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新 娟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外语教学研究】
论商贸日语口译教育
梁 新 娟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本科日语专业口译教学从定位来说,其担负着提高语言能力和进行初步口译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在课程设置中,日语口译教学应将口译技能训练和主题训练相结合,口译理论贯穿始终,在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日语语言能力。在评估方面,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口译大赛,教学过程中导入形成性评价,建立学习档案。
商贸日语;口译教育;定位;课程设置;评估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会议、商务洽谈、外事接待、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特别是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口译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口译仅仅是国内外语专业的一门课程。而今天,随着国际社会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口译已经不只是外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系统的专业。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国内三所高校试办翻译专业,意味着口译教学需要往专业化道路迈进。因此,从事口译教学或培训的人必须清楚其所教授的“口译”是作为“口译专业”(翻译专业)的教学,还是作为外语专业的口译必修课教学,或者是作为外语专业中“翻译”方向的口译教学。[1]
1.日语专业中“翻译”方向的口译教学基本情况
日语专业中翻译方向有翻译、科技翻译、外经贸翻译等。从搜索情况来看,设立日语翻译方向的专科学院、独立学院占大多数,这里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日语专业(翻译方向)为例,其核心课程有日汉交传实践、日汉同传实践。培养要求中有关口译相关的内容是通过接受基础语言技能训练、翻译基本技能训练、掌握翻译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能够胜任一般的口、笔译工作。这一点与其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宽泛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日汉语口、笔头互译能力,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素质日语专门人才。
2.日语专业中作为必修课的口译教学基本情况
日语专业也有许多院校分了方向,如科技翻译、商务、国际商务、(外)经贸、外经贸翻译、文秘、商务文秘、旅游、商务旅游等。现以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日语专业(经贸方向)为例,根据“日语专业(经贸方向)教学计划(2010)”,专业方向必修课中涉及口译的是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译汉)(汉译日)。外语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要求之一是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语音、语调正确,口译、笔译正确流畅,能独立承担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及其他外事工作的口、笔译和相关业务。
以上简单阐述了日语“口译教学”相关定义的情况。不过从市场需求来看,不管是翻译专业的日语口译教学,还是日语“翻译方向”的口译教学,还是作为必修课的口译教学,其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因为用人单位不管是翻译专业日语方向毕业的学生(目前还没有翻译专业日语方向的毕业生),还是日语专业(翻译还是其他方向)毕业的学生,都希望其能够胜任一般接待、导游、会议翻译中的交替传译等。如果一个本科毕业生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本人会感到遗憾,社会对其毕业学校也会感到遗憾,甚至失望。虽然有的学生毕业后未必会找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但是毕竟从事与日语相关工作的学生是占大多数的。所以学校有这个责任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日语口译能力,这是责无旁贷的。日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本文将借鉴《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尝试从教学定位、课程设置、评估三方面阐述其可行性。
大学本科的口译课基本设置在大三、大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口译课要求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这个目标和本科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2]10
