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以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为例

2015-03-20 21:46张永正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张永正

(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以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为例

张永正

(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学院的建设、发展及体制调整,某些教师对专业发展产生了困惑和压力,既影响了教师的思想情绪,又制约了学院的发展。本文结合学院管理实际,从高校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知出发,客观地分析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对策。

高校教师 专业发展 发展途径

近年来,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教育质量却出现下降的现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教育部自1996年到2014年多次出台文件,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措施。1996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逐步规范教师的培训工作。1999年,教育部印发 《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通过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国务院2012年颁发的国发(2012)41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制定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推进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等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健全大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考核评价的基本内容。”这些政策的出台符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如培训过程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不够;培训不注重教师和培训者双方的专业发展及工作生活质量;培训双方的社会交往和互助活动缺乏;没有把培训课堂当做增强课堂教学技能及改进工作的演练场;整个培训过程缺少研究性特征。高等学校的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任,教师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的主体。高校教师的素质对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社会声誉的提升等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科建设、校园和谐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大量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教师职业。高校新增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全国高校体制调整时期,一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到高校,原中专学校教师整体转型进入高校,通过培养提升后加入高校教师队伍;二是高校新招聘引进的国内外应届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三是从企业中引进生产技术骨干充实高校教师队伍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的升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资源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对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同时,高等学校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相应的整合改造,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和交叉的学科专业。某些教师为了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为了应对高校内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要求,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巨大,幸福指数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发展遇到了较大的问题。

一、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非师范类高校和教师个体,总体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高校对教师的学历结构十分重视,近年来进入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而在教学实际中,常常发现有的教师虽然学位很高,科研能力很强,但教学能力却很薄弱,甚至有的博士学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不如本科毕业的教师。有的教师随着学校专业学科的调整,转换学科专业方向,造成从事的专业与原先所学的专业不对应甚至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些现象在客观上都会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局限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对于其他领域,诸如教学技能、社会服务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等方面则不够重视,能力水平不高。教育界、学术界对基础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广、比较深,但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少,如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什么?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哪些理论依据?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高校教师专业如何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报道很少。

