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低氧训练对高校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适应变化

2015-03-20 20:00王倩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皮质醇机能低氧

王倩倩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游泳是开展高原训练较早的一个项目.传统高原训练的机理在于凭借高原缺氧的特殊环境,使人体生理机能发生一系列适应变化,以此来激发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增加无氧代谢酶的活性、改善运动氧能力、使血液携氧、增强心肺功能等一系列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生理反应.间歇性低氧训练法则是在探索开发传统高原训练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Levine首次提出.本文将选取高校游泳运动员为探讨对象范畴,在前人研究的实验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分析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内涵、在运动训练中的实践意义及其对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适应变化情况,以通过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1 间歇性低氧训练法的内涵

本文选取的是内涵,主要参考美国学者Levine,即指运动员在训练时选择在正常氧深度环境下开展,但实际上居住在相当于2500m左右高度的缺氧环境中;本质则是在不同的时间里,使运动员分别接受缺氧负荷和运动负荷,通过循环训练能够保持运动员接受运动负荷时的正常强度,还能帮助运动员改善氧气运输和利用能力,整体上促进了肌肉机能能力.该训练设定的条件与训练方法,能够解决传统高原训练出现的诸多弊端,受欢迎的程度逐渐高于传统高原训练.

2 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运动训练的实践意义

间歇性低氧训练自美国学者提出后,在国际上逐渐被普遍应用于各个国家的运动实践中,如英国、美国等国的研究机构与训练基地陆续就该训练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性研究与应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游泳、自行车、划船、田径等耐力性项目,且也获得不错的效果;此外,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帮助下,新西兰橄榄球职业联赛的冠军、日本国家自行车队、三项全能世界纪录保持者HamishCarter队,新西兰橄榄球职业联赛的冠军等实践训练成功案例,说明也间歇性低氧训练确实能够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随着各国科学家与相关机构对间歇性训练的实践性与实验性研究日趋深化,间歇性低氧训练逐渐得到体育生物科学、训练学等专家的广泛认可,并被应用到游泳以外的如耐力项目(如滑雪、跑步)和非耐力性项目(如武术、登山),也开始在高校运动训练项目中投入使用,低氧设备技术的水平不断更新,也提高了训练和监控的科学性.不过,我国在游泳训练中应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的历史比较短,高校游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通过对高校游泳运动员在接受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分析其产生的生理机能适应变化,有助于丰富该训练方法的应用理论,为实践训练提供更科学的思路.

3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能的适应性变化

间歇性低氧训练突破传统高原训练,训练原理是通过创造一个低氧刺激,从而激活被被训练者的补偿机制,通过实现高原——平原交互训练,增加线粒体的数量,提高抗化酶和关键酶的活性,改善呼吸链的功能,提高血运输氧和血氧结合能力的能力,增加血红蛋白量、心输出量及肺泡通气量等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提高游泳运动员心血管保持高水平的训练方法.下面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适应性变化为游泳运动员竞技水平带来哪些作用,且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从而使训练效果更明显.

3.1 对游泳运动员血液运氧能力的适应性变化

间歇性低氧训练,采取的模拟高度为2800米的高住低练方式,通过两种方式对运动员进行低氧刺激:一是运动缺氧的负荷,即活组织对氧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发生急性缺氧;二是高原缺氧的负荷,使机体脉氧分压降低,即因模拟高原缺氧造成吸入氧分压低于正常空气,使动脉氧含量偏低而出现的缺氧现象;在这两种低氧刺激下,运动员生理机发生相应应激反应以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23].

因此,通过间歇性低氧训练过程中,对游泳运动员血液运氧能力适应性变化主要有几点:(1)是机体的代偿机制形成.特征是经低氧刺激1周左右时间,2,3—二磷酸甘油酸盐(2,3—DPG)出现代偿性升高,而且持续保持两周以上高水平;(2)对RBC的适应性变化.特征是通过接受间歇性低氧训练连续3周左右,红细胞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机体载氧能力也因此得到增强,这也说明要把握好训练时间,由于正常红细胞在人体寿命为4个月左右,运动员结束间歇性低氧训练恢复正常训练后,往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高水平RBC;(3)对HGB的适应性变化.血红蛋白含量升高.特征是大概通过训练10天后表现出来,机体载氧能力也相应得到增强,训练过程中为避免运动员过度疲劳和降低运动能力,注意把控训练强度,以使训练事半功倍;(4)对红细胞压积(HCT)的适应性变化.正常训练的条件下,运动员血运能力增强,肾组织氧张力增加,血循环加速,反馈性的使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减少;而在模拟高住低练的情况下,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肾组织会出现缺氧或低氧现象,刺激EPO合成增加,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提高机体载氧能力,并产生相应的帮助提高运动成绩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可见,通过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够实现相当于高原训练的相应效果,能通过低氧刺激反应,使游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目及机体的载氧能力提升,这也表示此种运动训练方法比高原训练更为安全、行之有效、且投入成本低.

