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桃花扇》主人公性格特征比较研究——从社会时代背景对戏剧人物性格塑造影响角度分析

2015-03-20 19:28:36
关键词:王实甫孔尚任崔莺莺

郭 真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西厢记》与《桃花扇》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异同

(一)崔莺莺与李香君性格特征的异同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的相国小姐(第一本楔子)。她不但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更有着反抗封建礼教,珍视纯真爱情的品质与精神。在《桃花扇》中,李香君是一个温柔纤巧、色艺皆精,且善于习歌度曲,聪明出众的秦淮名妓。她不但是“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第五出),更有着名士般的侠骨柔肠和高风亮节,是侯方域的“畏友”(第七出)。虽然崔李二人皆是品貌俱善的佳人,但是她们看待爱情、对待事业的态度却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大相径庭。

崔莺莺和李香君都是正值青春年华的美丽少女。可是当她们面对爱情到来时,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与张珙“隔墙酬和”互诉衷肠(第一本第三折),表现出惊人的大胆与多情。香君虽然成长于旧院,可是却出淤泥而不染,在“盒子会”上羞与侯方域说话,显示出纯真少女的腼腆与羞涩(第五出)。崔李两人都是身处爱情之中的天真少女。可是当她们面对爱人即将离去,她们是选择长相厮守的爱情还是辉煌灿烂的事业时,莺莺表现出鄙视功名富贵,珍视纯洁爱情的宝贵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第四本第三折)。香君则显示出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效力的可贵精神,“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第十二出)。崔李两人都是面临困境的聪慧少女,她们曾都面临“抢亲”的危险情景。可是当她们面对危机时,处理问题的方法却不同,莺莺面对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急中生智,想出的“五便三计”,表现出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第二本第一折)。香君面对官府恶吏的抢亲,倒地撞头、碰破花容、血溅诗扇,显示出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第二十二出)。

(二)张君瑞与侯方域性格特征的异同

在《西厢记》中,张君瑞是一个外表英俊文雅,胸藏锦绣文章的书生。他原本一心想要上朝取应,“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却“正撞著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由此变成了一个对爱情志诚专一“风魔了”的张解元(第一本第一折)。在《桃花扇》中,侯方域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在他的身上不仅有着结社赋诗、寻访佳丽的名士风度,同时在此基础上,更有着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积极的战斗精神。虽然张侯两人都面临着事业与爱情的双重选择,都曾被迫经历过痛苦的流寓生涯,但是他们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却截然不同。

张君瑞和侯方域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才子。可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却不同:张君瑞不愿走科举仕途,通过“酬韵”,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追求爱情的人生理想,“再不向青琐闼梦儿中寻,则去那碧桃花树儿下等”(第一本第三折)。他不愿在梦中拍打朝廷宫门上的青琐,追寻炙手可热的功名富贵;他宁愿在现实生活中等待在桃花树下,追求动人心魄的完美爱情。侯方域不仅追求美好的爱情,而且关心社稷安危,把挽救国家危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复社”领导人之一,即使在饮酒赋诗,思古咏怀时,他也会不经意间倾吐出对于国家的一片忠心“蒲剑何须试,葵心未肯差”(第八出)。

二、《西厢记》主人公形象与元代社会文化

迄今为止,关于王实甫以及《西厢记》的记载资料非常有限。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可以得知,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1]由于王实甫具体的生平事迹我们现在都无法得知,这就使得我们对于《西厢记》的研究,只能通过对他所生活的元代整体的社会风貌来反观其作品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思想。

(一)元代整体的社会风貌

元朝建立以后,“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贱”[2]。由此可见汉人的整体地位较低,因而普通汉人的地位就更低了。同时在普通的汉人中,汉族妇女的地位又是最低。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上,“男尊女卑”成为社会的道德伦常之一。尤其是宋代以来,程朱理学盛行,推崇所谓“存天理,去人欲”表面上看起来是要所有人都克制自己的“情欲”,实际上主要是让平民百姓特别是女性克制“情欲”,而统治者则不在应克制的范围之内。整个社会视“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为妇女必须具备的“美德”。妇女不但没有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且在家庭中也是同样,她们甚至在自己的爱情婚姻问题上都没有发言权,更没有选择权——选择放弃或同意。进入元朝,在等级制度之下,妇女成为封建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阶层就成了必然的事实。广大妇女特别是汉族妇女,她们受到的压迫和束缚也就愈发严重,因而她们要求获得自由和权利的呼声也愈发强烈。

