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雪蕾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从聂士成《东游纪程》看甲午前后东北御俄防日问题
樊雪蕾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9世纪中叶,俄国通过一系列条约先后割占东北辽阔土地。七八十年代,日本又染指朝鲜,进而觊觎辽沈地区。值此东北危急之际,聂士成出关考察,以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与军事防守之所见所得著成《东游纪程》,不仅指出了东北边防的紧迫性,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并服务于之后的中日战争。
聂士成 《东游纪程》 东北考察 中日战争
聂士成(1836—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早年以武童身份参加了淮军。1884年法国侵略台湾,聂士成奉命援台,击溃法军。1885年,从台湾返回,驻守旅顺。1892年,调任芦台,训练淮军。1892年,任太原镇总兵。自1893年始,奉命赴东北考察,以期“熟悉其道路之险要,径行之难易”,“备异日与强邻战事之需”[1]359。于此,学界既有研究多集中在聂士成的边防思想及其实践,而有关聂氏东北考察及其意义,迄今论者尚少。鉴于此,本文以聂士成《东游纪程》为中心,着重考察聂氏东北之行,以期观察甲午前后东北御俄防日这一重要问题。
聂士成东北考察从直隶出发,历时七个多月,行程两万余里,经由辽宁、吉林、黑龙江、朝鲜地区、漠河、额尔古纳河等地。具体过程为:1893年9月5日—1893年9月25日,考察了辽宁的芦台、栾川、山海关、锦州、新民屯、奉天城、铁岭、威远堡;1893年9月26日—1893年10月16日,考察了吉林的伊通州、双阳河、伊勒门、吉林省、法特哈门、伯都纳;1893年10月17日—1893年11月5日,考察了黑龙江的茂兴、齐齐哈尔、墨尔根、兴安城、黑龙江、瑷珲城、卡伦山;1893年11月6日—1893年11月20日,考察了中俄边界地带,沿着黑龙江右岸到达漠河地区、海兰泡、雅克萨、漠河、呼伦贝尔;1893年11月21日—1894年2月16日,沿原路返回途中考察了海兰泡、瑷珲、富克锦、伯利、红土崖、双城子、海参崴、晖春、宁古塔、三姓、三岔口、兴凯湖、河草峰屯;1894年2月17日—1894年3月28日,考察了朝鲜地区庆兴府、扶夷镇、黑姆鸡、温贵海口、咸镜道、会宁府、富宁府、明川、吉州城、端川府、北青府、成兴府、高原府、文川郡、元山、汉城、仁川、平山府、平壤、宣川、龙川等地;1894年3月29日—1894年4月5日,考察了鸭绿江、凤凰城、九连城、大孤山、红土城、旅顺、回山海关。
聂士成东北考察后,将考察日记汇集成册,名为《东游纪程》,并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付梓刊刻。该书凡分四卷,卷一、卷二是聂氏每日考察的行程安排、所见所闻等事宜;卷三《图说》,卷四《东三省韩俄交界道里表》。在书中,聂氏不仅详细记录了途经各地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物产贸易,而且对各地的战略防守,军事地位,以及与外国的接壤状况等均有翔实登载,是认识当时东北边防形势的重要史料。不仅如此,书中聂氏还揭露了俄日侵略态势,并提出东北地区联合抵御的防御策略。然而,清政府并未清晰意识到俄日的侵略野心,故对聂士成的重要建议漠然视之,未能采纳,致使清廷在此后的甲午战争中陷入困境,被动挨打。
19世纪70年代,中俄关系有所缓和,清廷由此放松了对俄国的警惕。聂士成在考察黑龙江中俄边境时,目睹了俄国侵占我土、欺诈我民等现象,因而建议清廷提防俄国,加强边防,维护边民。
