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 湉
从“新闻场”的内部竞争看电视的娱乐化倾向
果 湉
“新闻场”是媒介理论与大众传播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其著作《关于电视》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本篇从“新闻场”的定义、内部竞争机制、内部竞争对电视的娱乐化影响、“经济场”对“新闻场”内部竞争的影响和客观看待电视娱乐化现象五方面探讨书中对由于“新闻场”的内部竞争而使电视日趋娱乐化现象的论述。
新闻场;内部竞争;电视娱乐化;收视率
[作 者]果湉,北京交通大学。
若想探讨为何“新闻场”的内部竞争使电视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就必须先明确“新闻场”的定义和“新闻场”内部的竞争机制。
布尔迪厄为了阐释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活动机制,从而挖掘出电视节目呈现如今状态的深层次原因。于是,他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新闻场”。
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笔者认为,社会文化可以区分成由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而成不同的领域,其运作原理正如物理学中的“力场”一样。新闻界便是这样一个场域,它既有自身的运行规则,同时又被限定在整个世界的特定位置之中,与其他文化生产场相互作用,彼此牵制与推动。
“新闻场”由多家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组成。它是一个由实力凝结的场域,其中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维持着新闻场中恒定且持久的不平等关系。因此,要了解一家电视台的运作情况,从而探讨为何电视台倾向于娱乐化的运作,就要考虑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的一切因素,即“新闻场”的内部竞争。
“新闻场”中存在一个由多家电视台形成的客观关系网,各电视台在这个关系网中相互竞争。这种竞争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可以通过市场份额、在广告客户中的影响、收视率、记者的集体资本等一系列指数加以确定与衡量。
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的实力决定了他们在“新闻场”中的地位,同样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策略。于是,他们最大限度地运用自身的相对力量与别人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各大电台、电视台和报社为争夺受众和广告商等所展开的经济竞争,就是最好的表现。并且,这种竞争被记者们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他们抢占头条新闻、独家报道,争取自身声誉等,都是为了其本人在报社或电视台所处的位置,而记者们的竞争也决定着新闻机构在新闻场中的地位。
但新闻机构间的竞争是与该新闻机构在经济力量和象征实力的对比关系中的地位高低密切相关的,因此这种竞争是受到颇多限制的。同时,它也对新闻和电视节目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即使得新闻和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
记者们感兴趣的是异乎寻常的东西,尤其是与其他新闻机构相比而言非同寻常的东西。正是记者们“对轰动的、耸人听闻东西的追求”①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7页。而使得新闻和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和媚俗化。对于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也曾提出:“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②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06页。
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电视娱乐化一方面指电视台软新闻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硬新闻节目受到挤压;另一方面表现为硬新闻软化,节目本身的娱乐性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来包装。③戴婧婷:《央视,节目娱乐化的生机与危机》,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8-08/26/609261.shtml?source=www.willlong.com.
(一)电视中软新闻节目日益增多
软新闻指一些充满人情味、内容轻松且易于刺激受众感观和引起受众视听兴趣的电视节目。其中,软新闻的代表是社会新闻,也是追求轰动效应的媒体最钟爱的新闻内容。近年来,软新闻也因其日常化的内容和大众化的姿态愈加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索福瑞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全国收视市场上,占收视份额前四位的电视内容分别是:电视剧、新闻、专题和综艺节目。
软新闻被作者称为“公用汽车”,它服务于全体大众。“公共汽车”式的新闻不应触犯所有人,没有风险,千篇一律,不会产生意见分歧,让所有人都感兴趣,但采取的做法,便是不触及任何事关重大的东西。①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4页。这样一来,便排斥了公众为行使民主权利应该掌握的重要信息。②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5页。即社会新闻造成的后果就是政治的空白。西方很少有“去政治化”的倾向,笔者认为与此有很大关系。
(二)电视中的硬新闻“软化”现象
电视娱乐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硬新闻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软化”现象。
在内容上,新闻场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例如:《华西都市报》极少刊载或不直接刊载一些诸如会议新闻、经验性新闻和工作典型等硬新闻内容。如需报道,必然会寻找这些新闻同市民生活的结合点,将其“软化”。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节目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衍变为一味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③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例如:电视节目中对于犯罪案件的报道,总是着重于描写犯罪的经过。将凶手如何谋划、如何实施报道得淋漓尽致,穷尽惊险、刺激之能事。
电视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持续发展和繁荣可以归结为直接和间接两类原因。如果说“新闻场”的内部竞争是导致电视娱乐化的最直接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在主导着“新闻场”的内部竞争,而使得电视从一种文化和交往的传播手段,变成一种典型的商业操作行为?笔者认为,这一切都应归因于收视率。收视率便是引发“新闻场”内部竞争而导致电视娱乐化的重要因素。
所以,接下来笔者便要探讨“经济场”对“新闻场”内部竞争的影响,从而对由新闻场的内部竞争而导致的电视娱乐化现象有更加深刻地理解。
要理清“经济场”对“新闻场”内部竞争的影响,就必须追溯一下电视角色形成的历史过程。50年代,电视在新闻场崭露头角,无论是在象征力和职业声望还是在经济上都是受统治的。此时,电视关心的是文化品位;到了90年代,电视在新闻场的经济实力和象征力上渐渐地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时,电视极尽媚俗之能事来迎合公众为的就是在争夺收视率的这场战役中获得完胜。
作者指出,新闻场具有特殊的一点,那就是比其他的文化生产场,如数学场、文学场、法律场、科学场等等,更受外部力量的钳制。④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61页。表现最明显的,便是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对新闻场的内部竞争加以控制。记者们争先恐后地追求高收视率带来的丰厚的商业赞助和广告收益,而一味地关注高收视率必然会导致电视从注重文化品位向媚俗倾向的转变。(因为媚俗是所有公众最低层次的共同爱好)
然而,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待,电视娱乐化也不例外。
电视娱乐化固然有诸多不好的影响,但事实上,它也是电视本位的回归。
我们讨伐娱乐节目,认为它们是庸俗的、低级的。然而,许多学者已经表示,其实,电视与娱乐天生就是一对,这由电视本身的特点决定。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⑤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和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6页。无论是娱乐内容,还是娱乐形式,都是为了娱乐观众。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也说到,“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0页。美国传播学者赖特更是明确指出,娱乐功能是大众媒介传播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⑦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第110页。他们的观点都客观地表明了娱乐功能是电视的基本功能之一且电视的娱乐化是必然的,否定电视的娱乐化也就是否定电视本身。
因此,我们应该推动电视回归本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看到电视作为一种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引领社会优秀风气,倡导核心价值观的严肃一面,也要认识到电视本身作为一种娱乐媒体同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亲和的一面。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提出了“新闻场”这一重要概念。任何文化生产场内都存在竞争,正是新闻场中的内部竞争造成的电视娱乐化现象。而促使这种竞争的深层次原因便是收视率。可见,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只观其表面,电视从20世纪50年代的关注文化品位到90年代推崇媚俗与其所处的新闻场中的内部竞争因素和经济因素都密切相关。
作者对电视文化的批判多以法国的情况为主,但是我们也能以此理论来参照中国电视的问题。虽不能把作者的理论简单地套用到中国的情景中来,但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电视的娱乐化现象也十分严重。而在认识到电视娱乐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待电视娱乐化的现象,意识到这正是电视本位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