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韶关 512126)
在高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试题中,翻译部分分值高达20分,是一道重要的大题。考试题型为句子和段落的英汉互译,其中句子翻译为单项选择题,段落翻译为一段约80词的短文。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加上平时对翻译细节的忽视,故在考试中存在大量误译现象,总体得分不高。试从A级模拟和实考试题中常见的英汉误译实例入手,分析误译原因,探析解决办法。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经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The largest quantity of translation in a text is done at the level of the word)。[1]可见词汇的重要性。在英汉翻译中学生的确非常重视词汇的翻译,却往往死记词义,导致译文失当;对于“可直接整体提取”[2]的语块,逐词翻译,不顾搭配。
例1:The postedspeed limit will be less than 55 m/h.in cities,towns,and on some roads.
误译:在城市、乡村和某些公路上,邮政车速会少于55 m/h.
改译:在城市、乡镇和某些道路标示牌上公示的车速限制要小于每小时55英里。
句中的post,学生非常熟悉其“邮政,邮递”的意思,所以大多把它译成了“邮政车,邮寄车”,完全忽略加上词尾-ed后,此词已是由动词变成的形容词“公示的”了。
例 2:Countless people come to the pagoda withbare feet to warship Buddha.
误译:不可计数的人们为了信仰带着赤裸的双脚来到塔前。
改译:无数的人们赤着脚从四面八方涌向大金塔,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
分析:此为词义选择上的错误,介词“with”的其中一义为“带着”,但在句中是表示一种方式。
例3:This latter structure,by far the most important,permits the amassing (积 聚)of large sums of money by combining investments of many people,makingpossible large-scale enterprises.
误译:最后一种最重要的是,允许联合多人积聚大量资金,制造尽可能大的企业。
改译:最后的那种企业最为重要,因为股份公司可以把许多人的投资筹集到一起聚成巨额资金,从而得以开办大型企业。
英语、汉语中各自的搭配要遵从约定俗成的习惯,“开办企业”才是汉语的习惯搭配,而学生一看到“make”这个单词往往只会译成“制造”,完全不顾及后面搭配的是什么名词。这种译法随处可见。
例4:The changes approved by the Executive Board(执委会)concerning the events on the 2008 program are inlinewiththis idea.
误译:这改变证明执委会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项目的事件的想法是在一条线上的。
改译:执委会批准的有关2008年比赛项目的变动就是与这一原则一致的。
词组“in line with”是“与……一致”的意思,而不是逐词译出的“与……在一条线上”。
即使词汇层面的基础打好了,但对句子结构不理解,还是会造成误译。虽然语法在高中阶段已基本学完,但高职学生对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式还没完全掌握,翻译较复杂一点的句子,如句中出现定语或定语从句,或是一个短语中出现了并列成份,学生就会晕头转向,往往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翻译完事。
the letter which announced the death of his uncle and asked him to go home at once.
误译:一周前,鲍勃收到了一封说他叔叔去世了并要他马上回家的信。
改译:一周前,鲍勃收到了一封信,说他叔叔去世了,要他马上回家。
译文定语太长,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采用定语从句译法中的后置法将其译成汉语的几个分句,读起来才自然。
例 6:We can also guide you step by step through the process of finding ajob andobtaining your Foreign Expert Card.
误译:我们也可以一步一步地指导你找工作并且包括你的外国专家证。
改译:我们也可在您找工作和考取外国专家证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加以指导。
句中的两个动名词短语“finding ajob”与“obtaining your Foreign Expert Card”都是“of”的宾语,但学生却把它们分割开,把简单句译成了并列句。
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不管是文字体系,词汇形态,语言组接方式,还是语法范畴,表达风格等,都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首先弄清这种英汉语言大致上的差异”[3]。如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学生对英、汉语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认识不足,在翻译中仅把重心放于词义的表达上,导致对语篇理解的忽略。
例7:It seems soeasy thatI can do it in five minutes.
误译:它看起来如此简单以至于我能在五分钟内做完。
改译:事情很简单,我五分钟就能做完。
英语句子中连接词及代词使用较多,能起到形合的作用,而汉语恰恰相反,讲究意合,连词、代词使用较少,学生无视这些差异,见词就译,势必造成译文生硬、不地道。在此例中学生把英语的连接词“so…that”译出,就不符合汉语意合的表达习惯了。
例8:Hereare some tips to help you adapt to college lif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误译:在这里有很多技巧能够帮助你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改译:下面将给你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此句中把“here”译成“在这里”,是指称照应方面的错误,,让人不知其所指的建议就是下文将给出的。
例 9:While they were walking through the barn,the farmer’s mule suddenly reared up and kicked the mother-in-law in the head,killing her instantly.Itwas a shock to all.
