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与苏联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连载十)中苏关系恶化的起点与起因

2015-03-20 20:06:28舒梓
文存阅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跃进赫鲁晓夫苏联

□舒梓

新中国与苏联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连载十)中苏关系恶化的起点与起因

□舒梓

1957年11月,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的胜利召开,让与会者受到巨大鼓舞,人们将这两个大会看成全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大检阅,渴望会后共产主义事业能够展现出蓬勃生机,按毛泽东“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英明论断发展下去,进而取得最后胜利。

然而历史却告诉我们,正是从这两个会议结束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越来越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裂;很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也随之分化为两派或更多派别,致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毋庸讳言,导致这样结果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苏关系的破裂。那么,一对不久前还恩恩爱爱的恋人怎么会突然反目、越走越远,最后甚至兵戎相见呢?这是历史学家们至今仍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笔者仅将1958年初到1959年底,涉及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重大事件汇集于此,让读者从中寻找答案。

在重温这些事件时,首先应关注两个背景:一是莫斯科会议后,赫鲁晓夫开始积极推行与西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以和平过渡的方式战胜资本主义的新理论,而且为实践这套理论,通过不同途径与西方缓和关系。

毛泽东反对赫鲁晓夫的理论和作法,除为其戴上了“投降主义”的帽子外,还在赫鲁晓夫与西方缓和关系的过程中有掣肘之嫌。

二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身份一样,他们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又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既要领导世界人民奔向终极目标,又要顾及自己国家眼前的利益。如何平衡这两个角色的关系,确实是摆在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面前的难题。

从1958年初到1959年底,中苏之间共发生了以下九个方面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事件:

1.毛泽东拒绝加入“经互会”

“经互会”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发起建立的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49年1月25日。该机构相当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通过这个组织,苏联在给予各国援助的同时,大力推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变相控制各国经济。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曾向毛泽东提出请中国加入经互会,但遭到毛泽东拒绝。

1958年5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召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会议,陈云率团参加。会上,赫鲁晓夫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国家间实现经济协作的必要性,并再次邀请中国加入经互会。陈云回国后,向中央汇报了情况,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经济还欠发达的情况下仍不宜参加,便将这个问题又搁置起来。

赫鲁晓夫对中国一再抗拒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政策十分不满,虽然当时没有发生争论,却在其心头埋下了阴影,而且在几年后的“论战”中提及了此事。

2.建设长波电台引起毛泽东警觉

1958年6月7日,毛泽东收到国防部长彭德怀报告,称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4月18日写信给中国国防部,说苏联过去援助中国建设的三个长波电台功率太小,不能完成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潜艇的任务,建议在中国海南岛由中苏双方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长波无线电发报中心和一座远程通讯特种收报无线电中心(长波电台)。

中方有关人员认真研究了苏联的要求,认为苏方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符合实际,而且从长远来看,中方也需要这些设施,因此同意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建设。但中方不同意苏方有资金介入。

苏联方面不理解由他们出一部分钱对中国有什么不好,所以仍旧坚持合资的方案。

苏方的态度引起毛泽东的警觉,在毛泽东看来,中国的领土根本不能允许外资介入,无论是投资还是入股,只要所有权有一点不在自己手里,都有损国家主权。因此,他在给彭德怀的回信中强调:“钱一定由中国出,不能由苏方出,使用共同。”“如苏方以高压加入,则不要回答,拖一个时期再说。”

3.“联合舰队”建议让毛泽东震惊

1958年6月28日,周恩来致函赫鲁晓夫,请求苏联向中国提供海军核潜艇和快艇的技术资料。这是当时世界尖端技术,所以让赫鲁晓夫十分为难。几天后,他召见正在国内述职的驻中国大使尤金,请他返回中国后,代表苏联政府对周恩来的要求给予答复。

7月21日,毛泽东接见了尤金,在谈及周恩来请求苏联帮助制造核潜艇的问题时,称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商量一下,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

听到这儿,毛泽东“啊”了一声,他没想到赫鲁晓夫能这样答复,于是便问尤金:“我们想叫你们帮助我们搞,你们却要搞合作社,是不是只能搞合作社你们才干?”

尤金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很平静地回答说:“这一点并没有决定,只是想和中国同志一起商量。”

在明确了苏联方面确实是要与中国搞合作社的意图后,毛泽东沉下脸。他说,首先要明确方针,是我们办你们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你们就不给帮助,就是你们强迫我们合办。斯大林在世时,有过四个合作社,后来经赫鲁晓夫同志提议取消了。现在要办,也可以。定个期限,过个几年可以取消。反正各个兵种都要消灭的,那时我们再分废铁。

尤金这时才觉出气氛不对,他面带笑容地对毛泽东说,这只是一个提议,还要由两国政府商量后才能决定。

毛泽东说,对合作社的问题我们没有想过,要先讨论一下,同意就去人,不同意,你们又不帮助,我们就不搞。

4.赫鲁晓夫二访北京留下阴影

以上三个问题,在国人撰写的中苏关系史中都将其写成了苏联与中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但当时苏联方面有不同的理解。为消除这些事情造成的影响,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秘密来到北京。毛泽东、刘少奇等前往机场迎接。机场上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只握了握手。在机场简短的谈话中,毛泽东情不自禁地说:“我们现在确实是出现了大跃进,农村形势很好。”

刘少奇接着说:“我们现在发愁的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粮食多了怎么办?”