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的基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持续的过程,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更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少专家对此作了较多的研究。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促进教师个人成长,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意识。”[1]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2]。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指教师专业规范化和教师专业自主权,更重要的是指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以及教师得以安身立命的保障(林杰,2006)。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叶澜,2012)。教师以包括知识技能、教学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提高、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 (朱新卓,2012)。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朱玉东,2012)。以教师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即是教师专业发展(刘万海,2012)。教师是专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特性;教师是发展中的人,应注重专业成长、注重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教师是学习者,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才能逐渐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方娇,2012)。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可归纳为:教师是从事专业并进行专业教育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断发展深化,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并使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同步。教师是学习者,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包括学习专业技术、教育技术,尤其是专业研究和专业实践。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需要对教师组织开展培训,以教师从事的专业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课程教学的实际为基础,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研究相结合,帮助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实际更新知识、培养技能,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倡导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团队研讨、共同提高。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校的信誉。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学校专业学科发展和教学创新的生力军,同时青年教师又是一个弱势群体,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因此,青年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对象,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社会普遍急躁的心态,存在各种压力,青年教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关注教学工作量、发表论文、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对自己专业如何发展缺乏细致的考虑和长远的规划。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对青年教师比较注重使用,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指导。学校关注人才引进,教师学历层次和比例的提升,教学和科研、绩效考核任务的完成,很少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结合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与潜在优势,分别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方向定位和专业发展的指导。因此,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12年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440292人,其中高职学院423381人。这些教师目前都在从事着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等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高校教师似乎都有自己的专业,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往往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脱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常常形成两张皮;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不重视,对专业发展感到迷茫,承受诸多的压力,教师对教学、科研业绩考核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师资数量、教学工作安排以及对教师业绩考核的要求,教师对从事非所学专业或与所学专业有一定差距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感到十分的无奈,这种现象在高职学院中更普遍。由于高校扩招和教师编制的限制,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处于应付完成教学、科研考核工作量的状态,对专业内涵、专业方向、研究领域缺乏准确定位,对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了解甚少。同时,教师个体知识结构中学科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与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能力的失衡,是非师范高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更缺乏和滞后。教师对自我知识能力的更新和学术研究投入精力的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各个生涯阶段可能遇到的发展困境、迷茫心理、身心问题、家庭问题等,只能自行解决,给青年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与艺术,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目前高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注重的是对新进教师的 《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基础》、《教师伦理学》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或短期的在职培训。由于高校专业教师普遍从学校进入学校,其教学理论、教学技术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比较弱。而某些高校教师的培训体系、培训政策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培训目的不明确,导致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不多。某些教师因学科专业的发展变化,讲授的课程相应发生变化,自身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同新知识、新能力不相匹配,造成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更弱。教师的专业得不到发展,既影响教师的长远发展,又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将高校教师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社会推广型"等几种类型,每位教师都要思考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否胜任教学、科研的考核要求,明确自身“研究型”或“教学型”的定位。高校中也经常会发生 “教师给学生上课重要还是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写论文、做课题重要”的争论,使不少教师产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考核消极应付的情绪。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利用学校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协助教师在专业发展和个性成长方面有所成就,提升信心,胜任教学、教育、实践、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从应对考核的学术研究、课堂教学转移到终生的教师职业生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学科专业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内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越丰富,教学内容就越充实;教育专业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即教学的技能技巧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越丰富,教学实践能力越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掌握越好,技能技巧越高,教学效果就能越好。高校教师只有把“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都解决好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教师。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教师比较直观的认识通常是其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征,即高校教师是一个掌握高深学问的知识分子群体。因此,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较多地局限其学科专业的发展。似乎高校教师不必懂什么教育教学理论,不必学习教学的技能技艺,只要掌握了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就等于学会了教学,学会用PPT教学就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名师等同于学术专家。高校教师尽管普遍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结合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如果缺乏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就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也就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不能有效、自觉、深刻地实施教学,而且他所组织的教学往往缺少教育性。学者未必是良师,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教师的学科专业的学术造诣很深,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而深入的知识。失去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注,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对教学法的研究与创造,教师的教学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补充的新教师一般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且博士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就学科专业知识来说,这些新教师已经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由于绝大多数一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没有受过做必要的职业培训,教育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推行了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但这种培训偏重理论学习,忽视了与新任教师日常工作实际的联系,且相关课程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培训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只能初步提高教育专业知识,无法承担起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重任。从实践看,大多数新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初只是模仿以前自己的老师进行教学,必须经过多年的磨炼才能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达到高校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加快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指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取决于工作达到目标后获得奖励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对达到工作目标的概率和获得奖励可能性的判断[4]。如果他们觉得获得奖励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无论奖励多么具有吸引力,也难以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当今社会情境中,教师职业出现了专业化的特征,这是由教师职业所履行的特殊职能决定的。教师的专业包含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服务及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指教师专业规范化和教师专业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以及教师得以安身立命的保障。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生产设备和产品不断更新,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无论是参加过专业培养的教师,还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由于长时间囿于校园,限于课堂教学,势必会知识陈旧,实践能力退化,难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经常参加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生产实际,继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学校和教师个体两个层面齐头并进。在学校层面,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规划、制订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计划安排配套经费等。高等学校要千方百计建立渠道,搭建平台,关注和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给教师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加快专业发展。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全员性观念,即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知名学者、专家享有的特权,而是所有教师的普遍权利。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实现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两个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还存在教学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教学工作量偏大、科研课题偏少等问题,为尽快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应从教学专业水平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提升、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高校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定位,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主动设计,积极开展对外联系,主动安排资源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中去。高校青年教师处于人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仅有助于规划自己发展的未来,明确自己事业发展的目标,准确把握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而且使自己的远大理想更具有操作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很多,比较容易实现的主要有: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应的业务技术培训、到单位企业挂职锻炼、到对口专业的相应高校听课、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到国内外相应高校进修访学、到相应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等。

