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

2015-03-20 21:01陈向君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陈向君

(安徽理工大学 机关党委效能建设办公室,安徽 淮南232001)

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

陈向君

(安徽理工大学 机关党委效能建设办公室,安徽 淮南232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述对道德教育有了新的定位。对高校来说,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将其放在整体的视野中,从德育工作的现实境遇着手,从宏观和微观环境两方面剖析制约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因素。文章分条析理,对当前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机制提出新的设想,从德育理念、校园文化、德育体系等方面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立德树人 影响因素 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立德树人”有两层含义,“立德”意味着树立高尚的品德,“树人”意味着培养人才,使人成才。这一论述阐述了高校最首要、最核心的职能,即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人才的培养重在“立德”,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归结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情况。当前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只有对高校开展德育建设的环境和内在要素进行剖析,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因素剖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多元化,“这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容易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使价值选择更困难,从而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产生此亦对、彼亦对的想法,否认辨别道德是非的必要”②。面对这些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高校德育建设依然停滞在传统的德育体系和评价方式层面。当前,社会进入改革攻坚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就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在立德树人理念上有所偏离。

德育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部分,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理念往往针对性不强,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清晰的表述,这种普遍式的口号往往不能对教师起到重视进而践行的作用。普遍看来,高校领导们都非常注重德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学校领导干部又不得不放更多的精力在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和项目上。这就造成德育理念不能很好地内化,口号和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高校立德树人忽视了对主体和对象的关注。

德育主体是德育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很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德育主体应该具有良好的德育修养、德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的业绩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来说,相比九十年代以前,生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所抬头,规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有待提高。高校德育树人过于强调认知教育,没有客观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三)网络阅读影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信息全球化,大学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更迅捷,手机上网非常普遍。但网上信息良莠不分,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作用不可轻视。大量在网上浏览信息,使得他们不再阅读经典著作,注意力分散,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附和而不去思考。过于依赖网络甚至会形成网瘾,造成心理疾病。

(四)德育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境遇。

德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虽然国外有许多德育思想理论,但缺乏实际操作性,造成一些高校立德树人困境,表现为对许多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抵制,对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未能有针对性地说明和论证,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不能进行有说服力的评判和引导。现实生活中一些情境虽然稍纵即逝,但仍需要给予分析指导,使道德理论与社会发展相配合。

(五)德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一些学校,教学的地位明显高于德育,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处理往往以偏向管理型,重在约束学生,以防学生出事,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存在对立情绪,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对于全员育人贯彻不够,辅导员事务多、责任大,而一般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不够,人文关怀少。教师普遍认为,德育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并不认为是所有教职工共同的职责。

二、构建立德树人实现的有效机制

(一)更新德育理念,凸显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

好的德育理念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根据本校的情况凝练德育理念,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学校的德育理念。我们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德育教育理念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以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矛盾为切入点,对社会思潮的嬗变审时度势,对现实中出现的德育问题及时给予应对和解答,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是由她的传统作风和育人特色积淀下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风骨,体现一个学校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校园里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温馨提示标语、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将无形的文化理念寓于有形的校园环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高校的精神文化彰显学校的内涵,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内涵。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着力改善师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师德修养,使教师淡泊名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各项组织管理制度都应该为教育的目标服务,各部门的工作应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德育工作的政策措施,使德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形成人性化管理。

(三)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道德的形成包括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体验和道德行为。具体指标可分为道德品质、日常行为和遵守规范的情况。高校办学应改变现有的质量评价体系,采取多元评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考核指标占适当的比重;将德育评价指标分为不同层次,对德育工作水平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纳入教师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优秀教师的评定、先进集体的评选都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重要的依据。

(四)整合力量,形成德育工作新系统。

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政部、学生处、关工委多方面协调互动,依托学校党政工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为主的德育骨干队伍,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共同参与德育工作。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把握好立德树人的网络载体,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使思想道德教育进入网络、微博和微信,使网上信息和实际工作格局协调同步。

(五)把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提高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在高校的德育开展过程中,德育课程无疑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其目标应该是价值观的形成。而当前的德育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教育教学方式死板机械,在学校的地位不高。高校应注重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宣传之中,使正确的思想理论、价值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把思想引领工作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同时,加强对德育工作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及现实问题的研究,得出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作风品行,立德树人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需代代延续下去。高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最终引导出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②于景志.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贺希荣,罗明星,朱美华.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

[3]陈丹雄.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困境及其破解[J].高等农业教育,2014.3.

[4]于景志.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5]李捷.以人为本: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理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