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王实甫与“元曲四大家”

2018-07-13 09:02张含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王实甫西厢记

张含

摘要:王实甫及其《西厢记》从古至今都拥有极高的评价和关注度,而王实甫却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明清戏曲家对此有过诸多争论,个中缘由值得进一步探究。尽管如此,王实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并不会因此受到质疑,也不会妨碍《西厢记》成为经典。

关键词:王实甫;西厢记;元曲四大家

元代王实甫所作杂剧《西厢记》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称其为“天下夺魁”之作,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它“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1)。后来的徐渭、王世贞、汤显祖等著名文人都不吝对《西厢记》的赞美和推扬。然而,《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却并非“元曲四大家”之一。这一特殊而有意味的文学史现象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笔者亦试从相关文献入手探究其中缘由。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最初缘于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一段话:“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搢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制新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2)其中“忽听、一声、猛惊”就是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剌剌宿鸟飞腾。”也就是说,在列举了关、郑、白、马为当代著名作家的同时,周德清也从音韵学角度肯定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却没有点出作品名字和作者姓氏。

明代曲学家何良俊承继了周德清“关、郑、白、马”的说法,第一次明确推出了“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指出:“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词老健而乏姿媚,关之词激励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3)作为一个崇尚本色的曲家,何良俊十分推崇郑光祖,认为其超过了其他三位,理应为第一。对于王实甫,他则保持了一贯的态度,尽管对其作品有“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4)的称许,但认为“《西厢》首尾五卷,曲二十一套,终始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之重复、语之芜类耶?”(5)“全带脂粉”(6),并不符合戏曲创作的典则。这一看法,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沈德符就表示:“《西厢》到底不过描写情感,余观此剧,尽有高出其上者,世人未曾遍观,逐队吠声,咤为绝唱,真井蛙之见耳。”(7)对于“忽听,一声,猛惊”,也表示出不以为然:“盖胜国词家,高处自有,在此特其剩技耳。”(8)因之认为“元人以郑、马、关、白为四大家而不及王实甫,有以也”(9)。

对王实甫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明代就有很多人持怀疑和反对之态,曲学家王骥德就是其中之著名者。他在《曲律》中写道:“《西厢》组艳,《琵琶》修质,其体固然。何元朗并訾之,以为‘《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殊寡本色。夫本色尚有胜二氏者哉?过矣。”(10)对于“元曲四大家”的传统说法,他也表示了质疑,认为“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11),“四人汉卿稍杀一等。第之,当曰王、馬、郑、白”(12),表达了对王实甫的高度认可。徐复祚也将王实甫与马、关、郑并列,在谈及元人的音律成就时指出:“试观元人马、关、王、郑诸公杂剧,有是病否?”(13)

其时,对《西厢记》赞赏最为有力的当属王世贞。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王世贞的片言只字都会对产生很大影响。在列举元曲代表作家时,他指出:“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和卿、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辈,咸富才情,兼喜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14)将王实甫排在第三位,与关、郑、白、马并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又对《西厢记》有过逐句散评,助推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并表示:“北曲故以《西厢》压卷。”(15)这一句话影响深远,几乎成了《西厢记》在明代地位的标志性话语。此后,尽管在论及元曲大家时又有了“五大家”“六大家”一类的说法,但王实甫始终处于其中,与王世贞的推拔当不无关系。

在经过了有清一代的消歇后,“元曲四大家”的争论在王国维时代又回到了原点。他在《宋元戏曲史》中评“元曲四大家”时认为:“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其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语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郑德辉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第一流。”(16)这契合了20世纪的政治介入文学艺术的实际,也因之而一锤定音。尽管具体入选者时有争议,但因为王国维的巨大影响,学界基本认同了“元曲四大家”的说法,关、白、马、郑依然成为文学史、戏曲史教材之首选。不过,如同王国维没有否认《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样,学界对《西厢记》始终另眼相看,给了王实甫与“四大家”一样重要的地位。

尽管王实甫并非“元曲四大家”之一,但其《西厢记》杂剧一直是戏曲研究的热点,相关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这一点,其实更激发了学者意欲探讨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个中原因。首先为王实甫的地位进行辨正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张人和教授,其《〈西厢记〉论证》一书梳理了由元至清历代曲家有关“元曲四大家”的言论,认为“将王实甫排除在元剧大家之外,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元杂剧发展的历史实际的”(17)。而另有一些学者则具体探讨了王实甫“不入”的具体原因,如韩德太《王实甫之与元曲四大家》(18)、颜延军《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管窥》(19)和徐帅《元曲四大家无王实甫原因臆测》(20)等。他们的结论大体一致,讨论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体制特殊;《西厢记》的作者有王实甫、关汉卿之争议,存在著作权问题。

