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到建构——谈王德威小说研究方法的独特魅力

2015-03-20 17:59马骁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质疑建构

马骁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从质疑到建构
——谈王德威小说研究方法的独特魅力

马骁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要:谈论起对中国晚清小说的现代性研究的贡献,王德威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这主要得力于他系统而新颖的小说研究方法。文章避免以往对王德威学术研究内容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对王德威研究方法的研究,即以王德威的质疑性探寻作为研究起点,对其研究过程中暧昧性辩证思维方式,以及对传统观点消解和自身观点建构的方式进行研究,考察这一整套王德威给现代小说的研究方法带来的魅力。

关键词:王德威;研究方法;质疑;暧昧;建构

著名学者王德威所作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以下简称《被压抑的现代性》)是一部能够较为全面展现王德威在理解以小说叙述为主线的现代文学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王德威运用其以丰富学识为奠基,冲破常规的系统研究方法,为中国当代文学读者及爱好者展现了一个文学史的“新奇”世界。这里的新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的主流看法认为“五四”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折的标志,文学上以启蒙为主导,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却提示我们晚清小说超越“五四”小说的开创性。晚清说部的四大文类狎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丑怪谴责小说、科幻奇谭分别对应现代性论述的四个方面:欲望、正义、价值和真理(知识),晚清小说的现代性呈现出多种的可能性。“王德威展现给我们一个众声喧哗的小说世界,它俨然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只是后来它被压抑于对五四的正统的书写中。但是这种被压抑的现代性却并没有消亡,而是隐性地在鸳蝴派小说、新感觉派,甚至五四主流作家作品中留存下来,并在中国当代小说中重获繁荣。”[1]

对于相对传统保守的学者而言,王德威的眼光的确显得过于超前或带有些激进偏颇的意味,因而大众通常对支撑这种新鲜观点的研究方法也未采取足够重视的态度。要对王德威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应了解其双重的“边缘”身份。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美国的境遇并不乐观,在美国庞大的学科系统中,仍旧处于边缘地位。美国学界一直认为:古典文学才是中国文学的精华,而中国现代文学是 “一个已经被西化、被现代化了的中国——换言之,那是被认为丧失了‘ 纯粹中国性’、被西方霸权‘ 肢解’了的复杂主体”[2]。这是王德威的第一个“边缘”身份。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对于在大陆占据主导地位的革命文学史观和启蒙主义文学史观,以王德威为代表的“台湾学术群体”是感到相当陌生与隔膜的。这是他的第二个“边缘”身份。这种特殊身份加上自身学术研究经验的积累可以使王德威以较为客观、疏离的视角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脉络,以一种质疑和辩证的眼光将晚清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发掘其中的“现代性”,树立起独树一帜的文学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对晚清小说的研究力度偏弱的情况下,王德威不仅跳出并扩大了传统研究学者设置的围绕在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这四大小说家的研究范畴,而且突破了以往以社会批评为主导的单一的研究方法,更注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生成了一套质疑性探寻与暧昧性辩证相结合,并将这种方式与文本观点的建构糅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接下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这些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实践的实例,以求更全面地体会吸收王德威运用的研究方法的精粹,并在体会之余能够同王德威一样自觉地运用在对文本的解读中。

一、态度:质疑性探寻

王德威以一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对中国小说研究界喊出了他有力的质疑,《被压抑的现代性》带给我们的总体气质正是这种质疑性的态度。王德威通过寻找传统观点中存在的裂缝及吊诡进行合理的假设与推论,为反思文学史的常规论述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建构起作者自身的理论观点。这种质疑态度一方面作为文学研究的起点,带领读者进入裂缝景观与吊诡世界,以合理的质疑探寻现存的合理状态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作为统领整篇文章的思维脉络,这种态度更体现在下文所提到的暧昧性辩证思维与观点的消解与建构中,作品的张力也便应运而生。王德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裂隙和吊诡的探寻,完成了他对“合理”和“不合理”的质疑,具体的实践如下例:

