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金、穆木天与瞿秋白译普希金之《茨冈》

2015-03-20 20:06:28绳海文
文存阅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普希金瞿秋白

□绳海文

蒋锡金、穆木天与瞿秋白译普希金之《茨冈》

□绳海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幸运地集合了吴伯萧、公木、穆木天、蒋锡金、张毕来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师大中文系一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重镇。学者们都经历了民国和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参与者、见证人。在现代文学的实践中,他们曾有过太多的过从和交集,于是,这些带着文学良心和人性温热的情节,使中国现代文学有了诸多波澜和精彩。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中国思想活跃,各种思潮争相引入的时期。苏联的文艺思想为普罗文学的先进,被中国左翼文坛奉为圭臬。独具民族魅力的俄罗斯文学自然也就随之身价百倍。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的诗作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他也被称为“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俄罗斯现代文学之父”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大凡真正的诗人,无不是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先觉。贵族出身的普希金,由于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特权子弟中学的教育,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写作、阅读和深刻的思考。他喜欢荷马、莫里哀、伏尔泰、卢梭、克雷洛夫等作家和思想家。在中学时期,十五岁的普希金就以他的活跃和博学,引起了人们的惊奇。在一次公开考试中,普希金朗诵了自己的诗作《皇村回忆》,引起老前辈杰尔若文——俄国十八世纪最有才华的诗人含泪亲吻,并由衷地赞叹,“这就是将要接替杰尔若文的人!”中学毕业后,在供职彼得堡外交部门和沉醉于上流社会的交际中,普希金忙里偷闲,佳作频出。“惊人的天才!是怎样的诗呀!他的天赋像魔鬼一样地苦恼着我!”著名诗人、评论家茹柯夫斯基曾作如是赞叹。

可是,少年得志和暂时的幸运没有阻止住普希金的觉醒、叛逆和厄运。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专制统治,愈来愈黑暗,愈来愈反动腐朽。即便是沙皇军队中的青年将校,也看到了西欧较为自由的政治制度,开始对本国政权产生了厌恶和极端的敌视。在自由主义的贵族中,产生了许多以限制专制政体为宗旨的秘密集社。普希金则以诗为回声,呼应、扩大社会的这种反抗情绪。在《乡村》中,他呼喊: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并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诗歌有时是歌功颂德的甜言蜜语,有时是锋芒凌厉的匕首投枪,普希金尖锐的诗句迅速被传抄,犹如尖刀利剑刺痛了沙皇和利益集团以及其政治体制。专制主义的西洋景不难戳穿也不容戳穿!亚历山大沙皇使用权力的魔杖,决定把普希金充军西伯利亚或者囚禁白令海索洛浦柯夫孤岛。

1820年5月,普希金最终离开莫斯科,降职在南俄殖民总督英索夫将军麾下服务。诗歌创作伴随着他近于流放的生活,环境固然险恶,但并没有退化诗人的激进思想和创作热情。他常常出去考察当地居民生活,在摩尔达维亚草原,在茨冈人的游牧生活中,他写下了大量札记。1824年10月,普希金终于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杰作、长篇叙事诗《茨冈》。《茨冈》以浪漫主义的激情述说了热爱艺术,喜欢流浪的吉普赛人的故事。贵族青年阿乐哥和吉普赛女郎真妃儿在艺术流浪中产生爱情,当真妃儿另有所爱时,阿乐哥杀死了真妃儿和她的情人,酿成了残酷的血案。阿乐哥理所当然遭到茨冈——吉普赛人的唾弃,——“离开我们吧,骄横的人!”长诗描写了吉普赛人生活,特别是浪漫感情生活的族群特色。反映贵族化的城市“文明”和社会发生的冲突时,人性的变异复杂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时代的冷静思考。

普希金的叙事长诗《茨冈》震撼着中国一位文化巨人瞿秋白的心灵。他决定将《茨冈》介绍给中国读者。

1920年,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考察俄罗斯,1928年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几度客居俄国,对俄罗斯产生了故乡般的亲情。具有悠久历史的俄罗斯传统文化和苏维埃俄罗斯现代文化,对于瞿秋白展示着无穷的魅力。作为共产主义者,瞿秋白对于考察和研究俄国文化,是非常重视,而且饶有兴味。

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这位党的曾经的最高领导人,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职务也被撤销,8月回到上海。在上海避难、养病期间,他参与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收获了与冯雪峰、鲁迅、茅盾的友谊,成为知交。

当时,上海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瞿秋白是国民党军警特务寻找的要犯。1931年5月在冯雪峰的帮助下,一位富家公子哥、非党的左翼文化的忠诚友人谢澹如不顾个人安危,把瞿秋白接到家中避难。就是这位谢澹如冒着生命危险,保藏了瞿秋白遗稿和方志敏的遗稿《可爱的中国》,为革命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这是后话。