刘和平认为,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外语的口译教学,应该和帮助学生掌握口译技能、成为市场所需要的口译专业人才的口译教学区分开来。而无论是翻译专业还是非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都应该“根据职业翻译的内在特点和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的内容都是“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不同点在于训练材料、主题难易程度和译文要求。[3]鲍川运则认为,“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作出贡献。作为一门口译入门课,口译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口译的策略和技巧,也可以对口译进行尝试,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4]刘银燕和张珊珊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将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定位为“职业口译培训预科”,“该课程肩负口译基础知识简介、语言提高和初级技能训练这三重任务”[5]。笔者认为本科日语专业口译教学虽不能定义为职业口译技能培训,只能算是“职业口译培训预科”,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则必须朝着这个方向走。日语口译教学是在帮助学生提高日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对口译基础知识的学习、口译技能的训练,为将来进行专业口译训练或从事专业口译工作打下基础。
既然本科口译课是“职业口译培训预科”,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也要求口译课必须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口译能力,那么就应当在教学时间上有保证。许多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高级口译课程原本只开设一学期,而且是在大四上学期。每周2学时,18周共36学时。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开设的时间不符合实际,因为大四上学期有些学生开始找工作或准备考研、出国等,没有心思去学新的一门课程;二是课时不够,一般按计划第一周讲解基本的口译知识技能,最后一周安排期末口试,中间安排1~3次小测时间,再加上国家节假日冲掉一些课时,真正在课堂上的实践时间最多只有30学时。虽然课后会布置练习,但是学生不可能在区区30学时内较完善、较系统地学习好全部的课程内容。
因此,建议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开设口译课,因为许多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已经考完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他们都想把准备一级时刻苦学习掌握的日语知识真正运用于实践并加以巩固,同时大三时其他专业课不多,课业较轻松,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课程。另外虽然从毕业生或学长那得知日语口译课很难,但是或多或少都从电视等多媒体上看到英语或日语同传、交传场景,也想亲自实践,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对那些把同传、交传做得如此炉火纯青的人多少都会羡慕不已,心中也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做到如此。
根据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中的论述,口译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口译技能板块三部分。根据不同知识板块设置相应课程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有学者也认为口译教学训练可以分成五大模块:双语知识模块、百科知识模块、口译技能训练模块、口译理论模块、口译主题模块。笔者认为后三大模块可以贯穿到口译教学的过程中,而双语知识模块中的日语知识部分也可以在日语专业课上获得,那么汉语知识部分呢?可以通过辅修课程实现,如建议学生辅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百科知识模块,可以通过学生课外自学。鉴于翻译硕士入学考试中有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有关这类书籍也已现市,学生可以参考这些书籍自学。因此日语口译教学应将口译技能训练和主题训练相结合,口译理论贯穿始终,在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日语语言能力。具体如下:
大三第二学期主要以日语口译技能训练为主,同时兼顾口译理论知识的讲解。首先口译的基本知识,包括口译的定义、种类、特点、标准、译员素质等,让学生对口译有整体的了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其次是口译技能的训练,理论与实践并行。日语口译技能训练有大致分为口译理解和记忆(リスニング)、快速反应训练(クイックレスポンス)、跟读训练(シャドウイング)、复述训练(リプロダクション)、概述训练(リテンション)、视译训练(サイトラ)、划线阅读翻译训练(スラッシュリーディング)、归纳训练(サマライゼーション)、口译笔记、数字口译等方面。在讲解技巧的同时,课堂上辅以一定量的实战训练,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加以巩固。要训练学生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短期记忆,提倡前期训练时,不做笔记。作为一门技能课,口译技巧的训练应始终贯穿于口译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难度适宜的练习。
大四上学期按照主题内容安排教学,即每两周一个专题,包括礼仪祝词、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环境、科技、旅游等方面。学生通过译前准备、实战演练及课后练习,掌握各个领域的基本词汇并拓宽知识面。在主题演练时,不仅要继续巩固已学的口译技能,同时也应灵活运用笔译课上所学的翻译技巧如顺译、倒译、简译、转译、变译等。
总之,在口译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翻译的全过程。
目前,日语本科专业口译课的评估方法基本上是课堂小测(25%)、期末成绩(70%)、课堂出勤率(5%)的总评。基于学生的奖学金评选、出国留学时等都需要一个具体的分数作为依据等因素,这种终结性评价是可行的,并有实际意义的。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终结性评价是否只有测试,是否还有其他可行性方法?二是除了终结性评价,是否还有其他评价?
