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平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8)
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探究
吴慧平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8)
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性及现存误区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探索和研究,就语文课内外阅读的实效性及结合的策略提出一定有建设性的建议。
初中语文阅读 课内 课外
阅读是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好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仅靠45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有自行选择、自主发展、自我培养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发展。
1.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内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教师“授人以渔”的集中体现,然而课内阅读内容是狭窄的,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既巩固了课内阅读,又是对课内教学成果的检验。另外,为了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智力背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自主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发展自身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目的。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读一本书就是与智者同行,和书中人物一同领略路途上的风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在老师的引领下,正确阅读课外书,可以寻求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具备怀疑意识和精神,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2.1 语文教学课堂封闭,阻碍了学生发展。
历经多年,传统语文教学依然囿于几册语文课本的范文,虽然各地学生使用了不同出版社的语文课本,但是初中三年,学生读的只是那么几篇固定的名篇,语文教师依仗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考试要求,多年来对课文的解读是模板化的,缺乏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教得不给力,学生学得不得力。
2.2 大众传媒的发达,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央视拍摄了《西游记》等大型电视剧以来,各大电视台出品了大量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不可否认这些电视剧中不乏精品,然而视讯传媒的发达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影视剧而忽略纸质书本的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只愿意通过看影视剧“阅读”经典,因此,学生的印象只是《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只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从而抑制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
2.3 盲目择书,阅读内容不够丰富。
有些学生家长,因为缺乏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要么书目单一,提供的养分过于“贫瘠”,孩子难以扩大阅读面;要么书目繁杂,提供的养分“营养过剩”,孩子不易消化吸收。或者盲目听从孩子,放任自流,选择一些不适合阅读的书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1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3.1.1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必须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不对阅读产生畏惧感,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1.2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批判精神
“阅读批判”是指在阅读中的质疑精神,阅读任何一本书,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思辨活动,既尊重权威又大胆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能在阅读中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素质。
3.2 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方法。
3.2.1 全方位地使用自读课本
无论是何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配备了相应的自读课本,而自读课本作为语文课本最有价值的补充,所选文章无论是范围还是数量都要超过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大丰富语文教材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全方位使用好自读课本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3.2.1.1主旨联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基本精神,这就是所谓的主旨。同一个作者在写同一类型文章时,其主旨或相同、或相反、或相关,注意了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立足语文课本,延伸自读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都选择老舍的作品,语文课本中是《济南的冬天》,自读课本中是《济南的秋天》,两篇文章都是名篇,两者语言自然、亲切而优美,从作者口中、心中自然流出,洋溢着赤诚的情怀。然而细细比较之后就会发现,《济南的冬天》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包括风、山、水、暖阳和雪,突出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济南的秋天》描写的是济南秋天的山和水,突出济南山水“诗意”的特点。从课本里学习老舍的写作手法,延伸到课外,无论是写景特点还是修辞手法,都非常有意义。
3.2.1.2 性格比较法
就写人的叙事类作品而言,人物的性格是非常值得揣摩的,所谓的性格比较法,就是将课本中和读本中的人物性格细处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都有数篇有关人物的课文,如博学睿智的邓稼先、叱咤风云的闻一多、倔强乐观的贝多芬、意志坚强的霍金……完成课本内的人物形象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分析的触角伸到自读课本中,如在分析完贝多芬的特点后,可以以此为支撑再分析霍金的人物形象,这种跨文本的人物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2.1.3 内容丰富法
内容丰富法,即将课本中的具体内容延伸至自读课本,从而丰富文章内容的方法。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课本中的《故宫博物院》可以作为一篇解说词,引领读者见识它的壮丽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自读课本中的《故宫三大殿》具体说明了“三大殿”的殿顶式样,“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时间等。读完了《故宫博物院》中有关“三大殿”的介绍,再读《故宫三大殿》,就会对故宫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且能体会不同作者的美学眼光及文字功力,这样的“内容丰富法”会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3.2.2 多角度地利用好课外书
3.2.2.1 课前探究性阅读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文本的有机融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思绪,启迪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搜集查找资料式阅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作者的生平事迹,有选择地阅读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通过前置性阅读,将课文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3.2.2.2 课后巩固性阅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就学生而言,语文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学生的语文信息量。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外拓展阅读,让课本中的文本成为联系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纽带,通过相关课外阅读,对课内所学进行巩固。如学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后,可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另一篇作品——《济南的秋天》,并告诉他们,这两篇作品都对济南的风光进行描写,那么济南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有怎样的风土人情呢?学生的胃口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时再向学生推荐《济南伪洋车》、《济南的马车》等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一方面扩大阅读量,另一方面巩固课内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2.3 活动激趣性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真正让学生从阅读中受益。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每堂语文课前的“课前五分钟”,不拘泥于固定的主题,鼓励学生介绍名人名著、名人轶事、阅读心得,或者进行好书推荐;不定期举行读书沙龙,让学生各抒己见;每月一期的《读书简报》,鼓励学生以团体形式参与其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读书氛围;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有了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他们的阅读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厚。
总之,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语文教师在精心教好课本中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而主动地寻求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只有通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才能不断有新知识输入,才能帮助学生发现阅读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1]孙翠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四法[J].中学生读写,2002(9):49.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杜爱丽.浅谈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以《最后一课》为例[J].中学语文,2014(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