3.2 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成份的适应性变化

瘦体重以保持游泳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所含的成份有糖元、水分、骨骼及肌肉等.而在前文研究的实验与实训的经验中,发现几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成份的适应性变化有几点:(1)无法通过增加瘦体重而提高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但通过间歇性低氧训练后,运动员体内水分下降会比较明显;(2)缺氧对蛋白质合成代谢会产生适应性变化,且运动员蛋白质质量下降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研究表明急性缺氧会增强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速度25%,蛋白质合成代谢下降50%;(3)无论是正常情况下训练或间歇性低氧训练,都不会影响到体内脂肪质量发生变化;(4)经过训练后,运动员肌肉质量下降得也比较明显等.由此可知,间歇性低氧训练会引起游泳运动员的水分、肌肉、蛋白质、瘦体重等一系列身体成份的下降,所以高校游泳运动员在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时,应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应遵循高比例优质蛋白质、低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原则,以进一步优化此类训练方式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应适当补充维生素、碳酸盐、铁、钙、钾及水分的供给;为维持红细胞的可变形性,根据情况适量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且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的量.

3.3 对游泳运动员体内皮质醇的适应性变化

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甾体类糖皮质激素,在垂体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的作用下,在肾上腺皮质细胞线粒体内合成.皮质醇是促进机体进行分解代谢的重要激素.皮质醇是体内重要的应激激素之一,它能够促进糖异生,强化蛋白质分解及脂肪分解作用[28].在一定条件下,体内皮质醇的浓度可反映游泳运动员运动负荷的反应程度和机体内蛋白质的分解状况.纵观各种训练方法与实验研究,正常训练会使体内皮质醇的合成降低,可减少机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使机体运动机能维持在一定水平;间歇性低氧训练后,通常都不会出现内皮醇水平降低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缺氧刺激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增加皮质醇的合成,且通过训练又会降低皮质醇含量,正是由于这样“减——增”机制的结果,最终使皮质醇维持在一种较为恒定的水平上.

3.4 对游泳运动员血尿素的适应性变化

尿素是蛋白质和搭配分子内氨基的代谢终产物,在肝细胞内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后释放入血,成为血尿素.经血液循环后,血尿素会到达肾脏处,最终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血尿素的含量程度会受肾脏排泄功能、肝脏尿素合成情况等的影响.就目前的有关间歇性低氧训练与正常情况下训练的研究表示,运动员前后血尿素含量程度在这两种训练情况下,都没有比较明显的适应性变化.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这两个素,前者对血尿素含量变化相对更敏感,而且血尿素含量会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提高.目前,在实际训练应用中,当运动员经过训练后,其血尿素增幅较小的且恢复速度较快的,通常表示该运动员能随大负荷量的训练,因此血尿素也是作为评定训练后身体恢复状况的良好指标.

3.5 训练过程中游泳运动负荷的控制

一个相对完整间歇性低氧训练过程通常包括:准备工作、进舱前的训练安排、训练过程及出舱后的训练安排.由于间歇性低氧环境与一般训练方式的环境条件相对特殊,因此它对人体的机能要求也相对更为严格.运动员的有氧基础是否良好,也会很大程度上决定运动员能否快速适应训练.游泳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时间通常定为3周,在训练前一个重要的计划安排是加大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加足负荷”训练,当运动员达到一定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时,适当再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相对小的训练,使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再测试评定理和生化指标,科学确定运动员的机体无潜在的疲劳征象,从而为进行低氧训练提供相对好的身体素质.此外,间歇性低氧训练不容易把控负荷训练,因此作为教练员应重视训练后的营养及恢复情况和运动员的各种机能反应监测.

4 结语

综上所述,间歇性低氧训练是提高游泳运动员耐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总之,高校游泳运动员在应用间歇低氧训练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方法,注意训练强度、训练时间与训练量的掌握,重视营养补充及机能适应性变化情况,重点监测的生理机能适应性变化指标.总之,间歇性低氧训练在我国游泳训练这块引入时间比较短,需要在往后的实践训练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

〔1〕姜涛,叶鸣,雷志平.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2〕秦宇飞,张华.间歇性低氧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影响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03).

〔3〕L.M.Nudelman,韩佐生.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04).

〔4〕李强,高伟,魏宏文.间歇性低氧刺激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1(03).

猜你喜欢
皮质醇机能低氧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低氧诱导的miR-2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后价值的探讨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
低氧培养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