听到这里,赫鲁晓夫露出狡黠的笑容,他把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线对刘少奇说:“噢!我们没有那样的问题,你们把粮食运到我们那里去,就完事了。”

当晚,中苏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谈进行得很紧张,结果是赫鲁晓夫承诺永远不再提组建联合舰队等建议,使毛泽东觉得在摆脱苏联控制的问题上又打了一场大胜仗。

会谈即将结束时,秘书过来请示毛泽东是否安排宴会或陪同赫鲁晓夫共进晚餐,毛泽东认为没有必要。当晚,赫鲁晓夫下榻在玉泉山宾馆,这里的设施比较陈旧,还没有空调,炎热的气候迫使赫鲁晓夫钻进防空洞睡了一夜。第二天,他指着被蚊子咬过的地方说:“同中国人吵架真不容易,连蚊子都帮你们的忙。”

8月4日,赫鲁晓夫离开北京回国,双方发表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公报说,双方决定继续全力发展两国之间的全面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进一步加强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并且对所讨论的问题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

公报没有提及因为组建“联合舰队”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用“团结”“一致”等掩盖了中苏之间的危机。

5.毛泽东炮轰金门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三十六个炮兵营、六个海岸炮兵连,共四百五十九门大炮,突然对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金门岛发动了猛烈轰击。在八十五分钟里,共发射炮弹三万余发,打死打伤国民党军队驻金门官兵近六百人,其中包括国民党金门防卫部的两名中将副司令官赵家骧、章杰和澎湖防卫部中将副司令官吉星文。此后,我驻福建前线部队又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不同规模的炮战、空战和海战,使台湾海峡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炮轰金门是毛泽东精心策划的,但目的不是要解放台湾,也没有确定是否收复金门、马祖这两个岛屿。他把对金门的行动当作一场政治斗争,旨在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毛泽东炮轰金门的目的当然是绝密的,所以不仅使国民党政府感到恐慌,就连美国也非常紧张。为履行所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几天之内,美国在台海地区就集结了六艘航空母舰,三艘巡洋舰,四十艘驱逐舰和两个航空队的飞机。

台湾海峡一触即发的局势惊动了赫鲁晓夫,他对毛泽东擅自采取这么大的行动甚为不满,其原因有三:一是赫鲁晓夫认为毛泽东的行动破坏了他长期以来一直努力谋求与西方缓和的形势,与他所推行的路线有抵触。二是他清楚地知道,虽然解放军打的是国民党残部,但实际上针对的是美国。可一旦中美之间爆发战争,苏联将被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中苏两国是签订同盟互助条约的国家,届时,苏联有义务帮助中国作战,而这又不符合苏联本身的利益。三是他在二十天前才离开中国,但在为期四天的访问中,毛泽东只字未提炮轰金门的打算,他认为毛泽东在这个行动的后面可能还有大的计划。此外,他刚刚离开北京就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毛泽东的行动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这对于他的全球战略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6.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59年,对两大阵营来说,一个共同的重大事件就是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和苏美两国首脑举行的戴维营会谈。对于这件事儿,各国舆论都予以积极评价。但对中国来说,面对昔日的“老大哥”,开始与霸占着自己领土的美帝国主义呼朋唤友的事实,不能不认为自己已经被出卖、被抛弃了。这种心理不仅存在于领导人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中国人民强烈的反美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美国政府就长期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继续支持蒋介石,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方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之间展开了面对面较量,在将近三年的厮杀博斗中,二十多万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的血海深仇,中国人民是无法忘记的。正是出于对美帝国主义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了苏联、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把苏联当成了依靠和保障。但现在,苏联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和结盟国家应该承担的义务,主动加紧与美国勾结,这就使中苏关系的继续恶化成为必然。

对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毛泽东的内心是苦涩的。这种心情可以通过他的一首没有公开发表的打油诗看得清清楚楚。诗曰:“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此入大同。”

7.苏联撕毁提供核技术协定

在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苏联领导层一直存在两种意见,直到1957年秋,为了能使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赫鲁晓夫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中国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准备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资料和样品。这个文件的签订是很勉强的,所以在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执行得很不利。最为严重的是,1959年6月20日,苏联突然单方面中止了上述协定。在苏共中央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对这一举动做出了三点解释:一是说国际上正在进行禁止使用核武器谈判,苏联如果支持中国制造核武器会破坏谈判;二是认为生产原子弹费用太高,是中国经济无法承受的负担;第三条理由是苏联已经拥有了足够数量的核武器,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保卫兄弟国家。信中明确指出在两年之内苏联不可能向中国提供技术和样品,两年以后还要看情况再定。

中共中央对苏共的信件没有答复,因为毛泽东知道这些理由不过是搪塞,其真正的原因一是想以此为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禁核会议和即将举行的美苏会谈献礼;二是苏联已经有了“养虎贻患”的担忧。