(一)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和专业技术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更新广大教师的理念,教师的理念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严重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加深教师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引导教师较好地把握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帮助教师准确地定位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业务、教学技术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使教师参加培训成为新常态。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科学研究、教学改革、MOOC、微课、翻转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的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校的知名教授、专家开设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使广大教师在提升大学理念、开拓专业发展思路、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启发和提高,达到促进教师的知识能力动态更新增长的目的。

(二)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

高校中有部分教师教学教育能力比较强,他们讲课条理清楚,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教学技巧良好,但科研能力比较弱,撰写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论文比较困难,申报各级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时不知如何选择,也不知道该研究什么或怎么研究。要完成学校科研考核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学校要建立高校教师访学的平台,建立高校教师互访的机制,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重点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实验室工作、学会掌握使用高精实验仪器、参与调查研究、参与项目设计和项目研究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访学,提高对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开拓科研工作的思路,掌握仪器使用和实验分析的方法,掌握科研项目的设计和申报的方法和途径,解决科研能力较弱的瓶颈,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的空间。

(三)组织教师参加学科进修

高校中部分新进校的博士,虽然学历很高,科研能力很强,撰写论文和申报项目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他们的教学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课堂教学的教学组织、语言表达、教学各个环节的把握、教学互动等方面比较薄弱,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普遍反映课听不懂。他们理论知识很广,但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弱。学校可组织他们到师范类高校进行教学教育的学科进修,增进对教学理论、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知识内容的认识,促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把握教学规律,掌握对教材处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环节组织的方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中部分教师经过专业学科的调整,其从事的专业学科方向、专业领域已经发生改变,与自己所学的不一致。这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知识内容不够熟悉,围绕新课程的知识面不够广,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发展前景、在社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等掌握不准确。对这部分教师,在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前,组织他们到相关高校单科进修,通过一门或几门完整课程的进修学习,加深对该课程知识、实践应用的理解,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四)组织教师进企业单位挂职锻炼

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好,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新进高校的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只能动口,不会动手,教师自身有压力,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通过组织这些青年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具体生产管理环节的活动,在企业的车间、生产岗位从事生产实践,使他们对生产应用过程形成直观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很快提高,进一步增强专业能力。

(五)加强专业学科团队建设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才是促进专业发展的真正主体。外界环境的作用要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为目标,外部的条件只有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和实践,进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学专业团队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旨在通过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

高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独特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个体化的知识结构、信念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教学团队创造了一种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和谐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所提供的心理感应和技术支撑,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热情与勇气,摆脱教师孤军奋战带来的困惑和迷茫。通过教师之间积极的相互合作,能使教师感受到团队归属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情感的动力。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能够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取长补短,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形成彼此信任、互相开放,交流合作、互帮互助而实现共同发展,并推动教师创造力的提高,教师之间互为学习的氛围。

教学团队中应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的带头人,有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职称、学历、年龄、性别、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团队成员,团队中的中老年教师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优秀的教学经验得以传递,增强青年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中老年教师可以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带头人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实现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团队的建设水平,不断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345.

[2]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3]朱玉东.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5-221.

[6]唐玉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J].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7]刘昀.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8]申继亮,等.关于中学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版),2002(5).

[9]傅树京.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培训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10]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86-188.

[1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23.

[12]马颖,刘电芝,等.“反思性教学”研究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0).

[13]毛道生.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15]陈霞.校本教师培训的特征与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3).

[16]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7]陶文中.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1997(5).

[18]乔艳冰.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9]林晓华.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20]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9-162.

[2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2]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志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1.

[23]赵苗苗.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8(4).

[24]刘杰.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长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5]吴捷.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04(10).

[26]侯凤梅.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探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27]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东大学,2003.

[28]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6-119.

[29]腾越.略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内容[J].中国成人教育,2004(8).

[30]梁红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评价方式[J].中小学管理,2003(6).

[31]田爱丽.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2]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56-58,74.

[33]方娇,梁敏,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2(15):106-109.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