(一)裂隙探寻

要从裂隙层面对王德威的质疑态度进行探寻,便必须首先了解这个词语的内涵。何为裂隙?裂隙在地质地貌学中是指断裂构造的一种。笔者认为“裂隙”在文学领域中是指存在在研究主体内部的不完善性或不可用逻辑解释的断裂、矛盾性这两种概念,王德威通过对裂缝的探寻显示其对表现似乎合理的对象进行质疑。

“裂隙”一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出现在对《九尾鱼》的主人公章秋谷的性政治与性经济的理论的矛盾性寻找过程中,王德威通过对章行为和理论之间的矛盾性产生质疑,展示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潜在意图,即他意图表现章判断力的弱点。同样的在科幻奇谭这章中,王德威对该文类想象世界与修辞再现间裂隙的寻找即使两者之间矛盾性的体现,通过解决这种矛盾,论证了科幻小说中的虚拟语气存在的必要性。“裂隙”另一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的不完善性,王德威在《水浒传》话语中君权与民权、盗与侠之间找到了裂隙,这样的裂隙其实意指该话语逻辑的不完善性,在此,王德威所质疑的聚焦点却并不是其裂隙的存在,而是在《荡寇志》意图对该裂隙的弥补却反而更加扩大甚至撕裂了《水浒传》原本的政治目的。无论是对裂隙现象的寻找还是对弥补裂隙现象的寻找,王德威都能够因敏锐的眼光发现看似光滑无痕的事物里潜在的细微缝隙,质疑的眼光追寻着这些缝隙找到不合理性,又从此发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因而这些有关裂隙的探寻正是王德威所寻见其质疑态度的释放角度。

(二)吊诡探寻

何为吊诡?吊诡一词的使用兴于台湾文学理论和批评界,其含义多为“奇怪、诡异、不可思议”,与大陆批评界所称“悖论”相似,但“吊诡”相较于“悖论”一词的优势在于它既可做名词,也可作形容词。从《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王德威对“吊诡”一词的偏爱。如果说王德威寻找裂隙,主要是为了质疑现有事物的合理性,那么他寻找吊诡,便主要是为了质疑现有事物的不合理性,即表面上看似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事物其实内在却存在着合理性的一面。

王德威对吊诡的探寻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王德威通过寻见吊诡从而对事物内涵的吊诡性的解读。如王德威对李欧梵的“文侠”概念进行了吊诡解读,发现了作者刘鹗双重讽刺的意图;对《活地狱》表达正义的方式进行了吊诡解读,发现了拷问比惩罚更残酷的事实;对乾元宝镜的意义进行了吊诡解读,发现了其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这一种吊诡解读是王德威主动进行的。第二种是王德威对吊诡的合理性发现。如王德威发现了文康的极端保守性中带有着极端激进的吊诡和其合理性,丑怪谴责小说不约而同地采用同一种夸张、变形的表述模式的吊诡和其合理性,以及对新瞎写体小说展现反抗绝望姿态的吊诡和其合理性。第三种是王德威通过对“五四”批评家的吊诡现象的发现,首先是五四批评家陷入的“吊诡的轮回”[3]142,即批评家对晚清作品或作者进行批评的同时也无意识地将自己列入被批评的行列中,在批判他人落后的同时也展露了自身的落后性;其次是五四现代性的吊诡,五四文学对单一文学类别的推崇与对其他文类如科幻奇谭的忽略凸显了其所谓现代性的吊诡。王德威对文学作品和“五四”的现代性的吊诡性解读可以以一句话简而概之,“存在即合理”。[4]43王德威认为五四时期的现代性的吊诡存在着合乎理性的一面,存在的原因在于对“现代性”一词理解的偏差。

