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锦燕
(无锡市东北塘中学,江苏 无锡 214191)
初中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毛锦燕
(无锡市东北塘中学,江苏 无锡 21419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初中生掌握生活地理常识的现状令人担忧,地理教学应基于生活面向生活,回归生活世界是地理教学的需要,只有当地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生活地理 回归生活世界 地理教学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了教学改革最响亮的声音和最切实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由此可见,地理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关注地理知识背后的生活意义,地理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纵观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真正面向生活回归生活的地理课堂又有几何?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地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不断被弱化及边缘化,很多有实际生活用途的地理常识,学生只是通过考前的瞬时记忆用以应付考试,考后便不再拿起也不再记起。无奈在地理课堂上很多需要实践性的知识也被自然过滤掉,如此一来,学生对生活地理常识的掌握便相当贫乏。
据笔者教学实践调查,在初一第一堂地理课上,当问及“为何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时,一个班40多名学生,能回答的只有一半;而问及学生“你知道中国有哪些省”时,能列举出10个以上的,一个班不足5人。经过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初二学生,其地理常识的反馈也不尽然。据调查,初二学生结束初中地理学习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解释“雨的形成”,不会利用地图寻找需要的信息,说不清世界的大洲与大洋,更不用说会利用天上的云识别简单的天气状况、简析月圆月缺等常见自然现象了。而初三的状况更令人担忧,当笔者问及初三学生一些生活地理常识时,竟然很多学生的回答是“以前老师好像讲过也考过,不过我现在忘了”。因初三没有地理课,所以很多学生便把生活地理的常识丢在了考卷上,殊不知,生活处处有地理,初中生对生活地理常识的缺失着实令人担忧。
从学生对生活地理常识的掌握中发现,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不容乐观,对地理常识的关注与积累显然不够,地理素养有待提高,那么造成初中生生活地理常识的缺乏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学习方法问题。当前中学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对地理课程都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一般都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地理,时间一长,固然会忘。
2.学科性质问题。中学地理是一门考查学科,重视的是能力的培养,相对于语数英等考试学科来说,自然得不到相应重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所以要想让学生花时间理论联系实际,观察探究学习地理,更是难上加难。
3.课程设置问题。大部分学校受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课外实践很少,很多地理实践活动无法在校内完成,更不可能让学生花时间在校外完成,于是很多地理实践活动便就此搁置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何来?于是只能是以考定教,以考定背,考过便丢,背过便忘了。
1.提升个人素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地理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科学,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区域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地理知识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能帮助学生感受不同自然人文环境,多角度认识欣赏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的层次。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普及地理常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有利于国民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增强整个民族对环境的适应生存能力。
2.更好地服务生活。生活地理常识的教育要面向生活、回归生活,最终实现服务于生活的目标。2004年12月的印尼海啸中,英国一位仅10岁的女孩缇丽在普吉岛海边通过观察发现海水冒出很多小泡现象,凭借所学地理知识,感觉到有危险可能要发生,于是告诉了海滩上的游客,让一部分人获得了疏散的时间,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正是因为这位年仅10岁的孩子发现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很好地运用了知识,所以在这次生与死的大挑战中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这便是生活地理常识服务于生活的重大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了解台风、雷暴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那么就不会因天气原因航班取消而与航空公司大动干戈,甚至能提前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生活地理的学习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1.复杂知识简单化,理论知识生活化。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笔者一直在做着实践研究。在讲授板块运动产生海陆变化这一知识时,因板块理论复杂深奥,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将熟鸡蛋比作地球,蛋壳喻为地壳,当蛋壳捏碎后,学生发现蛋壳虽有裂缝,但彼此相依,由此解释“板块”。继续轻轻捏动这个鸡蛋时,细心的学生就发现了,蛋壳扭动其实就像大地发生了震动,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摩擦变动较多的地方就是每一片小蛋壳的边缘,原来“板块边缘地壳活跃,板块中部地壳较为稳定”,小蛋壳相互扭动带来了拱与凹等变化,也就将地球表面高山、裂谷等的变化一一进行了诠释。“板块运动与地震、海陆形成的复杂关系”就这么简单地通过“鸡蛋实验”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便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新疆坎儿井”是古老而智慧的灌溉工程,学生看了示意图和照片后,对坎儿井的使用原理基本已清晰,但面对“坎儿井中这些竖井的作用及为何建暗渠”时,学生的回答可谓多样化,取水的,收集雨水的,挖井时留下的等多种答案,但学生的发现,基本都忽略了新疆当地的气候特点。教师稍加引导,让学生想象把坎儿井看做是校园里道路两侧的下水道,不难发现竖井就是窨井,于是一些学生一下就恍然大悟了,竖井的作用,就是便于疏通坎儿井,暗渠是为了“不让水蒸发,为的是有水可用”。
在讲解海洋与陆地气温时,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温也是海洋比陆地晚1个月,很多学生都很容易忘记这个常识。为了让学生加强这个知识点的记忆,笔者便组织学生在中午时分别触摸水泥地和水桶里的水感知水比土升温慢,同时让学生联想无锡方言“温吞水”一词,因此词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动作慢,故“水”和“慢”相连,就让知识与生活相连,学生便记住了这个常忘的知识。
2.生活常识知识化,课堂知识实践化。农谚中有“蜻蜓低飞要带雨衣”,有学生问道:“为什么我每次都照做了,但判断的准确率那么低。”于是笔者把这一问题放到了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究发现,其实我国农谚是农民生活实践的总结,蜻蜓低飞说明大气中水汽较多,蜻蜓捕食的小飞虫翅膀上受水汽缘故只能低飞,这之后如果持续低压多水汽,那么下雨的可能性就较大,但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偶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并不能说明接下来一定会下雨。通过这一探究,学生就明白了农谚是农民生活实践的总结,要预知准确的天气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农谚只能作为参考。
有句农谚“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指在白露节气后尽量不要赤膊了,寒露节气后也尽量要穿袜子了,但9月初的白露节气,不同的地方气温不一样,不同年份气温也不一样,而个人抵抗力也有差异,并不是绝对不能赤膊,但毕竟白露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变大,气温也会降低,为了健康还是尽量不要让身体着凉为好。将这些农谚与地理知识相联系后,不仅我们的知识体系变广阔了,而且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在地图学习中,对生活实践最有用的就是方向的辨别,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多种方法后,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实践知识,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天气下,让学生站在校园不同位置,辨别四大方位,晴天时,学生可以用手表的时针对准太阳位置,找到时针与数字12形成的角平分线确定南方;遇上阴天,也可通过辨别树木南北茂密度不同大致判定方向。总之,足迹所到才能心眼所到,知识才能转变成学识。
通过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身边的生活知识融入地理课堂,通过生活实践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解决课堂上难以解决的知识,在自然生活中加强学习,这便是活的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中科院吴传钧院士说过:地理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地理的应用在生活中是随处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地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挖掘丰富的生活地理课程资源,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到鲜活趣味的地理就在他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指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为生活服务。这种基于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面向生活又回归生活的地理学习的内驱力才会是旷日持久的。
回归生活世界是地理教学的需要,只有当地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回归生活世界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当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时,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7(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