1.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口译大赛
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方法有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翻译专业教学要求》中终结性评价除了课程考试以外,还有水平考试及毕业论文、毕业实践报告等形式。日语专业口译课作为终结性评价除了期末考试,也可以参考翻译本科专业要求,参加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中的三级口译和/或三级笔译考试。“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 已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与职称相挂钩。另外它还与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实现接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前未获得二级或二级以上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的,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二级口译或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获得考试证书者就可以以个人会员身份加入中国翻译协会,普通会员要求获得考试三级以上口、笔译证书。除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还有“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在全国实施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其证书终身有效。另外还有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SIA),是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项目之一,由上海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教委等联合主办。证书并不代表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职业的译员,口译经验和专业背景才是硬道理。但至少可以检验口译水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目标,成为学习的动力。
有关日语的口译大赛有:中国翻译协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全国口译大赛多语种邀请赛、厦门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口译大赛、“荣鼎杯”全国青年日语翻译(口译)大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日语播音口译大赛等。除“荣鼎杯”全国青年日语口译大赛之外,各个大赛的选手都由各级院校自己组织的口译大赛选拔。鼓励学生参加口译大赛,一方面让学生在大赛中得到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可以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宽视野,提高口译能力。
在口译课的第一堂课就应该简单介绍这些资格考试、口译大赛,课后让学生去查相关的信息资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学习目标,把它当作学习动力,通过口译课程的不断学习、自我提高来完成这个目标。
2.教学过程中导入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日语口译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形式,包括教师评学、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
3.建立学习档案
鉴于形成性评价理论对目标设定、课堂即时反馈、学习者自主管理学习以及学友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袋。笔者认为日语口译的档案记录袋包括评价表、学习成果、学习记录。评价表用于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友互评等。学习记录包括课堂内外主要学习过程的记录、概要、反思、阶段小结等。学习成果包括实战模拟录音、测试、课外实践、证书等。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格式统一、便于管理、有反馈空间的评价表。评价表可以用作自评、互评、教评等。在每一次课前首先要求确认学习目标,然后在课堂结束前5分钟去确认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在作复述训练时,首先确认学习目标是“能完成两分钟左右的复述材料”。教师依次20秒、30秒、60秒、120秒的复述材料进行训练。20秒、30秒、60秒的复述,由教师根据现场录音进行点评,120秒的复述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训练,一人读一人复述,读的人帮复述人确认复述要点有无错误、遗漏等,记录在评价表中,然后交换练习。另外由于课堂时间关系,20、30、60秒复述的教师点评不可能全部做完,所以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把录音拷贝回去确认自评,也可以与同学组对互评。每次课结束前5分钟左右在评价表上写下今天完成目标的情况,存在哪些不足,以便在课后及时补足或加以巩固。每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回顾总结。课堂上老师讲解的训练技巧笔记、训练录音、单元学习小结等都可以归入到学习记录。主题训练时,译前的相关话题准备的材料和词汇等也可以是学习记录。
整个学习档案就像一个文件夹,记录和保留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和老师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译知识、技巧训练的掌握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我评价口译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帮助学习动机的确立。
本科日语专业口译课程不能单纯定位为职业口译培训,但是市场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又相对较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日语口译教学必须朝着职业口译培训这个大方向走。日语口译教学担负着提高语言能力和进行初步口译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在课程设置中,日语口译教学应将口译技能训练和主题训练相结合,口译理论贯穿始终,在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日语语言能力。依据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的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口译大赛,教学过程中导入形成性评价,建立学习档案。同时,应当结合商贸日语教育专业的就业实际,不断更新商贸日语口译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商贸日语教育的水平。
[1] 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52-53.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 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4] 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9-33.
[5] 刘银燕,张珊珊.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与评估方法探索[J].外语研究,2009,(4):74-78.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System of Evaluation about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LIANG Xin-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assessment. In terms of orientation,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involves language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basic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In curriculum setting,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should integrate interpreting skills training with theme trai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preting theories to gradually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ess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are combin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qualifications and interpreting contes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mative assessment is adopted and students’ portfolio is established.
business Japanese major; interpretation; orient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assessment;
H369
A
1009-5128(2015)04-0070-05
2014-11-20
集美大学社会科学预研
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的设置及其教学内容(1017)
梁新娟(1980—),女,福建龙岩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日语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