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剑 琴
(山西工商学院 思政部,太原 0300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情理交融的运用
孟 剑 琴
(山西工商学院 思政部,太原 03001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日益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每天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信息和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势。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纽带把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呢?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政教师必须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把党的理论教育内化到学生思想中,让其自觉地践行。
思政教学;情理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用积极的情感来培育大学生是增强思政教学吸引力的必要因素。当今90后大学生多数处于20岁左右,无论从思维特征和心理规律,都明显地异于80后、70后等以前的大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内心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观察周围世界虽然细致入微,但其内心相当敏感脆弱,思考问题也往往感性化;从外表看,生理上已经具备成人的体格,随着他们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所接触事物的不断丰富,学生的的思维空间也同时不断延伸着。每天时刻变化着的信息流不断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头脑,其处理外界信息在数量上也应接不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角度看,学生接受知识从入耳开始,然后入脑和入行,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例如,在思政理论“马原”课的教学中,理科学生都有普遍的反映: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比较多,理论抽象,常感到枯燥乏味。这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仅仅划杠杠背条条,填鸭式地去强行灌输,势必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把思政理论的基本观点转化为学生思想上知情意行的合一呢?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反馈者;而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俗话说,无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思政教师要巧妙地、不动声色地利用各种资源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首先要打破自己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的落后教学观念,[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1]。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换位思考,教师所处的环境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强加、灌输给学生。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深度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学生的各专业课,政治课的教学既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而教学所要传输的信息,基于学生“三观”的养成,同学生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由此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带有浓厚的理论特点,一定程度上带有形象的情感色彩。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理论教师,在传授知识进行教育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走进课堂,要像演员一样尽快地进入角色,授课过程要情绪饱满、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当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时,要捧上一颗赤子之心;当讲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政治体制改革”时,抨击社会各行业腐败之风时,必须义正词严;当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必须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观点;而当阐述未来社会前景时,则必须怀着真诚的向往。[2]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理论课就是要把理论讲深讲透,感性化地去讲岂不是哗众取宠,注入感性的因素去讲解理论还能讲好吗?这里讲的感性化指的是通过教师的激情将学生内在的情感充分挖掘出来、调动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价值,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学生的疲劳”。[3]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感染、熏陶过程中,从而逐步提高他们自己判断真、善、美和假、丑、恶,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中的情感,最忌讳用滑稽、粗俗、装腔作势的教姿来吸引学生,而是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听爱学。在实际施教过程中可以发现,热情、有亲和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还能够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学生,无形地影响着学生。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我们感情真挚,方法得当,才能够逐步化解学生对思政课的消极情绪。例如,在讲解思修绪论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兴趣才能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进而慢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认同,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团结的命运共同体。让学生内心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处于复杂国际环境中的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总之,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领者和实践者,思政教师要尽量克服生活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用阳光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营造向上的情感氛围,传递正能量。
以理服人,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的根本要求,这是由其教学性质和教学内容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高中政治常识课,要求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面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五官端正”却“冷冰冰、干巴巴”的课,既折服于它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又无奈于它的晦涩难懂,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就有一个究竟是给学生“冰雹”还是“春雨”的问题。而要将“冰雹”化为“春雨”,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在撰写教案过程中要准确地向学生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切记生硬地啃书本。应教育部的要求,2005年秋起高校本科开设四门思政类公共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原”侧重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概”侧重于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史纲”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国情,明白为何在那样的年代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思修”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解决人生道路中的各种困难。[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不会自发选择认同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的,要靠教师循循善诱地进行引导和启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做到以理服人,真正地内化到学生的心田里。而不是照本宣科,不管是马原课还是近代史纲要课,多次提到我国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东西部差距的问题,城乡差距的问题,体力脑力劳动区别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讲解,学生难免会有一种不理性的态度。再如,我们天天喊“中国梦”的目标,但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美丽固然好,是个面子;里子同样要美丽,那得靠实力,外部的硬实力和里面的软实力要结合。”“那么,硬实力和软实力又分别指哪些方面呢?”实现“中国梦”不是分分钟就能完成的快工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举国上下各行各业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这就需要我们能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当下时政的一些新名词新提法,只有把政策理解到位了,才不会在表面的美丽上下功夫,才不会在要求某一个行业的一时美丽上下功夫。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就要使学生自觉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时政资料,教师要直面社会矛盾,不敷衍,针对部分理论和社会现实相脱节的矛盾,不妨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在对待时下敏感问题时,不能回避,也不能高调宣传。可以适时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大唱反调。要以一种公正、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引导处于迷茫期的学生。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已经异于20世纪,机遇挑战并存。所以说,不管我们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取得的成绩有多大,必须切记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变,以此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力量和巨大魅力。[5]作为高校政治教师,首先要对基本政治理论、基本观点娴熟掌握,讲解起来才自如,才能熟练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授课过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论观点才具有说服力,学生才能慢慢喜欢上这门课,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融情感教育和理论教育为一体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中,情感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润滑作用。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感情,麻木机械地活着,也不可能产生对美好事物甚至真理的执着追求。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马列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其政治敏锐感,增强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情感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这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则势必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论性,单从国家的要求出发,一味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往往把理论讲成抽象的教条和政治的说教,把课讲得枯燥无味,就不仅谈不上理论的说服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二是片面追求情感性,单从学生需要出发,一味地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一味地只讲学生感兴趣的街谈巷议或者八卦新闻,常常把政治理论课讲成生活指导课、成才技能课,这就势必“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失去了思政课开设原本的目的了。
要真正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收到实效,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就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教师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地讲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将“情”无声地转化为自身“行”。毛泽东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6]28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四门思政课的始终,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无论在我国经济建设或政治体制改革,无论在文化软实力或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反映的都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先锋和统领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提供了思想根基,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精神之魂。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这一代的理想信念及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前景命运。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首当其冲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观“三进”的神圣使命来。它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生活方向和动力源泉,大学生正处于信仰选择和确立的关键期,因而,在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应当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把这种价值共识升华为科学的信仰;从理想信念的涵义来说,它是知、情、意的“合金”,相应地,我们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必须把理论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做到情理交融;从信仰的选择和形成规律来说,它遵循着知、情、意、行的复杂过程,相应地,我们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必须引导他们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情理交融:行,既受理性的指导,又被情感所驱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重要的是要“进生活”。[7]总之,思政课教学要鼓励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传播正能量,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尽自己的砖瓦之力!
[1] 温丽萍,金爱国.论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51-54.
[2] 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74-77.
[3] 胡菊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现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70-73.
[4] 李毅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难点透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98-101.[5] 石云霞.关于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的做法和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59-62.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徐爱花.实现“三个转变”,打造优质《基础》课[J].经济师,2011,(9):115-116.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y and Politics
MENG Jian-qin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anx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Taiyuan 030012,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we are facing an inevitable fact gradually that there is information which com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mpact us and there is a diversified trend for our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deology. Then, what kind of spirit should we use to hold people together as a big developing country? Theoretical cours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the main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So, an effective way should be taken to internalize party’s theories into the minds of students by teacher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ir daily work. As a result, students could put it into practice in their daily life consciously.
teaching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blend of emotion and reason; core of socialist values
G641
A
1009-5128(2015)04-0082-03
2014-09-26
山西省思政课题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J2012015)
孟剑琴(1981—),女,山西文水人,山西工商学院思政教学部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