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良
打造好报纸的“总装车间”
——兼谈如何当好地方党报夜班编辑主任
吴宝良
[摘 要]在新闻同质化的今天,面对新媒体对纸媒形成的强大冲击,如何继续做好地方性党报的夜班编辑工作,如何保持纸媒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报纸;地方党报;编辑
[作 者]吴宝良,《滨海时报》记者。
在“一个雷天下响”的新闻同质化的今天,加上新媒体对纸媒已形成强大冲击,如何继续做好地方性党报的夜班编辑工作,如何保持纸媒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互联网大潮面前,纸媒,特别是党报,其公信力与权威性仍是最大的优势。而夜班编辑工作在体现纸媒的公信力优势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曾在企业工作多年,更愿意用企业的语言对报纸夜班编辑工作做一个比喻:如果说,记者采访发稿是采购供应环节,广告发行是市场销售环节的话,报纸的编辑出版环节,恰如企业的总装配车间,是产品成形的终端。作为总装配车间,需要把各种零件精准地组合到一起产出最终产品,经过这最后一道环节,产品是直接面向市场,也就是面向读者的。许多大型企业,比如汽车行业,它可以所有的环节都外包,但唯有总装厂是要自己牢牢把控的。如此,才能保证产品特色与品质。编辑,就是选配稿件和进行装配的技术人员;而美编设计,就是负责外包装的;校对,则是质量检验员。选配、组装、打扮和质检,报纸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天然地被要求做到非常精细,不能出任何差错。比如编辑,除了要有挑选优质零件(稿件)的能力和拼装能力外,作为报纸内容的最后一道环节,最重要的就是编辑水平和工作态度永远不能出现滑坡。
正是由于编辑工作作为报纸的最后环节、最后一道关卡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编辑出版队伍必须具有相当的纪律性、战斗力和牺牲精神。否则,任何的疏忽和懈怠,任何的计较避责,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声誉损失甚至政治错误。因此,报纸夜班出版环节要有企业“总装车间”般的严格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执行,便没有夜班的稳定;没有夜班的稳定,也就没有了报纸的稳定。因而,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员,合理配置岗位,以一定的流程协调各个环节,确保大家心情愉快地投入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去,保证夜班这条总装线始终健康正常运转,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如何确保报纸编辑出版这条“总装线”始终正常健康地运转呢?笔者的体会是:业务上较真,是做好夜班编辑出版的最重要的内容。
第一,业务上较真,编辑部主任首先要身体力行。作为“总装车间”主任,必须首先天天到编辑出版现场,身体力行,恪尽职守,包括在节假日里带头在一线作业;平日里,必须以严肃纪律执行不打折扣和个别谈心做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而让人心服口服的管理;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不徇私,营造一种唯业务是真的纯粹的业务生态环境;要在部门始终坚持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价值观,不让偷奸耍滑、是是非非、比利益不比贡献的负能量在部门蔓延。
作为这个“总装车间”的生产“调度”,部门主任其实是个业务带头人。从报馆的特质来说,采编是业务部门,而采编部门主任首先应该定位于业务带头人,而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什么行政长官。否则,脱离了业务,脱离了版面,就容易形成做官当老爷而不愿做具体业务的习气。因而,从业务上讲,夜班主任这个岗位是普通的“生产调度员”:研究新闻,判断新闻;提取价值,做好新闻;审定内容,政治把关;分拨稿件,监控新闻;配置力量,制作版面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有一个贯彻总编辑意图,坚守新闻专业取向,杜绝不合要求的稿件上版的问题,也就经常会较真,包括枪毙烂稿和退改稿件,也就难免得罪人。得罪人恰是夜班生产“调度员”的职责所在,严格要求和苛求较真,正是这个岗位的职业要求。当然,业务较真不是要唯我独尊,高音独唱,而是要依据新闻专业主义操作,对事不对人,讲团结,讲工作方法。
第二,业务较真,编辑专业水平是关键。首先,编辑要克服眼高手低的通病,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践
中,夜班编辑接到的稿子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或内容不完整,或内在逻辑混乱,或缺少新闻的提炼,或“工作味”太浓的稿子,算不上一篇成稿。如何在夜里很短的时间内把稿子修改成功,“抢救”稿子,不因稿子本身把报纸拉向平庸,需要编辑具有改写稿子的功力。特别是一些没有做过记者的编辑,如果知识的积累与见识的广度欠缺,改写一些深度稿件就有一定难度。因此,虽然写稿的是记者,但编辑本身更要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让编辑写一些编后、编者按或短评,锻炼编辑的写作能力。如果有可能,还可考虑设立编写编辑岗位,大家轮流在这一岗位上锻炼,编写相关的新闻专题报道。此外,要创造一些充电机会,让编辑们多学习政经类常识、区域政策知识和一些经济类知识,提升提炼新闻要点的水平。
