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政报道鲜活起来——以贵州省《铜仁日报》为例

2015-03-20 16:48张著昶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党报

张著昶

让时政报道鲜活起来
——以贵州省《铜仁日报》为例

张著昶

[摘 要]鉴于党报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铜仁日报》实践,探讨如何将党报的时政报道融入群众,赢得读者。

[关键词]党报;时政报道;《铜仁日报》

[作 者]张著昶,贵州省铜仁日报社经济新闻部主任。

当前,许多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群众不爱看,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报道形式呆板教条,报道内容空洞无物,报道语言枯燥乏味,报道体裁单一化、稿件长度硬性化,从而造成读者对其敬而远之。故此,党报的时政报道改革在前些年就被提上日程,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不少人士认为,当前时政新闻必须改革,要在保持权威的同时,努力缩小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让自己主动融入群众中去,近距离地与群众对话,进而赢得更多的读者,培育和保住党报读者群。

一、把黄金版面让给基层一线

2012年底,在中共铜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作为中共铜仁市委机关报的《铜仁日报》,迎来了改革创新时政新闻的春天。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文件,对时政新闻报道做出明确规定:市委书记、市长出席的会议、调研活动,除全市性重大会议外,其新闻稿一律不发头版头条,而且规定,书记、市长的调研、一般性会议稿子,字数一律控制在500字以内,杜绝长篇大论,从而真正把有限的版面让给了“基层一线”,让给了广大人民群众。

如何报道好领导活动,始终是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在时政报道改革中,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只要是领导参与的活动,可以说都是时政新闻,而这些时政新闻的“主角”是谁?该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是以领导身份高低,还是以新闻价值大小为标准?略懂新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般要根据活动本身的重要性来决定和判断,如果活动重要,领导活动自然要上一版,但如果上一版的话,领导活动究竟该如何报道才鲜活?怎样报道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不让受众反感?

两年前,《铜仁日报》按照自己的改革路径,积极争取市委主要领导的意见,得到了市委书记刘奇凡的肯定。从此开启了新闻信息至上的局面,会议新闻稿如果没有实质性内容,报纸可报可不报;凡会议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则重点报道,且可以安排一版或其他重要版面位置,使时政报道更有新闻看点,而不再是围着领导转。这样,基层稿子纷纷亮相头版,与之交相辉映,切实增强了可读性。

《铜仁日报》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除市委书记、市长重要活动安排一版外,其他市领导全部移居二版,且时政新闻稿件报道字数严格控制,报道注重提取有用信息,而不再把领导的官话、套话作为报道方向。一开始,有部分市领导不理解,但当看到市主要领导都是这样安排的,且新闻越来越具有可读性、亲和力时,大家逐步开始理解和支持改版,由此加快了铜仁市媒体时政报道改革的步伐。

自此,《铜仁日报》改变了长期以来书记、市长新闻独揽黄金版面位置的局面,走出了党报改革关键的一步。《铜仁日报》整体办报水平也因此跃升到贵州省各市州党报前列。

二、维护领导亲民形象

综观各地媒体,特别是一些地方党报,无论是导语,还是每段的开头,几乎都有某某指出、某某强调之类的话语,时政报道程序化,套话连篇、空话泛滥、无病生吟,长期如此风气,你让读者如何不骂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再不改革时政报道,你将如何立足市场?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动下,铜仁日报社跳出传统习惯思维,广泛学习《新华每日电讯》《广州日报》《苏州日报》等报纸的办报风格,着力改变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增强可读性、有用性、指导性,切实维护领导亲民形象。

众所周知,许多党报人都喜欢揣摩,以传统的思维标准刻意将领导的言行进行“过滤”或拔高,认为这样就可以树立领导的良好形象,帮助领导树立威信。其实不然,这对领导和群众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大家都知道,老百姓要看的是领导心里是不是装有百姓,是不是在为百姓办实事、干好事,而绝不是看某某领导说话水

平有多么高,记者文字功底有多么深厚。所以,刻意拔高、过度渲染、夸大其词,只能是加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破坏鱼水关系。