与此同时,元初统治者不重儒学,科举考试时行时辍。长期以来,普通汉族文人学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道路被堵塞。因此,大多数元代普通的知识分子的才思和睿智无处施展、人格与理想双重失落。“元代儒士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底层。谢枋得《叠山集·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和郑思肖《所南集·心史》都有‘十等’之说,其中所记‘一官’、‘二吏’、‘九儒’、‘十丐’都相同,这大体反映出元代的社会现实及儒者之地位。”[2]一些元代知识分子遭此劫难不免沦入“九儒十丐”与歌妓为伍的境地。因而,在杂剧的流行过程中,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积极投身于戏剧的创作,这无疑就为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能量,为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反应女性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反抗包办婚姻制度,积极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杂剧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一部作品。

(二)《西厢记》主人公形象变迁

《西厢记》演绎的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肇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作品《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故事的梗概是:张生在普救寺与姨母郑氏相遇,并保护其一家免遭兵乱的祸害,由此与表妹崔莺莺相识。在张生的百般追求下,崔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同他私自结合。而张生最终因为功名富贵抛弃了莺莺。作品叙述的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其主旨在于赞扬负心的张生为“善补过者”,进而“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3]P262-263。作者元稹把张生的“负心”行为加以美化,就充分地暴露出他的封建思想的虚伪和冷酷,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封建说教色彩。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改元稹《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把作品写成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与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故事,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单纯地歌颂才子佳人的自主婚姻的主题思想即“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3]P374,只是表现了封建社会一部分人的心愿——才子佳人的心愿,却没能表现封建社会广大青年男女的呼声,因而又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而王实甫的《西厢记》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赋予了新的活力。王实甫笔下的崔张爱情故事超越了前代的局限,不再有原来故事的矫揉造作和迂腐陈旧的封建思想,而是宣扬以情为基础的爱情,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纯洁性。特别是在作品的结尾提出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第五本第四折)这一旗帜鲜明、感动人心的爱情主张,使得这部《西厢记》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深切地体现出了普通人民的心声。

明初贾仲明在追吊王实甫的[凌波仙]中评价他以及《西厢记》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4]其中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就是勾栏的代称。由此可以看出,王实甫是一个出入勾栏、熟悉教坊演出活动的作家。王实甫沉沦于下层,同这些当时地位低下的普通戏剧演员在一起,不仅使他熟悉了戏剧舞台规律,也使得他充分体恤到下层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思想感情。王实甫在这部天下夺魁的《西厢记》中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光彩照人、具有进步思想、能够体现人民心声的角色——崔莺莺、张君瑞。在崔莺莺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妇女几千年以来所承受的压抑,而且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元代女性所特有的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反抗精神。她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坚定不移地、矢志不渝地,与来自家庭的、源于社会的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抗。在女主人公崔莺莺身上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的反抗,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以情反礼,即以个体生命之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张君瑞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文人几千年以来所奠定的气质和风度,而且我们亦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元代文人所特有的才华横溢,而报国无门;沉寂下僚,而忠诚正直。在男主人公张君瑞身上表现出来的,无论是拙嘴笨舌的表白还是信守诺言的迎娶,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对爱情的志诚和执著。

三、《桃花扇》主人公形象与清初社会文化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出生于公元一六四八年,是清王朝建立的第五年,上距南明福王被俘只有三年。这时,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一带,张煌言和郑成功仍同清王朝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农民起义军也都还在继续抗击清军,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此外,各地的抗清运动也此起彼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尚任是在清兵入关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岁月中出生和成长的。

(一)清初的社会文化风貌

孔尚任自称“《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桃花扇》小引)。所谓“南朝新事”其实就是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明朝的国都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随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占了北京。由此,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的官僚地主,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小朝廷,年号弘光。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弘光皇帝荒淫无道,而那些刚刚拼凑在一起的大小官僚,也整日忙于搜刮钱财、争权夺利。尽管这时民族矛盾已发展成为主要矛盾,但是腐朽的南明政权却对此熟视无睹,甚至派人和清军议和。同时,南明统治集团又千方百计地排挤、迫害爱国官吏和进步的知识分子,以卑鄙的手段镇压“复社”文人。“复社”的前身是明朝万历年间出现的东林党。而东林党人原是一些文人学士,开始时他们通过东林书院讲学来揭露、指责时政,反对阉党的暴虐专横和官吏的贪污枉法。崇祯初年,张溥等人又组织“复社”,同时它比东林党的规模和影响更为巨大。崇祯十一年七月,大家推黄宗羲为首,由吴应箕执笔作揭露阮大铖罪恶的《留都防乱揭帖》。这是明末“复社”进步力量对阉党残余势力展开坚决斗争的表现。

