话,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2.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冲击。首先,思政课堂上玩手机的同学,上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思维中断。“学习懈怠而消极是手机对大学生产生的严重消极影响之一,特别是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使得他们思想分散,不专注课堂。”[1]笔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随堂听课了解到:部分学生一边玩手机、一边听课,部分同学甚至整节课都在玩手机,有的学生慢慢地变成了边玩手机边学习,有的变成只玩手机不学习,这种学习行为,严重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惰性思维加剧、学习成绩下滑。其次,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但影响自己的学习,还影响周围其他不玩手机同学的学习。最后,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的劳动得不到承认,积极性和热情也会受到打击”[2],从而影响老师上课的激情、教学思维、教学方式等,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1.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含量不足、内容单一,没有涵盖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手机媒体环境下,学生乐于通过手机媒体获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愿意选择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的新媒体进行学习。调查显示:有45.1%的学生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玩手机是因为觉得老师上课平淡无奇,课程内容安排陈旧、老套与学生兴趣不符,没有做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访谈中,有的学生说老师上课内容和高中的思修课大同小异,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有时只讲书本内容,太无聊、没有吸引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说服力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2.手机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输式,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形式僵化,说教成分过重。在手机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显得滞后于受教主体的需求发展,也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特性形成抵触,甚至形成某种叛逆心理。这种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冲击,意味着当今必须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手机媒体对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冲击
手机媒体环境下,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接触和了解到手机媒体的海量信息,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更倾向通过自己的辨别选择和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样以传统教材为代表的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就会逐渐被消解和淡化。学生可以通过快速、便捷、拥有海量信息的手机媒体学到许多连教育者都不知道的知识,教育者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的先验性优势受到冲击,特别是那些不愿继续学习、不愿接受新事物、知识结构陈旧、手机媒介素养又不高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很有可能受到冲击。
(一)手机媒体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机遇
手机短信、微博、手机报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载体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而且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机媒体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法律知识信息及思想道德信息,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及法律知识的认识,拓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内容。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提供了机遇
随着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冲出了“教育围墙”,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各种信息得到扩散和共享。比如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论述等通过网络等形式广泛传播,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快速地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和老师、同学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同时,他们也会无意识地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上开辟的丰富多彩的各种专题所教育和影响。另外,网络本身凭借着精彩纷呈的内容、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公平的交流平台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各种针对性的视频、音频及图文材料,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手段的多选性。由此,充分利用手机新媒体优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手段,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效用具有极大促进意义。
(一)开拓手机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手机媒体信息从信息源到受众的一切技术总和,既有物理载体的内容意义又有信息的表现和传播的形式意义,体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性。手机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搭建手机媒体新平台、积极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高地外,还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寻求手机媒体视野下与大学生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普适性、时代性、引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二)创新手机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机媒体路径,开展形式多样、过程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1.积极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立大学生义工、心灵之声、校园活动、就业等微信服务平台,进行事务性通知、活动宣传、安全教育、温馨提醒等,做好学生的服务、信息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时,以手机微信为活动载体,开展各种与手机有关的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提升微信文化品位,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强大学生手机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实现手机微信功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契合。2.优化手机微博、QQ路径。第一,开办大学生官方微博,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导向的角色,做好疏堵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官方微博中主动建立关注和评论,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热点话题的讨论,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微博语言,让自己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首领,引导学生更自然地接受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的观点;高校要对校园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针对特殊事件,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二,充分利用手机QQ功能,挖掘QQ群的群社区、群共享、群微博、群相册、群讨论组等多功能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充实和完善手机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素养。手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仍在继续深化和发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手机媒体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及时做出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在手机媒体的时代浪潮下主动出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卓著。手机媒体背景下,提升手机媒介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教育思路、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学习手机媒介知识和使用方法,不断提升手机媒介素养,并将手机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利用手机媒体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牢牢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变化积极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工作能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陆红霞.手机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4(5).
[2]谢海燕.智能手机包围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解[J].科学论坛,2014(7).
[3]张维香.手机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9).
浙江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20143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