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涛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2247)
高校性别教育的理论界定及价值实践
何 涛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2247)
在本质论、目的论、结果论、过程论及功能论的基础上对高校性别教育进行理论价值梳理,高校性别教育的本质是性别平等及性别敏感性教育。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实践是指高校性别教育价值由“应然”到“实然”的过程,是高校性别教育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是在价值导向、价值实践及价值评价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实现的,高校性别教育价值实践是在高校开展性别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性别教育;性别平等;价值导向;价值实践;价值评价
性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研究主题,也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概括说来,当前性别教育的理论渊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理论、性别形成理论及性别平等理论。经典的社会理论家都倾向于认同以下教育理论观点: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场所;这个场所是作为对社会秩序至关重要的融合性机构;教育培育的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是作为新控制原则的来源。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部分,关系着社会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显然性别教育在维系和创生社会的性别结构生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性别形成理论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对性别形成的理论阐述,即探讨被社会认知或认同的“男孩样”或“女孩样”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生物学基础,性别的形成由人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关注两性心理差异的外部行为表现,认为男女两性的各种社会行为是通过大量的观察、模仿与强化完全习得而来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是依靠认知结构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性别的行为是内部认知的发展过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性别角色的分化与社会化过程,认为家庭作为一个小群体,由于性别的不同会逐渐分化出两种行为模式,男子发挥工具性的功能,女子则发挥着表达性功能,男孩与女孩的社会化过程是不同的,社会化过程的差异导致了两性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性别平等理论主要描述男女不平等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和立场来阐释不平等和受压迫的原因;努力寻求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和方法,把消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性别歧视与性别不平等作为主要目标,以此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与信念体系。
性别教育的理论渊源对于开展具体的性别教育实践及性别教育的理论界定具有方法论意义。性别教育的理论界定必须明确性别的意义构成,在本质论、目的论、结果论、过程论及功能论层面,系统地探讨性别教育尤其是高校性别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性别可以简单地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种类型。顾名思义,生理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异。这些生理上的差异尽管是客观存在的,但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简单的生物学的差异并不能帮助我们得出社会公认的“男女有别”的结论,因而需要注重性别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社会性别主要强调在社会文化建构下的两性关系、特征、差异及行为,即社会文化对性别差异的理解和建构,社会性别是性别教育的主要参考基点。
既然性别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建构下的结果,那么性别教育就是一种在既有的文化模式下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性别构建方式。传统的性别教育理论及实践,主要把目光聚焦在家庭、同辈群体、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方面,探索儿童的性别社会化及中小学性别教育实践。而针对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则鲜有系统的理论及实践论述。如何界定和认识性别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是在高校开展性别教育实践的理论根基。本质上讲,性别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包括社会、国家和个体,依据对性别教育的价值选择,通过筛选、吸收、加工、改造,使得性别教育客体的属性及功能符合主体的需要。其中,主体的需要包含了社会性别的文化规定性及性别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二者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别教育主体对性别教育价值的选择,体现的是性别教育的目的性,性别教育的目的在于性别教育该以何种性别理念培育什么样的两性人格特质、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性别教育实际上是性别敏感及性别平等教育,性别教育的目的论回答的是性别教育的“应然”问题。当前关于性别教育应该培育什么样的“男孩”和“女孩”,体现的是性别教育的价值导向,或者是性别教育的理想类型。目的论作为一种理想模式,在通过具体实践过程之后,指向性别教育的能够被感知的具体教育“成品”,即性别教育的结果,性别教育结果论阐述了性别教育的“实然”问题。在实践中,性别教育的结果与性别教育的理想类型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可以是符合理想类型的相同方向的差距,也可能培育出与理想类型相反的教育“成品”。性别教育的“成品”取决于性别教育的过程,因而性别教育应特别注重实践过程,即性别教育的过程论。过程教育观是被学术界广泛推崇的教育价值观,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1]。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果之间真实的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过程。性别教育过程论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突出在具体情境及关系结构中主体对知识及意义的转化和生成作用,把教育主体真正置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凸显性别教育的发展及建构价值。性别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结构生产与再生产的中枢之一,其本质、目的、结果、过程最终要回归到性别教育的功能上。性别教育的功能论认为性别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培育具有何种男性特质、女性特质或者双性特质的人的问题,而是用社会性别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破除教育领域的性别偏见;同时提高教育者及学生的性别意识,解构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减少甚至消除性别不平等,促生社会性别结构的合理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民主化与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实践是指高校性别教育价值由“应然”到“实然”的过程,是高校性别教育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这个实践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客体的属性与功能同主体的选择与建构相互作用,把高校性别教育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变的过程,性别教育的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实践过程可分为价值导向、价值实践和价值评价分析三个维度。
