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娟
(苏州新草桥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让背诵变得更简单一些
彭红娟
(苏州新草桥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背诵是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赖以思维的语文材料,为发展思维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力求让背诵更简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
语文教学 兴趣 信心 理解 巩固
又到分班时节了,朱晓宇同学找到我:“老师,我究竟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好呢?我文理科学习成绩都差不多,哪一门也没有明显优势。我其实比较喜欢文科,我爱阅读,可是我又怕文科要背的内容太多,学起来太累。”可以说,朱晓宇同学的忧虑反映了很多喜爱文科的同学的心声,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难道对知识的识记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语文教学能不能让识记变得简单有趣一些,让更多同学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呢?
很多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之所以认为背诵是一件痛苦的事,我认为并不是因为知识本身枯燥无味,更多的是由于思维上的惰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缺少必胜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级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已经学过的容易记诵的经典诗文,当堂背诵,对同学们的完美背诵大力表扬,并且告诉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识记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对提高一个人的个人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认为不论是无意识记还是有意识记,都在青年期达到最高水平,到成年期反而略有下降。就记忆材料而论,不论记忆哪种材料,都是在青年期记忆效果最好。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年龄优势,尽自己最大能力在青少年时期汲取更多知识,为今后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兴趣和能力的双重激发下,同学们识记和背诵的兴趣空前提高,纷纷表示要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积极阅读,在阅读及朗诵中增强识记能力。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做过一个记忆实验:如果要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如果要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则需重复54次;而要记住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凡是进行了内容理解的或者有规律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而对于那些不解其意的内容,即使死记硬背,还是费力不讨好。所以记忆应当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充分使用理解记忆方法,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求学生先将诗歌里的实词、虚词都弄懂了,把全篇中心意思掌握了,在此基础上,我跟学生一起探讨诗歌各小节的大意,用七言诗的句式将各节内容概括为“江边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学生对全诗歌部分内容就有了非常鲜明的印象;然后在最难记忆的第二、三部分,我引导学生思考第三部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第二部分琵琶演奏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记忆;对于第四部分“同病相怜感慨多”的内容,我在教学中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让学生思考白居易目前处境与琵琶女遭遇的相似之处,理解本段环境描写中蕴含的作者苦闷的心情。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背起来有兴趣得多、快得多,有的同学当场就将文章背诵了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教学中经常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个内容我在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中明明看到过的,却记不清了,特别考试时遇到这种情况,尤其令人懊恼。
学生的这些话令我想到了一则小故事:宋朝有个叫陈正之的读书人,他有一个超出常人的本领,就是看书能够一目十行,并且过目不忘。利用这项天赋,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读了很多书,自以为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儒,青史留名。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后来,有一天,他去拜访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读书不要图快贪多,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但读的时候要用脑思考、用心记忆才能将书本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内容之所以忘得快,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多和快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只求囫囵吞枣,对知识不求甚解,忽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没有消化书中的内容,又没有有意识地记忆,阅读效果当然不好。
可以说很多对知识的识记效果不明显的同学其实就犯了和陈正之一样的错误,因为读书时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或只是为了消遣而读书,自然达不到深度铭记的目的。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记忆法。任务明确,就能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实现记忆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面对这一部分同学,我除了帮助他们加强理解以方便记忆外,还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必须背诵某些具体内容,并配合及时检查反馈,使他们在学习中养成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习惯,给自己提出明确记忆目标,这样才能有好的记忆效果。
这种方法在实行过程中要求老师具备“死磕到底”的精神,对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同学,老师绝不轻易放过,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甚至帮助提醒。记得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一周内完成对《〈离骚〉节选》的背诵,大部分同学早就完成了任务,可是班里有两位调皮的同学怀着侥幸心理,到周五检查时一句都不记得。放学后我将他们留下来,跟他们再次强调识记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将课文内容给他们重新讲解,帮助他们再次理解课文,重头记诵,花了一个多小时,两人终于将课文内容完整并流利地背诵了出来,师生都很高兴。经此一事后,再也没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抱侥幸心理,每次布置作业全班都能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也算是一个意料之中的额外收获了。
艾宾浩斯的实验表明: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72%。由此可见,遗忘有时是人脑运行的自然规律,而要战胜这样的规律,必须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学而时习之”,做到及时“温故”。并且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正确的温习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
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与组之间进行朗诵比赛,并用DV记录下他们参加比赛时的情景,选择其中精彩片段在家长会或其他有机会的时候进行播放展示,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好胜心,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识记知识背诵美文。
(二)在教授新内容之前,我总是在课堂上花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内容,并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奖励表扬,做到温故知新。
(三)对于某些容易遗忘或混淆的内容,如字音、字形等的识记,采用默写回顾的方法,即在课堂上大家一起默写某些课文或名言警句,课后老师认真批改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换批改,错误率较高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在本子上多抄写几遍,加深印象,并且提醒学生“抄写不是目的,只是学习的手段,要合理运用”。
(四)对于某些重点篇目,我采用亲自把关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次到老师这里过关。这种方法看似机械且费时,却行之有效,并且在过关过程中增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活学活用背诵内容,引导学生从已熟练记忆的经典或美文中吸取精华、提炼养料,通过背诵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范式,提高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的含义是把那些基本的真理经常保持在记忆里,因为这些东西在生活里是随时随地都要用到的,如果不会运用它们,不能在必要时候从自己记忆里找出需要的东西,那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学习,不可能有智力发展和智力劳动。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要善于运用那些人类积累的并保存在书籍里的浩如烟海、广阔无垠的知识宝藏。这个结论告诉我们,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就会落空。而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熟读背诵,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赖以思维的语文材料,为发展思维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总之,背诵是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这一教学手段,从中吸纳养分,滋养我们的教学,使教学活动扎实有效。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3).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