误译:当他们走过牲口棚,那农民的骡子突然用后腿站起,杀了他的岳母,当时震惊了他们。
改译:他们走过牲口棚时,农夫的骡子突然抬起后腿,踢了他岳母的头,她当场死亡。这一幕使所有在场的人大为震惊。
英语和汉语都讲究语义的连贯,但方式不一样,如英语常用代词指代前文,而汉语常用名词,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导致翻译出的某些句子让人费解。此例中如将后一句中“It”指代的“这一幕”加上,前后句之间的语义就很连贯了。
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的语言肯定会存在差异,同一个词在各自的文化中意义可能截然不同,学生由于对英语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常常直译出来,让人不知所云。
例10:agreen hand
误译:绿手
改译:新手
大多数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意思不尽相同,而与颜色词搭配使用的词组或习语在两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意思当然就有差异。
例11:as stupid as a goose
误译:蠢得像只鹅
改译:蠢得像头猪
英汉民族由于在认识方法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一些动物名词的联想义差别比较大,英语中说“as stupid as a goose”,在汉语中只能说“蠢得像头猪”。这样的译文才能使文化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以传递。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中学阶段词义记忆大多单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把单词的常用义通过句子和语境方式呈现,让学生自己总结,尤其是对一些构词能力较强的活跃词汇,更是要通过例句掌握其不同的搭配义。例3中的“make”在英语中是一个组词能力特别强的动词,根据其后搭配不同的名词,可构成完全不同的汉语意思,如“make a car(制造汽车);make a bed(铺床);make a decision(下决心);make tea(沏茶);make a noise(产生噪音);make a proposal(提出建议);make one’s will(立遗嘱)”,而例3中,学生生搬硬套,把“make enterprises”译成“制造企业”。对于以“以整体形式存储”的语块,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脱口而出,以便随时提取。
英汉语篇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不同而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语篇习惯于开门见山地提论点;多用显性的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进行衔接;语篇中被动句多,“非灵性”主语占多数,主语一般不省略。汉语语篇则往往把论点保留到最后;少用或不用外现的衔接词汇,句法结构呈隐性连贯;喜欢用主动语态,多以“人或生物”为主语,常省略主语。学生在英译汉时由于不了解英汉语篇差异,在译文中常出现“行文不通、缺乏衔接、连贯不当、照应不足等”[4]现象,如学生一看到连接词就习惯译出。如例7中就将起衔接作用的词“如此......以至于”生硬地译出了。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英汉思维模式和语篇,在翻译中才能减少母语文化思维模式的负迁移。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典故、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英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颜色词和动物词包含的不同文化意义,办葬礼时,英语国家以黑色表达悲伤,而中国则以白色表示哀悼。再如动物词在两种文化中常有不同的文化意象,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却是贬义,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在两种语言中,与颜色词、动物词搭配使用的词组和习语很多,所包含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如“black tea”意为“红茶”,“a lion in the way”意为“拦路虎”。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翻译时就容易出错,如例 11“as stupid as a goose”被译成“蠢得像只鹅”就体现了这一点。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文化基础不是一朝一夕能搭建好的,要求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并且敦促学生多阅读英文报纸杂志,观看英剧、美剧,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英语文化。
英译汉时必须首先对英语句子有正确的理解,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词类转译法、增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等[5]。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翻译实践也少,几乎不了解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有时虽然看懂了原文,但表达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如例5“A week ago Bob received the letter which announced the death of his uncle and asked him to go home at once.”原译把复杂的定语从句译成汉语的前置定语,却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时往往可以使用定语从句译法中的后置法把其译为后置的几个并列分句,读起来就很自然了。虽然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是如果教师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并让学生多加实践,使其对翻译过程中一些常识性的方法加强应用,翻译水平必会得到提高。
翻译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其是一种包含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综合能力。从以上英汉误译实例来看,高职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再加上语篇意识不强,掌握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远远不够,导致英汉误译现象较多。教师需要从中找出应对措施,结合实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重视翻译的作用,与听、说、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传授一些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走出翻译误区,避免常犯的翻译错误,提高翻译能力。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55.
[2]Wray 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9.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杨仕章.篇章翻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