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5-03-20 21:16:51景素霞张爱莲
卫生软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硕士

景素霞,张爱莲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医学教育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景素霞,张爱莲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MPH)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公共卫生硕士教育中的核心问题,而现行的MPH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培养模式不合理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MPH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实践“宽度”及落实不够、课题研究实用性不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主要问题,提出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效果、严格质量控制等意见和建议。

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MPH)学位是现如今国际上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主流学位,主要是为公共卫生部门(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机构、国际卫生组织和医院等)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MPH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MPH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AIV)、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与磨砺,全社会成员已进一步认可MPH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自2001年开始试办MPH研究生教育,并于2002年在22所高校设置了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点[2]。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努力,初步形成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MPH培养体系,但近些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公共卫生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也对MPH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对公共卫生硕士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公共卫生硕士(MPH)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

1 国家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规定

为了切实保障MPH的培养质量,2001年国务院学位办出台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后,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又相继出台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3]。二者均对MPH培养模式进行规定,即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采取社会实践、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MPH研究生。此外,各高校亦可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适当选取其他的培养方式。

在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安排一个月进行实践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在理论学习方面,要求学校应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实行学分制度;在课题研究方面,要求论文选题紧密切合实际,研究结果对现实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

2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特殊性

相对于传统公共卫生科学硕士的培养,MPH更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4]。同时,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MPH的培养具有半脱产学习、实践性强、在职攻读、人员较分散等特点[4]。其特殊性不仅在于管理难度大,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与自身工作实际需要的结合,培养模式更注重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这就要求在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与社会发展需求、公共卫生工作实际需要紧密联系。

3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现状

3.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是目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理解不到位,对实施MPH专业学位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够,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沿用科学学位的标准来衡量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要突出“专”和“需”两个方面。“专”即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力,“需”即个人发展之需、用人单位之需、社会发展之需。

3.2 社会实践“宽度”及落实不够

美国公共卫生教育委员会指出: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一个目标明确、计划有序、全程督导、评估科学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目前,现有实践基地业务口相对狭窄,难以满足不同方向MPH的社会实践要求;各实践基地层次参差不齐,指导导师、文献资源存在一定差异;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学校没有制定明确的社会实践计划或者大纲,对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也没有完备的评价和跟踪机制。此外,大多数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也是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MPH社会实践教学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无法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质量。

3.3 课题研究实用性不强

在课题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位论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不大。部分高校将MPH研究生等同于科学学位研究生,过于重视课题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科研能力,而忽略了论文本身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也有的院校直接将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学位论文,这样一来就不自觉地降低了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

3.4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各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基础性、系统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力明显不足。第二军医大学温世浩、王鋆等人就曾运用自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课题设置需求的量表对导师、毕业学生以及在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课程普遍受到调查对象的重视[7]。

应用性是MPH培养的基本属性。MPH学员不仅应具备自身所从事领域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系统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公共卫生管理方法的技能,以及具备发现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8]。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各个教学单位所设置课程并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种类单一,学生的选择性范围小;课程的内容单调,实用性太弱,必修课程太过笼统而无针对性,选修课程数量及种类不够多甚至寥寥无几而无可选性。

4 建议

4.1 明确培养目标

各学校应根据其自身的类型、特点及优势,并依据学生的工作背景、学科方向、个人定位等因素,经过综合考虑后,再确定MPH的培养目标。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组织、实施、管理公共卫生项目以及及时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

4.2 坚持应用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MPH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先进性是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各培养单位应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除了《方案》规定的几门必修课程外,其他必修课程应依专业而异。各专业方向应规定与之相应的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不但要增加其种类与数量,更重要的是突出MPH的培养特点,使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可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课程[9]。

此外,课程设置中更要突出实用性,课程体系中除了公共卫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增加一些应用性课程及拓展知识面和视野的选修课程[10]。在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时,不仅要强调其自身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强调卫生服务整体功能;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强调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提高实践效果

参加社会实践是MPH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在MPH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在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增加实践项目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同时要加强对实践基地MPH学生以及老师的考核与培养,切实做好社会实践的监督与落实[11]。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和高校应当合力创建有特色的实践体系,吸引实践学员的“眼球”,增加学员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实践能力培养。此外,进一步严格规范社会实践报告,加强社会实践报告的审核,建立一个全程督导、计划有序、自主高效的实践机制,遏制其流于形式,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4.4 建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严格质量控制

在今后的MPH培养中要实现“两手抓”。一手抓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引入阶段双向反馈机制,更加注重学员和授课老师的意见反馈与建议,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部分,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好MPH学习与工作的冲突部分。另一手抓社会实践,要强化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尽量要求MPH结合自身工作或社会实践工作的实际需要选题,完成一篇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学位论文。通过“两手抓”这一手段,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信息化。

总之,在确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之后,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关键是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MPH培养的核心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完成具体的培养方案,建立培养评价系统——过程评价和质量评价,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修改不完善之处,进一步规范、完善MPH的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的公共卫生事业从业队伍,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不同从业背景、多种类型卫生人才的需求。

[1]陆小新.MPH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几点做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2-23.

[2]沈洪兵,高素琴,张正东,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1(5):478-479.

[3]任为民,温世浩,王鋆,等.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现状及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1,27(4):16-18.

[4]姚站馨,袭著革.国内外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教育现状及发展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1,29(6):459-462.

[5]刘艳青,王心如,高素琴,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903-906.

[6]褚皓,黄国琼.美国三军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社会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478-480.

[7]温世浩,王鋆,周东,等.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需求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39-141.

[8]蔡楠,吕筠,李立明.中美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893-2895.

[9]朱彪.浅谈中国MPH学位教育应重视应用式教学[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5):386-387.

[10]袁重胜,方传龙,程秋,等.积极开展MPH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2,18(6): 553-554.

[11]褚皓,黄国琼.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及其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309-311.

(本文编辑:张永光)

Theproblemsand suggestionsofeducationmodeofm aster ofpublic health
graduates

JINGSu-xia,ZHANGAi-lian
(Public Health Schoolof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01,China)

The educationalmodel of the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is the core issue of MPH education.There isa certain gap between currentMPH education and socialdemand.The unreasonable trainingmode ismain factorgiving rise to thisgap.To reform the existing training scheme,through the intensive study the paper finds out the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graduate education inMPH.At thesame time,thepaperputs forward opinionsand suggestions for thecultivationof theexistingscheme,soasto build upmore in linew ith the“new”trainingmodeofChina'scurrentnationalconditions.

masterofpublic health,educationmode,education objective,curriculum provision

R-05

A

1003-2800(2015)12-0780-03

2015-11-03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公共卫生研究生创新模式研究(20132027)

景素霞(1989-),女,河北邯郸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张爱莲(1963-),女,内蒙呼市人,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