高校性别教育价值实践需要以一定的价值导向为基础,实践表明,性别平等、性别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性别教育的根本价值主题。性别平等主要指男女两性在权力、地位及人格方面的平等,既不强化两性差异也不消除两性差异,这种平等关系是尊重两性差异及个体意愿的平等。性别平等在高校性别教育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两性在教育资源分配、接受教育机会、课程设计的性别特征、高校文化教育及宣传活动、高校管理及教学组织的性别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平等问题。性别和谐的价值导向主要是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关系认知及形成合理的两性行为模式,促生两性和睦相处、相互依存的性别关系。性别和谐也关乎培育什么样气质特征的教育“成品”,以消除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各种文化传统中,性别两极化一直是作为人们固有的思维认知,将男女对立起来,并将这种两性差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种关于性别的刻板认知。性别两极化不利于培育健全的人格及和谐的两性关系,因为现实并不如传统所假设的那样,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还存在着像男性一样果断的女性,像女性一样善解人意的男性。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本姆提出了男女双性化的概念,指个体在能力及性格等方面能够同时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双向化的个体更加具有优势和灵活性。“性别教育就是基于男女两性在心理、生理上的差异,按照个体自身的意愿,遵照性别平等和因性施教的原则,促进男孩和女孩向理想的社会性别特点发展。”[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性别的平等及和谐程度是社会解放和进步程度的标志,男女平等是男女在权利、地位、尊严和价值上的平等,同时性别平等的最高价值准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性别教育则是实现这一价值诉求的途径和方式。
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实践是指价值主体遵循一定的价值导向,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具体的价值实践,才能实现价值主体的价值选择。高校性别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社会、高校的各个组织层级、个体作为实践的主体都必须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性别教育氛围。从性别教育价值实践的具体方式而言,性别教育既包括国家顶层的性别教育制度设计,也包括社会层面的舆论引导;既包括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建构;既包括高校的性别课程的组织与设计,也包括高校各组织结构的师资性别设置;既包括课堂内的性别教学,也包括课堂外的各类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如学校教育宣传、班级及寝室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从教育的价值客体来看,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知识素养,考虑到我国对青少年性别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大学生性别教育应该包含两性生理教育、心理教育、两性交往、性别道德及法律教育、性别平等教育、双性化理想人格教育等,以培养大学生的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平等意识。
性别教育的价值是否或者在何种程度上予以实现,需要根据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程度来作出评价,价值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价值评价来反馈、调节和指导。性别教育价值客体的价值对象性本身并不存在价值,只有当价值主体需要,而同时价值客体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客体才能体现出价值,价值对象性也只有在评价中才能作为价值来实现。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评价即性别教育的价值检验,是根据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导向及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系统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性别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性别教育活动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从而不断优化性别教育过程,为性别教育决策提供实践依据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目的。有效的价值评价需要合理的价值导向,并通过价值实践去实施。目前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评价需要在评价的测量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做出探索努力。
综上所述,高校性别教育价值实践的三个维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三者共同构成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实践体系。价值实践及价值评价离不开价值导向,价值导向需要价值实践去实现,价值评价依据的是价值导向标准对价值实践的过程进行检验、监督及完善价值实践,并实现价值建构及价值增值。高校性别教育的价值实践过程就是价值导向、价值实践及价值评价三者不断作用和转换的过程。在高校开展性别教育,需要梳理性别教育的理论渊源,准确界定性别教育的意义构成,同时理清性别教育价值实践维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高校性别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及模式。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4.
[2] 刘秀丽.论科学的性别教育[J] .教育研究,2013,(10):127-133.
[3] 祝平燕.性别社会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鲁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 李银河.两性关系[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江原由美子.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陆扬.后现代性别理论的文化内涵[J] .理论与现代化,2012,(6):86-91.
[10] 赵东玉.性别理论的演变和性别角色的定义[J] .文化学刊,2010,(1):140-145.
[11] 王政.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J] .社会学研究,2001,(5):34-44,27.
A 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Definition and Practice of Value of Gend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Tao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2247,China)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gend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essentialism,teleology,consequentialism,theory of process and functionalism,whose essence is the educ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and sensitivity.Its practice of value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the value of gender education changing from “ought to be ” to “is”as well as the unification of its subject and object of value,which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lementation among the orientation,practice and assessment of value.The practice of value of gend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gender education;gender equality;value orientation;practice of value;assessment of value
G649.2
A
1008-8032(2015)05-0020-03
2015-03-04
何 涛(1985-),助教,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