(三)提问语气

王德威的质疑态度也同样体现在“提问”的频繁使用上,提问的方式是最简单也最明显的体现方式之一,因为“质疑”便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章节都存在着许多问号,王德威之所以能够把其特有的质疑态度体现在提问中,是因为他在频繁提问的过程中已然把提问系统化作其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意在达成一种目的,即王德威本人不仅仅是在对现存问题进行思考,还要把这样的思考带给读者。他一方面向读者频频发问,带领读者走进问题迷雾中去,另一方面又将问题在对文本的研究过程中一一化解,引领读者从问题迷雾中走出来,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这种提问不是夜郎自大的自问自答,除去少数通过树立论点而造成的解答,王德威通常将提出的问题与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并行列举,意图让读者自觉地寻找那个王德威心中预设的答案。如王德威本人所说:“我期望我的文字能够提供一个对话的契机或动机,就是我不把话说死,我可以让很多的问题铺展开来;我希望借着我的文字,不只是让我的读者,甚至叫作者都觉得这些评论文章可以让问题变得更丰富。”[5]这种类似令读者“亲历亲为”的方法不仅是王德威质疑气质的绝佳体现,也是其研究观念在另一个层面的延伸。

二、策略:暧昧性辩证

“文学研究方法”通常是指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而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贯穿着辩证的观点对文学现象进行辩证思考。辩证性的探试在作品中无处不在,体现在对作品寓意的研究上时,王德威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体现在对作者观点的研究上时,王德威总结俞万春“倒退式时间观”,新即是旧,怪亦是常,而现在不过是对过去的重复。[3]313- 315这也体现了其辩证性。王德威处理现代小说与政治的对话,从政权、国族、法治等角度,评价小说表现的得失;分辨国体与身体、政治与情色、公领域与私领域的错综互动等等,都为我们反思文学叙事与意识形态的互动,提供了不同的向度。然而在对事物进行辩证性思维时可以发现,辩证的开始总是由辩证对象的“暧昧”而引发,足以见得作者在事物的暧昧性这一维度的深入思考。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文本中的暧昧性辩证,即对文本潜在意义的发掘。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王德威反复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使用“暧昧”一词,表现其敏锐深刻的阅读感悟力和生动灵变的思维辨析力。如王德威认为《荡寇志》强化而不是驱散了《水浒传》暧昧的政治思想,晚清谴责小说隐藏在公开意图背后的暧昧笑声,及其引发的暧昧的道德结论,当代作家对商业主义的追逐令人联想到晚清小说的“暧昧环境”等等[3]145,215,274,381。这些观点从创作环境、创作意图、文本内涵等多重维度探寻了暧昧性的体现。在文本内涵的暧昧性可联系到文学理论中“话语蕴藉”这一含义[6]68,即指文学活动的蕴蓄身后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当暧昧性与蕴藉性两者产生对话时即可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王德威通过对这些从文本到整个文学活动的暧昧性进行的思维辩证,从而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多义性内涵。

文本类型中的暧昧性辩证。一部作品的暧昧性不仅体现在作品所蕴含的思想的含糊与多重,而且有时更体现在这部作品类型的暧昧性。王德威通过对暧昧性的寻找确立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打破传统研究中对文学研究的类型分野,尝试从一种别于传统类型的划分研究作品。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第三章第四节“罪抑罚”中对《活地狱》的类型划分便显出新意。不拘泥于以往“揭露中国刑法制度的谴责小说”的观点,王德威认为它无情戏谑侠义公案小说文类时,恰恰便成为该类型作品中的一员。也有其他例子,如对《荡寇志》的研究则既凡在侠义公案小说和科幻奇谭小说的双重类别下进行探讨和研究。当然,一部作品从不同的类型角度研究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研究效果,而这并不代表王德威对类型化的比较研究就有所忽略。我们可以在王德威的另一本著作《想象中国的方法》中看到类型化、单元化的比较研究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他从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王祯和等的作品中梳理出了现代中国小说的笑谑倾向;从沈从文、宋泽莱、莫言、李永平等的作品中梳理出了现代中国作家对“原乡神化”的追逐;从张爱玲到苏伟贞、施叔青、朱天心等作家身上梳理出了中国女作家的现代“鬼”话传统。王德威通过两部作品中的不同方法的尝试,这些既类型化又非类型化的研究方法正是王德威暧昧性辩证的最好体现。