其次,作为区域性地方党报,编辑要善于根据本地读者的需要挖掘新闻,精心编辑,以更好的标题和新闻处理,形成特色、吸引读者。目前,除了本地自采新闻,地市级党报一般都采用新华社发布的时事新闻报道,这既是党报的要求,也是保证新闻报道权威性、反应快速性的要求。但由此带来的是,由于新闻源统一,时事新闻同质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家报纸的个性,降低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那么,地方党报在时事新闻报道中如何避免同质化倾向呢?笔者认为,夜班编辑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做好新闻监控,站在本报读者的角度,替本报的定向读者了解当天所有的新闻,通过最全面的阅读进行筛选,不漏发重要新闻报道。二是要善于在新华社报道中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点,有取有舍,在求新求深上下功夫,放大新闻点,链接背景新闻。三是在标题上下功夫,不求剑走偏锋,但求生动打眼。相同的新闻,不同的标题处理,往往效果相去甚远。四是在新闻选择上,除重大新闻外,更多地照顾本报读者的需求,从当地读者的角度,以新闻的重要度、关注度与本地读者的关联度相统一的原则,选取他们更关心的新闻进行报道。五是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的背景下,作为一张地方性党报,关键是要以对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精心制作为核,减少碎片化信息,多做新闻专题,以区别于网络信息,争取读者。
再次,编辑要始终有精雕版面的追求,也就是业内常常说的,同样的内容,要卖个好报相。应该说,新闻类版面,由于稿件内容和图片本身这些“材料”的限制,容易把版式“做死”。这就要求编辑动用多种手段更好地体现编辑意图。作为一张地方党报,如何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创新版面,追求一种清新大气的风格?《滨海时报》做了一些探索。首先,一旦遇到可“做”的事件性新闻,又没有什么限制时,一定要勇于在版式上突破,形成漂亮的版面,不能把好“材料”淹没在平庸的“惯性”操作中。比如报道汶川地震周年、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和神九天宫约会的那几期报纸,《滨海时报》就勇于突破,在版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赢得了读者的好评。
目前,报纸的版式已经进入了“设计时代”。一个版面中,最重要的新闻一定要进行图、文、题的整体设计,突出重要内容,让版面呈现出一种设计感,不能总是一文、一题、一图片地堆砌,要将手画、照片、线条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并将一些重要的新闻和数字进行可视化处理。这其实对文字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向美编尽可能多地提供可供设计的元素,比如生动的标题、内容提要、图片和小标等。《滨海时报》的做法是:以“短稿更重标题,800字以内的中稿做好提要,超长稿子小专题式操作”为原则,标题体现多样化,图文安排移步易景不重复,整版讲求冲击力,半版不再做小碎稿,重点做好二到三条重点新闻。
实践中我们发现,日常编版中,由于每天都在做版子,在精力不够时,人是容易懈怠的,有时就会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业务上较真,作为编辑就是要始终保持进取精神,破除懈怠,在版式上不搞习惯性复制。而不让懈怠传染,也正是夜班编辑出版作为报纸“总装车间”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说,夜班编辑出版部门是综合性日报的“总装车间”,那么,团队建设,就是确保这条“总装线”始终保持健康正常运转的关键。
应该说,夜班编辑出版工作很辛苦,又无名利,许多年轻人坐不住,不愿意长期坚持在夜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团队建设为核心,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编辑队伍?
一是要有一个可以梯级培养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好模式。笔者认为,编辑人员一定要有流出流入机制,形成人才流动的活水。报社应该随时向夜班编辑出版部门提供新鲜血液。笔者在《人民日报》夜班总编室学习时了解到,《人民日报》对新进报社的采编人员,首先要求到夜班锻炼一年,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让报纸新人了解版面需求、接受办报理念、提高编辑技能的同时,也可不断地向夜班输送新鲜力量,确保夜班人员充足。此做法可持续形成成熟一批、成长一批的编辑培养模式,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业务强手。
二是实行员工恳谈制度。作为部门负责人,要找每个员工进行工作恳谈。这个恳谈,分为年初恳谈、年中恳谈和年底恳谈。年初恳谈谈目标,年中恳谈谈想法,年底恳谈谈评价。通过恳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对工作表现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恳谈的意义在于:从业务的角度部署工作,发现人才;从工作态度的角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三是培养队伍的职业感和事业心。要把真正热爱新闻事业、热爱编辑岗位、把编报纸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的同志,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同时
家庭负担轻,可以长期持续上夜班的同志留在夜班。
四是在部门中形成不怕吃苦、健康向上的主流风气,并打造以业务标准为价值的生态小环境。部门不能有小政策(规章制度都要执行报社的),但一定要有健康的小气候。编辑部里,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只有工作能力、业绩和工作态度,没有其他。不让圈子意识、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等负面因素在部门传染,编辑团队的人际关系要纯粹。
报纸的成熟,在于有一个核心团队,一个能够不打折扣地贯彻总编思想、执行报社理念的核心团队。作为报纸的“总装车间”,夜班编辑部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团队。通过新闻操作的具体实践,建起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编辑出版铁军,如此,才能保证出一张高质量、高公信力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