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2015-03-20 21:30林春光陈晓波陈进东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基地专业

林春光,陈晓波,陈进东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口 571100 )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林春光,陈晓波,陈进东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口 571100 )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实践教学基地多为“人情式”建设模式,难以持续发展。建设“共赢式”实践教学基地需获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需与地方政府及小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队伍;需共同制定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丰富工作内涵以及完善监督机制和反馈、评价机制。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高等师范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当前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师资培养过程中,“人情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使实践教学遭遇瓶颈,地方小学在与师范院校合作共建专业实践基地中表现普遍消极。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受阻,严重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当前师范专科学校发展的关键。

本文拟探索师范院校与小学开展校际合作共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效机制,力图寻找既可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又可提高合作基地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能力提高,实现多方共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为师范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遭遇发展瓶颈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考虑便捷原则,“就近、交通便利,便于师范院校师范专业领导和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与管理,也利于节约实习经费”[1]。基于此,师范院校通过各种途径与目标小学沟通,让其“自愿”签署协议,承接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师范实践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试做、实操等手段,在小学教师和师范教师双重指导下,学习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活动组织、作业批改甚至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师范生的实践活动要深入到小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基地领导和教师态度不积极,师范院校在安排实践活动时不敢做过多或过高要求,在工作开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实践基地领导缺乏重视

师范院校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实践教学的需要,较少甚至没有考虑基地的需求,没实现“双赢”。许多基地领导认为是为师范院校提供廉价的实践教学场所,基地没有从中受益,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还要承担实习学生的安全及本身教学质量下滑的风险,所以小学(特别是在当地有些声誉的小学)不愿签署基地建设协议。大部分基地是师范院校通过校友、师生、朋友等关系进行沟通,小学碍于情面勉强接受,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时,基地领导多不会尽心尽力。这样的基地,当关系人还在校时,基地使用可能还比较顺畅,一旦关系人离校,基地也就流失了,难以长久稳定。

(二)教师参与实践指导的动力不足

教师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在基地小学教师和师范院校指导教师中都存在。由于基地对实习学生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安排实践教学任务时,多是安排临时性任务,指派给有关班级的任课老师或班主任,且往往没有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劳动报酬或其他形式的表彰。“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学校下拨的教学经费基本只能维持正常的课堂理论教学,没有更多的剩余用于实习基地建设”[2],师范院校能给予指导教师的报酬非常有限,这造成许多承接任务的小学老师认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工作上消极应对。而对于师范院校指导教师来说,由于实习基地态度消极,使他们觉得到基地指导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求于人的事情,工作难以开展,难免也会产生畏难情绪,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基地使用功能单一

师范的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基本上都停留在提供见习、实习场所的层次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虽然签署的协议中也有师范院校为基地小学提供服务和帮助,但多数此类条款设定的都比较模糊,比如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等,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双方对基地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财力保障,教师积极性不高。基地小学为师范院校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小学从中没有受益,这也是教师们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新思路:由“人情式”到“共赢式” 转变

当前“人情”式的基地建设模式,使小学被动接受师范院校的邀约,基地建设仅师范院校受益,这是制约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和高效利用的症结所在。有研究者提到“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后需要尽可能巩固、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做到‘双赢’”[3],只有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益,合作关系才能长久维系,基地建设才能得到良性发展,所以在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时,可从满足参与单位、教师、学生不同利益诉求的方向进行考虑,寻求利益共同点,采取“共赢式”的方式设计共建模式。

(一)以师范院校、基地小学共同发展为出发点

地方政府的参与可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更好地调动各方建设的积极性,使基地的发展更稳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具有管理、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职责。教育发展离不开智力支持和优秀师资,而这正是师范院校可以提供的。师范院校可以为当地基础教育出谋划策,为小学师资能力提高建言献策,把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容之一,可使师范院校的智力成果服务于社会,又可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小学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二)以师范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成长为基础

师范院校专业教师和小学老师能否受益,是基地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受益包括物质奖励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大规模的物质奖励各方都难以做到,但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却是可行的。比如,对师范院校与小学教师共同开展的课题研究给予优先支持、把师范院校教师在基地的工作与挂职锻炼相结合、把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小学教师的在岗研修相结合等等。此外,将促进在职教师职业成长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建设规划中。