瞿秋白得以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全而稳定的生活,其遗著《海上述林》中的多篇文稿以及以各种化名在当时不同刊物上发表的一大批文艺理论杂文,还有俄文译著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其中,就有时断时续翻译的普希金的《茨冈》。

瞿秋白的俄文修养和译笔水平,应该说在诸多革命光环之外,他有资格荣膺翻译名家之誉。他早年毕业于俄文专修馆,俄语水平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他以深厚的中文修养,和对俄罗斯文学与社会的深入了解,出色地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他是《国际歌》首译者,“英特纳雄耐尔”的音译就是他的独创。

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一文中,记述了她早年在上海大学与瞿秋白的一段师生情。“……后来,他为了帮助我们能很快懂得普希金语言的美丽,他教我们读俄文的普希金的诗。他的教法很特别,稍学字母拼音后,就直接读原文的诗,在诗句中讲文法,讲变格,讲俄文用语的特点,讲普希金用词的美丽。为了读一首诗,我们得读二百多个生字,得记许多文法。但这二百多个生字、文法,由于诗,就好像完全吃进去了。当我们读了三、四首诗后,我们自己简直已经掌握了俄文了。”“他一夜能翻译一万多字,我读过他写的稿纸,一行行端端正正,秀秀气气的字,几乎连一个字都没有改过。

一直翻译到1933年底,临时党中央致电瞿秋白,通知他离沪去中央苏区江西瑞金。事情决定后,瞿秋白一面准备行装,一面整理三年来的著作和译作。他对妻子杨之华叹息地说,“可惜《茨冈》还有一部分没有译完,来不及完成了。”他感到,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从事著述,过去的东西即便不能公开出版,也应该妥善保存,等到革命胜利之后,再与读者见面。文稿一旦遗失,则难以弥补。《茨冈》译稿像他的孩子,他十分珍惜,并寄以厚望。

天意怜幽草,合该瞿译《茨冈》传世。译稿竟然落到了现代著名诗人穆木天手中。

穆木天,原名穆敬熙,吉林省伊通县靠山镇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象征诗派的奠基者,著名翻译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左联诗歌组负责人。中学在南开就读,与周恩来有同窗之谊,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回国后,曾在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职。

穆木天妻子彭慧的三妹彭玲,曾经跟瞿秋白学习俄语。就在居沪期间,瞿秋白以从苏联带回的两册《普式庚选集》为俄文教本,边教彭玲学习俄语边翻译普希金诗作。瞿秋白离沪,彭玲就成了《茨冈》译稿连同教本的可信赖的托付者。1935年6月,瞿秋白慷慨赴死,《茨冈》的译稿就成了遗稿。

“七七事变”爆发,抗日重镇大武汉抗日文化气氛高涨,文人云集,也有诗坛旧友们的聚会。1937年11月,诗人穆木天、蒋锡金相逢了。他们成立了时调社,主编、出版《时调》诗刊,联络武汉诗歌作者,面向时代,服务抗战。继《时调》诗刊之后,又出版不定期的《诗歌综合丛刊》,丛刊第一辑为《五月》。《五月》发表了抒情诗、散文诗、朗诵诗、译诗、歌曲和木刻,可谓丰富多彩。《五月》撰稿人是个绝对豪华的阵容,有严辰、力扬、王亚平、叶君健、高兰、穆木天、蒋锡金等。《五月》刊载了大量的抗日题材作品,有《我的家在黑龙江》、《五月》、《在沦亡的国土上》、《祭》、《江岸》等等。

出于对瞿秋白的敬仰,加之瞿译《茨冈》语言上的功力,蒋锡金认为,“秋白先生在诗歌语言上的宝贵的实验,正是给我们对抗战诗歌的语言问题以极大的帮助。”因此决定在这期诗歌丛刊《五月》上发表秋白的译作《茨冈》。

蒋锡金翻译使用的,就是穆木天他们一直珍藏着的瞿秋白未完成的遗稿,译就的部分抄在黑布软面英文本上,还有一叠用拷贝铅笔写在零碎的中国竹纸上的草稿。

翻译,特别是诗歌的翻译,既要考虑两国语言内涵,又要兼顾诗歌的音节、韵律和行列,因之,瞿秋白的翻译,并不是严格按行对译的。在整理过程中,蒋锡金付出了许多辛劳。他深怀对瞿秋白的敬意和缅怀之情,对着俄文原本,翻阅《露和辞典》,对脱落或存疑词语加以推敲,花去两天两夜,从稿本定稿四百三十八行,从零碎字纸整理出七十七行,共得五百一十五行,而普希金原诗,尚有一百三十六行没有译完。