时间范畴中的暧昧性辩证。王德威的暧昧性辩证思考在时间的认识上体现为他所说的“时代错置”的策略[3]29,即打破时间的单一性与不可逆性,搅乱文学历史线性发展的迷思,将晚清文学与20世纪文学相连接作比较。这种研究策略在王德威研究四大类小说中都有所展现。这种“时代错置”的策略引领我们对晚清为现当代文学各个传统的传承进行想象:混合着浪漫文学的修辞和主题的狎邪小说与浪漫主义的暧昧关系,消解正义的侠义公案文学与革命文学的暧昧关系,富有“中国牌丑怪现实主义”[3]215之称的谴责小说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暧昧关系,极具想象力的科幻奇谭文学与现代流放、离散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的暧昧关系。王德威通过有意地错置时间,不仅论证了其迂回、“无常”[3]8的历史时间观念,而且也证明了晚清小说具有十足的现代性的观点。

小标题中的暧昧性辩证。王德威的暧昧性辩证在行文中主要体现在小标题的双重含义运用,这种辩证性的标题尤其在第一章中最为明显。王德威在第一章中对晚清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探寻分为四类标题,即启蒙与颓废、革命与回转、理性与滥情、模仿与谑仿。小标题中两个词组的排列代表着王德威对“五四”时期的小说和晚清小说的概括及对比,颇有意味的是粗看之下启蒙、革命等词更具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现代性”,而颓废、滥情等形容词似乎有贬低之意,但通过细读标题之下的文章便可明确感受到王德威的“辩证”观点:启蒙即是颓废、革命与回转并存、滥情胜过理性、谑仿比模仿更具魅力。

当然,与思维的辨证推衍相匹配的骈偶及排比句式,流畅、灵动与飘逸的批评文字更加有力地增添了阅读美感与辩证效果,这也体现了王德威一再坚持的美学诗学标准。

三、观点:消解与建构

通常我们所称的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由此可见,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是研究的目的,从王德威对旧观点的解构与新观点的建构方式中,亦可体现出研究方法的运用。

(一)对传统观点的消解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可以轻易地看到王德威在分析一些文学现象和文本意义时,通常会列举前人已论证的观点和评价,其中个人论点以鲁迅、阿英、胡适等现代文学家和陈平原、夏志清等当代文学家居多,而群体观点则以保守主义者、左翼批评家、女权主义者居多。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王德威在观点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消解了国内研究多年以来的“五四”情节。[7]我们通过仔细探寻这些观点的列举便可发现,王德威对传统观点的“利用”是自身观点建构的前提,但他对传统观点的利用之后却不是一概的否定,这种辩证性地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方式:

(1)表面赞同、内在否定。王德威对某些观点是赞同的,但并不赞同产生该观点的原因。如王德威在第二章中提到了鲁迅对狎邪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肯定性评价,却否定了获得肯定的原因,认为对情与欲的常态化表现才是其具有现代意义的表现。同样,在讨论《九尾鱼》的创作意图时,王德威肯定了女性主义研究者提出的“性妄想”评价,却在更深入的层面进行否定,认为章秋谷是“性政治和性经济的绝佳奉行者”[3]99。(2)肯定观点、延伸论述。王德威对某些观点认同,但认为未尽其意,因此接着上述观点进行补充说明,完善传统观点。这一做法可见第三章第三节“侠女的雌伏”中对《儿女英雄传》的评价,王德威承认《儿女英雄传》的故事讲述是古典侠女的晚清翻版体现,但却不仅限于此,王德威由此探寻了该作品更深层次的目的,即“将儿女情和英雄义两种模式融会贯通起来”[3]176。(3)合理否定、全部推翻。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突出了其欲演示晚清作家之革新能力相较“五四”时期和西方作者并不逊色,这一论点在随后讨论的五个章节的结尾处均有体现。对晚清的肯定论点便一定伴随着对“五四”时期观点的消解,而这种消解是王德威通过合理论证“五四”时期设置的所谓“现代”标准的极端性与片面性来完成的。王德威认为“现代”文学阐述模式是“征服”思想和“延搁”的综合,通过对这两点合理而不失偏颇的推翻树立起自己鲜明的观点。这些对于观点的含蓄温和又丰富多样的消解与建构也包含着王德威辩证观点的合理性,毕竟如果连王德威本人都对传统观点一概抵触否定,那么他也与他笔下所论述的“五四”文人对“现代性”的固执判断一样了。

(二)对自我观点的建构

王德威在对传统批评观点消解的同时,并非无所建构。而建构的方式除了通过论证与自身观点相悖的理论的错误性和狭隘性之外,还需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增加自身论点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针对文本的研究,王德威主要通过采取“众声喧哗”式的解构批评建构起自我观点,即王德威认为晚清的小说相较于“五四”时期的小说来说蕴涵着更多的多元性的和文学、社会、政治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我们不难理解“众声喧哗”与传统中单一的历史主义的实证研究和专用某一理论针对作品进行解读的不同之处,这种解构批评方法要求研究者拥有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须对文本与社会历史创作环境、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图、创作期待与阅读期待的关系有较为深刻的把握,从而构成一条社会、作者、文本、读者的阐释链。王德威将这种“众声喧哗”式的解构批评运用在其对小说作家与作品的双向解读上,成为其文本阐释的一大彩头。这种解读不仅消解了作家原先可能赋予作品的修辞意图,也使文学批评的意义在极大范围内向文化、政治社会领域敞开。透过文本的艺术形式,由此关注作者的心灵世界以及文本、作者与所处的意识形态体系之间的互动。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王德威关于自我观点的建构方法还包括王德威对各界领域的学术观点的引用,从而达成补充自身论点建构的意图,如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巴赫金的美学观点和狂欢理论、古尔德和福柯的历史观点都共同成为其消解“五四”传统意识从而建构晚清小说多元“现代性”观点的有效组成。

四、结语

本文虽然执意将王德威的研究方法分为三类,但在王德威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三者往往是相辅相成同时出现在某一分析语境下的,例如王德威会抱着质疑态度发现某一现象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辩证思维分析其暧昧性特征,解构了人们原有的对文本内涵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建构自身观点的目标。因此,在对这三点的研究之上更重要的则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正如王德威本人在研究文学现象时所做的一样。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 论“20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 14.

[2] 孙康宜“. 古典”或者“现代”:汉学家如何看中国文学[J].读书,1996(7):116- 120.

[3] 王德威.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 宋伟杰.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4] [德]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3.

[5] 李凤亮.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J]. 南方文坛,2008(5):14- 21.

[6]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林分份. 史学想象与诗学批评——王德威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J]. 当代作家评论,2005(5):98- 108.

(责任编辑田景春)

From Challenge to Constructio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Unique Charm of Wang De-wei’s Methods of Studying Novels

MA Xi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About the contributions of modern research of the nove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ng Dewei is an unavoidable fi gure because of his systematic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studying novel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is made on Wang Dewei’s research methods in novels rather than the contents of his academic research. Questioning explorations made by Wang Dewei are take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conduct this research. The ambiguous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in the study process of Wang Dewei and the way to digest and understand traditional views and construct his own views a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unique charm of Wang Dewei’s methods of studying novels.

Key words:Wang Dewei; research methods; challenge; ambiguous;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马 骁,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 - 07 - 07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5)04 - 0066 - 05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质疑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