(三)以师范生与小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

师范生及小学生是实践教学的施行者和受体,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师范生的实践对象就是小学生,实践的内容涉及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比如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班级管理等等,而很多师范院校在设计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时,关注的是师范院校学生,基本没有关注到小学生,许多参与实践活动的小学老师都认为,基地的建设收获最大的就是师范院校学生,这也是许多小学不愿意成为基地的原因。毕竟参与实践的师范生由于经验、能力方面的不足,如果在实践过程中不注意加以引导,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会造成小学教学质量下滑,甚至引起小学生家长反对。因此,在基地建设使用过程中,要统筹兼顾,认真设计实践教学实施计划,要把负面影响转变为正面影响,使师范院校学生和小学生都有收获,共同进步。

三、“共赢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步骤

(一)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扶持

市县级政府具体管辖小学,又有一定的制定政策并进行实施的权力,也有一定的财政话语权,且市县所拥有的小学数量基本上能满足师范院校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需要,节省师范院校成本,同时市县政府对本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发展往往也有迫切的需求,易于沟通达成共识。

在选定好目标市县后,师范院校需组织精干队伍,对拟合作开展基地建设的区域进行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如果是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师范院校可以提出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搭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结构趋于合理;如果是师资能力不足,师范院校可以提出在基地建设中送训到校,开展师资培训等。总之要找出市县政府最希望解决的教育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把这些对策融入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这样就易于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获得支持。

(二)与政府、小学基地共建管理队伍和师资团队

要让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并良好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取得当地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应马上组建队伍,其中管理队伍可设两级:第一级为中心领导组,可由市县分管教育的副县(市)长或教育局长任组长,师范院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师范院校教务处长、各专业系主任及各拟建实践基地的小学校长为成员,指导整个市县的基地建设,并制定有关政策。第二级为实践基地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小学校长任组长,师范院校专业系主任及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两校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具体承担起基地各项实践教学工作。许多师范院校都会安排学科专业教师承担,学科专业教师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可能是佼佼者,但指导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却并不一定在行,同样的,小学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但如何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初次接受指导任务的老师也备感吃力。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8.6%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师和60.5%的小学教师认为自己能指导大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但有些吃力,需要必要的辅导。因此,组建起队伍后,首要任务就是对两校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能为学生实训提供指导的师资队伍。

(三)共同制定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计划

管理团队建立起来后,双方就应根据师范院校的需要和小学的实际,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着手制定基地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定各方的责、权、利,有明确工作任务,要使参与人员了解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可以制定小学教师在岗研修制度,规定师范院校每学期有责任为基地教师送训到校一次,基地小学老师有免费获得培训机会的权利,同时,小学老师在岗接受培训研修期间,有指导大学生开展教育实践的义务等。这些条款通过制度规定下来后,即使参与人员变更,其他人员开展工作时也有章可循,能顺利实施。师范院校和小学根据制度规定,结合学校的教学和工作需要,以一学期为单位,把需要在基地中完成的任务,在学期初就列入各自的学期工作计划中,双方人员都能提前做准备,且能提前设计和规划。

(四)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丰富工作内涵

师范院校与小学的互动交流越频繁,越能相互了解,联系才会越紧密,才能促进基地的稳定发展。而要高频率地使用基地,就要充分了解双方需求,挖掘基地资源,丰富基地工作内容。比如增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其既面向大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又面向师范院校教师、小学教师,承担其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等任务。甚至是面向家长和小学生,承担起家校联谊,亲子课外活动的任务,有任务就会有活动,基地承担的任务多样,活动就会丰富多彩,各方也能通过活动受益,基地的发展就会充满活力。

另外,也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教育实践模式来加强与小学基地的长期互动。比如,对于实践基地离师范院校区较近的,可改变原来的阵风式集中见习模式为师徒制的分散见习模式,由基地小学老师带3-5位师范院校学生做徒弟,每周固定的时间(师范院校学生校内无课)到小学基地跟随师父学习,并在师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作业批改、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组织甚至是课堂教学活动。

(五)加强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反馈和评价机制

实践教育基地各项工作任务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以及及时反馈和准确评价,是基地运行效率的保障,也是基地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管理和评价的对象众多,时间跨度长,要做到有效、及时和准确,仅用常规的驻点指导、巡查、座谈等方式,确实难以做到。当前便利的互联网技术为监督和管理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远程监控、指导和管理,同时在实习结束时,利用系统的管理数据,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实践教学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教育实践要求必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共赢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所建设的基地真正做到长期、稳定高效运行,并能更好地培养小学师资。

[1]李斌.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J].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

[2]梅德平.影响实习基地稳定的因素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以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4):4.

[3]刘媛媛,李建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基地问题现状调查——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9(26): 65.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5.06.029

2015-10-14

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QJY125101);海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jg2013-54)成果。

林春光(1968-),男,广东湛江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G642.44

B

1009-2080(2015)06-0105-04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基地专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我的基地我的连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