瞿译《茨冈》终于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五月》杂志上面世,瞿秋白烈士的遗愿也实现了。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国难当头,但是,诗人的活力和诗歌的价值却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办刊之外,穆木天,蒋锡金等创办的时调社,组织了“诗歌朗诵运动”,还产生了“全国歌咏协会”。在重要集会上,在广播电台里,诗歌以诗人、演员朗诵的形式走向人民,服务抗战,在我国诗歌史上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在1938年3月举行的诗歌朗诵会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也就是电影《十字街头》主题曲《春天里》的作者关露提出,集体分担角色朗诵瞿译《茨冈》。这不仅仅因为《茨冈》是普希金的名篇,更是为了纪念瞿秋白。好主意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于是,关露担当诗中浪漫的吉普赛女郎真妃儿,诗里阿乐哥、老头儿和其他吉普赛人由蒋锡金等几个年轻人分担。

面对残稿,关露表示补译剩下的一百三十六行诗句,一两天一定译完。补译《茨冈》,关露有这个资格和能力。早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她学习了英文、德文。在上海,她又向俄文专家姜椿芳学习了两年俄语,很快就能够进行翻译工作了。于是,她一边练习排演,一边开夜车翻译。朗诵会上的《茨冈》总算成为“全本”。

1939年,关露受党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有日本背景的《女声》月刊,搜集日伪机密情报,成为我党优秀的“红色间谍”。然而,她却在国民党时期和1949年之后蒙汉奸骂名四十三年,并十年羁狱,她自然无法“成全”瞿译《茨冈》。

要补译《茨冈》遗稿的,还有著名翻译家戈宝权。

抗战胜利后,戈宝权回到上海。1947年,他要为时代出版社编辑《普希金文集》,其中收录了瞿秋白翻译的《茨冈》,采用的是蒋锡金整理编辑的译稿。恰好这年穆木天也到了上海,因为是熟人,1948年夏末秋初,戈宝权拜望了穆木天,并受到了穆木天夫妻的热情接待。谈到瞿秋白的手稿,穆木天夫妻立刻把自己的珍藏拿给戈宝权看。当戈宝权看到黑色的英文练习本,激动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他当即同时代出版社的罗果夫商量,准备把这珍贵的手稿影印出版,再把遗稿补译完。征得穆木天夫妻同意,戈宝权把手稿一页一页拍摄,制成二十四面锌板保存。当时,淮海战役战火方殷,解放军即将南下,上海局势紧张。戈宝权也于1949年初秘密离开上海,补译没有完成,手稿没能刊印,只存留了一份锌板印稿,大概已经成为海内孤本了。

瞿译《茨冈》还是残缺那一百三十六行。

瞿译《茨冈》第一次由上海万叶书店结集出版,是在1940年3月,用的还是当年《五月》的底本。作为“文艺新潮社小丛书第一辑之一”的《茨冈》,由蒋锡金、钱君匋主编,蒋锡金校订,并重新写了《后记》,同时,《茨冈》还收入张铁弦、陈冥译的苏联作家写的《普式庚——俄国文学语言的创造者》和《普式庚怎样写作》两篇译文,作为该书的附录。

瞿译《茨冈》曾收入1947年上海初版的《普希金文集》。

1953年,冯雪峰同志主持瞿秋白文集编选工作。根据瞿秋白译《茨冈》手稿重新整理,吸收了蒋锡金的工作成果,并由瞿秋白的女婿李何补译未完的部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入《瞿秋白文集》第八卷,并出版《茨冈》单行本。时代出版社1954年修订重印《普希金文集》时,征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意,也收入李何的补译部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册珍贵的精装版本《茨冈》。书的扉页有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吴伯萧的亲笔题跋,毛笔书法,敦实劲挺,笔笔不苟: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者瞿秋白同志所译普希金《茨冈》原稿,国内只存照像三份,这一份是穆木天先生将其所藏捐赠的。

世界名著,先烈遗墨,应称双璧。

希望读的同志,能从此获致启发与鼓舞,为人民事业,益自努力。

吴伯萧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

瞿译《茨冈》,其翻译、补译、出版,历尽曲折,跨越了二十年时光。先后参与其事的,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六位不同命运的文学名家。在不同的时代,《茨冈》出版了不同的版本,《茨冈》的中译命运跌宕起伏,终于艰难地成为“全本”,完竣了中国文化史和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学工程。

·名人轶事·

慈禧的一道口谕

左宗棠在东南用兵顺利,又在西北连战连捷,在财政上得益于胡雪岩支持。两人可谓典型的官商合作。说这样的合作不谋私利,当然有人不信,就向朝廷告发。但朝廷调查的结果是,胡雪岩的财力支持,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左宗棠一身清白。慈禧太后非常高兴,随即对满朝文武下了一道口谕:三十年不准参奏左宗棠。

(《百年风流》环球人物杂志编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普希金瞿秋白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中华诗词(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10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孤独的普希金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瞿秋白三次被捕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8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党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我曾经爱过你
北方人(2016年13期)2016-06-28 09:13:32
我曾经爱过你
北方人(2016年7期)2016-05-14 07:09:56
瞿秋白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贡献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2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