对此,《铜仁日报》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注重领导的亲民形象报道,要求随行记者关注领导的亲民举动,用语言和镜头记录领导的亲民行为,同时,注重领导群众语言的运用,剔除时政报道中过硬、过生的政治语言,更多的是运用群众语言,让领导谈话具有生活性和群众性,从而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

三、创新表达方式

长期以来,许多时政报道语言呆板,读者不爱看、不爱听。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那就是要大胆创新表达方式,突出报道风格,丰富报道内容,让清新文风跃然纸上。

首先,要精心制作标题。“题好一半文。”在这个读题时代,我们很有必要通过精美的新闻标题,第一时间告诉读者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价值的事实和观点。其实,这亦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要围绕读者,认真提炼新闻的核心价值信息,使用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口味。

其次,要合理配置稿件内容。要以灵活的表现手法,多层面、多角度、多思维进行融合,有效挖掘新闻信息资源,深化报道主题,客观全面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稿件要注重呈现细节、传递领导民生情怀,融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切实增强感染力。

再次,要改革文风。时政报道语言,要尽可能用平视语气,与读者进行对话,严禁用俯视命令的语气与读者交流。要多用故事化方式表达,忌用工作化语言生硬表达。要多描写活动细节场景,少用高度概括。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要多用群众语言,少用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唯有这样,读者才感受得到领导的亲和力。

最后,要多用短段短句。试想,人们在忙碌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后,哪里还有心情去深读那些长篇大论?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受众需求,以便捷的信息呈现形式,尽可能多用短段、短句,直白、直观地告诉受众。唯有如此,才能适合现代都市人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忙碌的生活状态。

四、提升传播水平

当前,新媒体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党报在面临新挑战、受众思想观念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时政报道唯有转变思维方式,方能赢来新天地。对此,办报人要跳出传统的办报思维,快速向信息传播方向转变,向百姓视角靠拢,向百姓需求聚焦。而创新时政新闻,绝不是简单地砍小砍短、删繁就简,也不是淡化报道主题,而是通过不断提高报道艺术,最大限度地提升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首先,要善于发现新闻价值。时政新闻就是要经常性地报道党政领导活动,但绝不是所有活动都是新闻,必须学会选择重点、亮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所以,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具有从众多的政府工作活动和纷繁的材料中捞取“干货”的本领,善于发掘有价值的内容,凸显新闻的含金量,这样,时政新闻才会受欢迎,百姓才百读不厌。其实,这也是发挥时政新闻最大传播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着力加强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其次,要善于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要善于从领导活动中挖掘其背后的故事,用形象、通俗的语言表达主题,这样的报道才算新鲜,值得一看。在这方面,《铜仁日报》应该说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有一篇《专员泪洒长安街》新闻稿,记者通过描述铜仁市争取铁路过境的艰辛历程,对专员袁周做了一则细节报道,可以说是一则时政报道,或可以说是在讲述人物的故事,反映铜仁人民期望铁路过境以此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坚定的过程。文章运用讲故事手法,挖掘注重细节,引人共鸣,感染读者。

最后,要做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时政新闻要想有人看,就要立足正确、有用、好看的原则,而不能仅仅浮于表面,不局限于具体事件,要学会挖掘深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换言之,时政新闻必须以市民关注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惑释疑,这样,群众才会欢迎,这样的报道才会真正有力量,群众才会认可。

另外,时政新闻要想赢得读者,还应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广泛听取读者意见,认真查找时政报道与服务受众上存在的差距,不断提高传播效果。加强时政新闻改革,让其民生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把准撰写时政新闻的结合点,根据其发展趋势及特性,对其进行科学、大胆合理的改革,从而实现时政新闻的成功转型。民生化的时政新闻,则更应贴近老百姓生活,报道形式和语言风格要尽可能简单质朴,以此吸引受众眼球。

总之,做时政报道的记者,不能做会议“复印机”,当领导“传声筒”。要千方百计将会议转换成符合群众口味的新闻;要冲破思想禁锢,将枯燥乏味的工作议题,转变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彻底摒弃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让时政报道彻底告别“官场习气”,尽显时政新闻的“真面目”。

唯有如此,时政报道才能“接地气”,才会鲜活起来。

猜你喜欢
党报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对党报做好社会新闻报道的思考
党报媒体融合未来的变与不变
党报记者要善于思考大问题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