南明王朝成立后,阮大铖凭借掌握的实权,倒行逆施,大肆搜捕“复社”成员,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等,都屡遭打击和迫害。然而,“复社”文人在广大人民积极参加反清斗争的激励下,通过政治斗争的实践,把东林党所倡导的封建纲常名教,提到了民族气节的高度,并贯彻到他们的行动中去。由此可见,崇尚民族气节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不仅是明末统治阶级内部两种力量尖锐激烈斗争的继续,而且已转化为在民族矛盾中坚持抗清与投降媚敌的斗争。因此,“复社”文人得到广大民众的极度尊重。一般歌台舞榭的烟花女子,也对他们表示好感。孔尚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写作《桃花扇》的。

(二)《桃花扇》主人公形象塑造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显然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和明朝遗老的影响。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是明崇祯六年的举人,入清后,对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消极抗拒的态度,做了隐士。孔尚任从小就跟随父亲隐居于曲阜城北的石门山中,自然不会不受到父亲的影响。因而,他从少年开始一直到三十五岁以前都在石门山中隐居读书,并未出来做官。就是在这段时间孔尚任听说了有关南明王朝的遗事,产生了创作《桃花扇》的最初构想。正如《桃花扇本末》所说:“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同者,盖实录也。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但是,孔尚任担心自己“闻见未广,有乖信史”(《桃花扇本末》),因而仅仅勾勒出《桃花扇》的大概轮廓,写作了初稿。

1686年孔尚任受命康熙的派遣跟随兵部侍郎孙在丰到江南的扬州、淮安一带治水。在这三年中,他东奔西走,曾渡扬子江,拜明孝陵,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还到栖霞山白云庵、访问张瑶星道士;在扬州,登上梅花岭,瞻拜史可法的衣冠冢。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如冒辟疆、邓孝咸、许漱雪、宗定九、杜茶村等能文之士;僧石涛、龚半千、查二瞻等著名画家。这些人都是明朝遗民,他们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其中对孔尚任影响最为重大的当是冒辟疆,他是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与复社领袖如陈定生、吴次尾等人有过密切的交往,对侯朝宗、李香君非常的熟悉。在与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孔尚任了解到了许多明末的轶闻遗事,为他创作《桃花扇》准备了丰富、详实的素材。

此后经过三易其稿,孔尚任最终于1699年写成了《桃花扇》。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为我们塑造了两个血肉丰满的、具有进步思想的、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李香君、侯方域。在李香君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在南明王朝的暴虐统治下,普通的人民群众所承受的苦难,而且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普通劳动人民所独有的坚定的反抗精神和反抗行动。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坚决果敢地、奋勇顽强地,与来自邪恶势力的迫害进行斗争。在女主人公李香君身上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的反抗,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以正反邪,即以个体的正直人格,反抗社会的黑暗与邪恶。在侯方域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明末清初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身上所肩负的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且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独有的特点——胸怀大志,而报国无门;消沉散漫,而理智真诚。他们虽然不能挽救国家命运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们报效国家的忠诚品质没有改变。在男主人公侯方域身上表现出来的,无论是放荡不羁的名士风度还是运筹帷幄的大将才能,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即以国家命运为己任。

综上所述,通过《西厢记》与《桃花扇》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两剧虽然讲述的都是才子佳人相慕爱恋的动人故事,但是因为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两剧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显示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两剧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男才女貌的才子佳人,可是他们思想性格的核心却不同:同是佳人崔莺莺最大的特点在于“反抗礼教”,而李香君在于“反抗邪恶”;同是才子张君瑞的性格核心是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志诚,而侯方域的精神实质是对于国家的责任和忠实。

[1]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4,226.

[2]李子广.科举与古代文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293.

[3]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钟嗣成.录鬼簿[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3.

[5]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王实甫孔尚任崔莺莺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戏剧之家(2022年16期)2022-11-13 04:53:40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百家讲坛(2019年19期)2019-11-27 03:42:52
也论王实甫与“元曲四大家”
北方文学(2018年14期)2018-07-13 09:02:18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环球人物(2018年4期)2018-03-10 22:34:49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探究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03
近三十年杂剧《西厢记》作者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