关于俄国侵占中国土地事宜,《东游纪程》所载颇详。如“耶”字碑问题,中俄疆界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据此,该碑应置于“伯力城西南之通嘴上”[2]128,然俄人却将碑界移至乌苏里江河口,从中蚕食中国领地八十里。在考察图们江边扶夷镇时,聂士成得知原属中国的草河峰屯也被俄国侵占[2]201。于此,他建议清廷招抚渔猎,驻守边疆,划清界限,开垦耕植。在考察伯利时,聂士成发现达八旗屯中俄仅是以一道土沟为界,且土沟已经塌平,仅剩土埂。他认为此埂“不足以资常久”[2]106,应种树为界。此外,聂士成发现中俄边界军事力量对比明显,如三岔口地区,清军驻守不过百人,而俄方多达两千;漠河地区,清兵更是有名无实。所以他建议在沿边设城立营,晖春、三姓等地应联合防御,守望相助。在边境贸易中,由中国销往俄国的物品,“无物不加税”[2]104,而由俄国销往中国的物品,却概不纳税,如聂士成东游时所乘爬犁,俄国人即要收税。鉴于此,聂士成建议双方贸易应妥切商洽,订立规则,“照例设税,以助军饷”[2]104;对于中国人犯罪,聂氏提出也应“交华官照例处置”[2]145,俄方不得擅自处置。
1894年,聂士成离开中俄边境向朝鲜进发,寻至晖春。当地官员建议开通温贵海口,以避免由俄国海参崴转运粮食,承担高额税收。在考察朝鲜后,聂士成深感朝兵布防松弛,部分重镇甚至“兵有虚名而无实人”[2]219。如镜城仅有300人驻扎,另有200人散管各县。到富宁府时,朝鲜官员向聂士成述说财政窘境,“亏韩钱四千余吊”[2]221。于此,聂士成痛心疾首,感慨万千:“朝鲜……种地只求敷食,不思蓄积,遇事尤泥古法,不敢变通,读书几成废物,平居好游,文理欠通,笔谈数十句,多半费解,谈时务辄加菲薄”[2]221。缘此,他建议朝鲜开办洋务,开通海口,布列船只,筹得钱款,运输货物,并建议清廷“因地制宜,作先发之举,保卫边疆,保护友好邦邻”[3]13。
经过考察,聂士成对于朝鲜边防心存忧虑。1894年3月,他在《东游纪程》载道:朝鲜元山丸、理云丸二船均购自日本,且由日人驾驶。元山海口码头也是日本建造,“生意亦系日本人”[2]237,停泊船只也多来自日本。仁川是朝鲜重要港口,当时大批日本船只出入航行,在此后中日战争中,日军就是从仁川登陆。目睹此境,聂士成万分焦虑,认为日本乃“心腹之忧”,“朝鲜若有所疏失,非独伊一国之危,亦我国之大患也”[3]13。不出聂氏所料,此后不久,日本便趁势而起,出兵侵华。
实际上,聂士成在东游途中,也认识到东北防御体系之缺漏,并曾提出一系列防御举措。一方面,聂士成认为新型武器要和新的兵法配合,才能有用武之地。中国不可墨守古法,而应学习俄国,讲究用兵策略,“惟队操兵及其精熟。其冲锋进退与中国仿佛,惟打排枪时,号令一响,马匹前腿俱跪下,放毕,号令一响,马复自起”[2]101。另一方面,他认为瑷珲城墙原为木栏,不足抗敌,故他建议构筑土城,此“既省工费,又能御炮弹”[2]105晖春位处边境,城墙“极单薄”[2]154,聂士成建议以三合土加厚稳固,“宽厚如炮台之式”[2]154,如此“近可以击敌,退可以自守”[2]58。
聂士成东北之行,使他真正认识到中国边境军事训练、防御构筑、社会生产等之不足,所以贯穿于《东游纪程》的核心观点即是:清政府应加强边境防御,改善边民生活,发展边地经济,警惕中俄边界。聂氏良苦用心,历历可见,然清廷无以为然,错失良机,致使边患丛生,备受侵袭。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聂士成受命入朝鲜镇压。期间,他认识到日本侵朝的意图。故镇压东学党后,聂士成主张清军退出朝鲜,但清朝廷并未认识到日本的野心,转而寄希望于调停,未能及时撤兵朝鲜,给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借口。