8.中国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

从1958年开始,苏联驻华大使馆陆续收到一些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的报告,反应中国正在掀起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正在大搞人民公社,“跑步奔向共产主义”。专家普遍觉得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已经无法再用苏联模式进行管理。事情很快反应到苏联国内,苏共中央在综合各方面情报后,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形成了否定的认识。恰在这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与苏共取得联系,希望苏联在报刊上积极评价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但没有得到响应。

然而,此刻的毛泽东不仅已经被大跃进浮夸的数字搞得飘飘然,而且还对苏联反对中国的大跃进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武昌会议上讲道:中苏对比,我们快、他们慢的关键是,他们资产阶级等级制度根深蒂固,上下级悬殊,猫鼠关系,我们是干部下放劳动,将军当兵。他们缺乏群众路线这一招,即缺少政治,所以搞得比较慢。另外还有几种差别,工农、城乡、脑力体力,没有破除。但毛泽东主张,不管我们走得多快,还是要给苏联人留点面子。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面前,我们一定要让苏联先过渡,我们无论如何要后过渡,不管我们搞到多少钢。

赫鲁晓夫对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攻击是从1958年底开始的,这年的12月1日,他在莫斯科与美国参议员汉弗莱谈话时,不指名攻击了中国。在1959年1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本人和驻华大使尤金又分别在发言中攻击大跃进。尤金说,在经济如此落后的条件下搞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等,只能造成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而不会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此后,赫鲁晓夫甚至还把他对中国这些事务的看法传播到了国外,他在波兰的一次演讲中就曾经点名攻击中国的大跃进“得不偿失”。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为赫鲁晓夫干涉中国内政而愤慨,也为国内的“秋后算帐派”原来有这样深刻的背景而震怒。恰在此时,不久前从苏联、东欧访问归来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向毛泽东递交了一份否定三面红旗的材料,彭德怀为此被撤销了国防部长职务。

9.中印边境武装冲突

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动农奴主发动武装叛乱,其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印度和境外其他敌对势力的支持。叛乱被平息后,达赖喇嘛率所谓“西藏独立国”主要成员流亡到印度,受到了高规格接待和安排。在追剿叛匪和防止叛匪袭扰的过程中,中印两国边境冲突时有发生,进而导致1959年8月25日发生了第一次流血事件。

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是:在认为两国之间存在一条传统习惯线的同时,承认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未决问题,希望双方首先维持边界现状,再通过和平谈判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中国的态度没有得到印度的响应,印度方面不承认中印边界有争议,但又不断地蚕食中国领土。

中印边境冲突发生后,赫鲁晓夫对中国极为不满,他认为这个事件给他即将对美国的访问带来了消极影响,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

为澄清事实,9月6日,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约见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安东诺夫,说明冲突是印度挑起的。陈毅说,中国政府将要发布文件和材料,说明事实真相以及中印边境的历史和现状。

9日,安东诺夫约见陈毅,递交了一份苏联塔斯社准备在10日发表的声明,声明写到:中印边界冲突是“可悲的”,苏联不能不对这个事件感到遗憾。苏联希望中印双方考虑相互的利益,解决发生的误会。陈毅在看了这个声明后,希望苏联暂缓发表,同时将周恩来总理8日致印度尼赫鲁总理的信的副本交给他,信中建议通过友好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同日晚上,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又面告安东诺夫,中国方面已经公布了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请苏联考虑这封信的内容和立场,不要发表塔斯社的声明。

苏联方面不但没有接受中国的建议,反而将原定10日发表的声明提前了一天。苏联作为与中国签约的同盟国,又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武装挑衅时,居然貌似公允地对事件“表示遗憾”,这就等于在全世界面前公开了中苏之间的分歧,暴露了两国关系的倒退。

塔斯社发表声明后的第三天,即9月12日,苏联与印度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对印度给予援助的协定,向印度提供大批的贷款,这个举动显然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这就是1958年和1959年两年时间里中苏之间发生的主要事件,并因此有了后来的中苏关系。

下期预告: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结束在美国的访问来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然而“两位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亲切’交谈”已难掩相互难以调和的矛盾。10月2日晚,中南海颐年堂,中苏领导人爆发近似于谩骂的争吵。争吵涉及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苏联武器的债务问题。陈毅勃然大怒,他拍着桌子问赫鲁晓夫,在朝鲜我们牺牲了那么多志愿军战士,这笔“债务”该如何算?

赫鲁晓夫指着陈毅说:“你可以去找美国人算,是他们打死了你们的人。你也可以去找朝鲜算,是他们请求你们出兵的。但苏联借给你们的债,是一定要由你们还的。

请看连载第十一期:《“同志加兄弟”的绝唱》

·名人轶事·

刘文典佩服陈寅恪

刘文典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二人曾在西南联大共事。在昆明时,某日空袭警报响起,师生们争先恐后到处跑,刘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同学要搀刘,刘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

(《民国岁月》欧阳悟道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大跃进赫鲁晓夫苏联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近代史学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5:52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50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指责
读者(2013年6期)2013-12-25 02:06:12
痛骂之后的掌声
环球人物(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