《西厢记》的作者权争议实际上开始于明代,与元代周德清最早提出“元曲四大家”的时间相去甚远,并不足以参与这个讨论。引人关注的是其非标准的杂剧体制。毫无疑问,《西厢记》具有“旧传奇”的特点,曲折往复的故事,环环相扣的情节,使其成了一部长达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与一本四折的杂剧标准长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以至于明清人多将之作为“传奇”看待,这从杂剧选本《元曲选》没有收录《西厢记》,而作为传奇选本的《六十种曲》反而将之收入其中,便足以说明问题。尤其是,《西厢记》在音乐体制上也不符合一般元杂剧的惯例,有“破体”之嫌。“元剧每折唱者,止限一人,若末若旦;他色则有白无唱。若唱,则限于楔子中;至四折中之唱者,则非末若旦不可……此一定例也。然亦有出于例外者……盖但以供点缀之用,不足破元剧之例也。唯《西厢记》第一、第四、第五剧之第四折,皆以二人唱。”(21)凡此,使《西厢记》更多地表现出与南戏乃至传奇的体制多有相似的特点。

不过,这都不能作为王实甫未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真正原因。周德清的评论并不能说明王实甫在元代时期不重要,事实上《西厢记》在元代时已经是一部优秀的杂剧作品。真正使王实甫徘徊于“四大家”内外的是明代戏曲理论家观念的不同。何良俊出于对本色之文词的认同而反对王实甫,认为《西厢记》的艳丽文词并非元杂剧的文体诉求:“若《西厢》,才华富赡,北词大本未有能继之者,终是肉胜于骨,所以让《拜月》一头地。”(22)在这个方面,关汉卿《拜月亭》杂剧技高一筹,他认为“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23)。而对于王世贞等崇尚文词的作家而言,更在意《西厢记》的文词。不过,也有不同见解者,如徐复祚反对王世贞的做法,但认为《西厢记》是本色之作:“王弁州取《西厢》‘雪浪拍长空诸语,亦直取其华艳耳,神髓不在是也。语其神,则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24)如此,涉及到对本色的不同认知,而《西厢记》则成为一个载体,为戏曲家的理论认知提供了一个个案。其结果,不仅王实甫一度成为“四大家”一员,更是成就了《西厢记》杂剧的经典地位,成为“北调之祖”“戏文之宗”,如刘廷玑《在园杂志》:“自古迄今,凡填词家咸以《琵琶》为祖,《西厢》为宗,更无有等而上之者。”(25)

总之,王实甫没有被列入“元曲四大家”,并不代表他被排除在元劇大家之外,历代曲论家对王实甫《西厢记》的关注度和评价皆是明证。明清两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明显受过《西厢记》的积极影响。《西厢记》现传明清刻本不下百种,是当下最畅销的戏曲剧本。《西厢记》还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扬海外,在戏曲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反响。如此种种,王实甫《西厢记》确实已是“天下夺魁”了。

注释:

(1)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17页。

(2)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175-176页。

(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明万历七年张仲颐刻本。

(4)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明万历七年张仲颐刻本。

(5)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明万历七年张仲颐刻本。

(6)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明万历七年张仲颐刻本。

(7)沈德符:《顾曲杂言》,清学海类编本。

(8)沈德符:《顾曲杂言》,清学海类编本。

(9)沈德符:《顾曲杂言》,清学海类编本。

(10)王骥德:《曲律》卷三,明天启五年毛以遂刻本。

(11)王骥德:《曲律》卷三,明天启五年毛以遂刻本。

(12)王骥德:《古本西厢记》卷六,明万历四十一年香雪居刻本。

(13)徐复祚:《花当阁丛谈》卷七,清借月山房汇钞本。

(14)王世贞:《艺苑卮言》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三,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15)王世贞:《艺苑卮言》增补艺苑卮言附录卷之九,明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16)王国维:《末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3-104页。

(17)张人和:《西厢记》论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29页。

(18)韩德太:《王实甫之与元曲四大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01)。

(19)颜廷军:《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管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1)。

(20)徐帅:《元曲四大家无王实甫原因臆测》,文教资料,2006(15)。

(21)伏涤修:《西厢记资料汇编》(下册),伏蒙蒙辑校,黄山书社,2012,第562页.

(22)沈德符《顾曲杂言·拜月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210页。

(2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明万历七年张仲颐刻本。

(24)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242页。

(25)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清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戏文系)

猜你喜欢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文本探微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西厢记》艺术管窥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