1894年7月23日,日本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率领军队欲进攻牙山清军。不得已,聂士成辗转朝鲜要塞成欢,设防驻守。早在东北考察时,聂士成已认识到成欢地位的重要性,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勘察城址,了解防御情况。所以在日军进攻之前,聂士成即构筑防御,兵分左翼、右翼、中军、前军。左翼在西南的牛歇里山上,右翼在东南的月峰山上,中军由聂鹏程带领在驿道上埋伏,阻止日军强行通过驿道;前军埋伏在日军来成欢的必经之地安城渡附近的民房里。据情报,日军将夜袭成欢,“即传令各营皆饱食以待”[4]9,“部署毕,慷慨誓师。众感奋,皆愿决一死战”[4]10。战斗中,清军虽然拼死抗争,但仍然是屡战屡败,无奈,清军统帅宋庆命令聂士成退守摩天岭。在此后的防守战斗中,聂士成有了一定的指挥权,他结合以往作战经验,实施了新的战术。
11月12日,日军攻打连山关,清军寡不敌众,“登时失守”[4]14。随后,日军直扑山道险峻的摩天岭。聂士成固守摩天岭,阻击日军进入辽东地区,这关系着奉天的生存安危。在《东游纪程》中聂士成主张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进行布局,不仅可以节省兵力,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要在兵少之时注意隐藏兵力,实行游击战术。聂士成在摩天岭的布防就是按照这种思想来进行的,他把大部兵力、炮弹置于山口,防止日军攻山,又利用摩天岭地形,在树林里插旗子、擂战鼓、吹号角,以声张阵势,迷惑敌人,并不时派出士兵“截杀雕剿”[4]14,“时出时没,步步设防,重重埋伏”[4]14。11月26日,摩天岭骤降冬雪。早在东北考察时,聂士成出入雪地,熟知当地气候。于是,他趁着雪夜,偷袭日营,日军“不知我兵多寡”[4]15,狼狈逃窜,死伤无计,清军成功收复连山关,这使东线战局发生变化,日军由攻转守,清军由守转攻。摩天岭战役后,聂士成被提为直隶提督。
12月5日,聂士成挑选精锐的士兵,分为三队,埋伏在分水岭旁,“突出奋击”[4]15,日军不堪一击,丢弃分水岭,仓皇而逃,聂士成一路追杀,将日军围在凤凰城,藏守不出。借此,聂士成上书李鸿章等人:“军兴以来,只闻敌来,未闻我往,此敌之所以前进无忌也。拟将岭布置严固,率精骑千人直出敌后,往来游击,或截饷道,或焚积聚,多方扰之令彼首尾兼顾,防不胜防,然后以大军触之,庶可得手也。”[4]16这一建议符合时势,若被采纳,或能奏效,然李鸿章在复电时要求:“倭防范严密,恐不易攻,转为所乘”[5]19。
在辽东战役中,聂士成以一人之力,纵然未能扭转甲午战局,但他不仅成功地守住了摩天岭,而且收复了失地,对中国的战略战术作出了积极贡献。聂士成通过东北考察,认识到了中国边防的薄弱,日俄侵略的野心,也认识到了军事训练、军事防御的重要作用,还认识到战略战术在战争中意义所在。虽然聂氏的很多建议未能被清廷采纳,但其在战争过程中依然部分践履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一位“救时”将领的有理有据、有胆有识和有勇有谋。
[1]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聂士成,撰,徐英平,徐天祥,校点.东游纪程[M].合肥:黄山书社,2010.
[3]王兆春.聂士成[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1994.
[4]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第6册[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5]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19[M].清光绪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