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涛
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对策
王洪涛
[摘 要]国际经济学是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多沿袭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国际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数学能力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补充和更新、铺垫良好的前期储备知识基础是其教学改进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突出问题;改进
[作 者]王洪涛,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
国际经济学是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也是其他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随着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学科和人才培养当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结合国际经济学自身课程特点,不断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经济学的研究与分析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和延伸,是用经济学的一般研究与分析方法把握超越国内范畴的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规律的社会科学,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与分析方法是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基础。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或是新新贸易理论等理论的研究,都会用到经济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无论对于贸易的起因、贸易的模式还是贸易利益的分配等基本贸易问题的分析,都会用到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分析工具。
2.理论体系丰富庞大。国际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当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所以内容体系比较丰富,且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学科。从总体上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贸易分工模式、贸易利益分配、贸易政策的依据、影响与效果等,因这部分主要与贸易关联,所以这部分内容有时也被称为国际贸易部分。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增长、政策和福利及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因这部分主要与货币金融关联,所以这部分内容有时也被称为国际金融部分。另外,无论微观部分还是宏观部分,近些年理论前沿发展变化较快,内容体系不断丰富。
3.对相关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要求较高。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必备条件。另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无论是微观理论当中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重叠需求、产品生命周期、规模经济等理论,还是宏观部分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均是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和支撑。因此,理论的理解和知识要点的掌握无不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相关知识与数学功底,这对学生相关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教学方式多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目前多数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较为系统的学习,但过于突出讲授主体的教师和强调传授知识本身,且把学习局限在教材范围内,这就忽视了作为受众主体的学生,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的引导,弱化了“教”和“学”的良性互动,将讲解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非方法或途径,所以这种教学方式难以真正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且不符合现代大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2.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国际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国际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前进的学科,诸多新知识、新理论随着国际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而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但是国内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过于以教材为中心,不能将国际经济学发展的最新理论融入教学内容的问题。比如,在国际贸易部分当中对于最近10年发展起来,以梅里兹(Melitz)和安特拉斯(Antras)为
代表,用以解释企业内中间品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现象和问题的新—新贸易理论及贸易政策工具选择问题并未涉及,在国际金融部分当中对于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以来,理论界对于金融安全、货币汇率、国际货币一体化等问题进行的研究并未过多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使得学生不能掌握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的最新前沿,不利于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水平的提高,对于人才培养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3.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为薄弱。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课程和知识应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尽管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当中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国际经济学的先导课程,但是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不能达到顺利开展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另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对逻辑推导较为陌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和掌握不熟练,往往造成多数学生对微观部分贸易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对宏观部分金融模型的学习存在较大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生动的现实案例对晦涩的理论进行清晰的讲述,如要素禀赋理论学习中,可以结合中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进行阐述,对于用复杂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来说明的出口贫困增长理论,可以用中国以往稀土无序出口致使国际稀土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进而不能获得贸易利益的案例进行说明。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当中的活跃气氛,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互动环节,如增加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对授课知识重点进行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问题分组讨论,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另外,应积极开发和应用网络上相关的微课程资源模块,增加微课程模块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实施网络化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也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2.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补充和更新。国际经济学本身就是在解释国际经济发展中不断遇到现实问题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前行。由于教材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课堂讲授过程当中,在注重讲授教材主体框架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把握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动向,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案例和数据补充进来。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将当前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当中来,用来解释目前贸易领域大量出现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现实;在讲国际金融理论当中,应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安全、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等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讲述。只有在课堂教学当中不断充实新内容,教学内容体系才能不拘泥于教材,课程才能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才有鲜活力,学科才能有生命力,人才培养才能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3.铺垫良好的前期储备知识基础。从人才培养角度充分论证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以及高等数学等课程与国际经济学之间的关联性、承接性与过渡性,准确把握各课程知识的层递关系和难易关系,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科学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好各门课程在各阶段的教学时间。如果教学课时量宽裕,可以考虑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门课程也纳入国际经济学的先导课程之列。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前期相关铺垫知识要点必要时要留出时间进行回顾,疏通各个环节和细节为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营造良好环境。另外,对于学生高等数学知识基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模型分析当中常用的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的数学知识要重点讲解,通过增加教学课时量、严格考核等途径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和能力。(本文系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机制与途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王洪涛)
【参考文献】
[1]马飒.浅议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2009(5).
[2]孙玉红,蓝天.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