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规模化养猪场猪病流行特征

2015-03-20 14:33郭年丰
河南畜牧兽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养猪场病原体猪只

郭年丰

(漯河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漯河 462000)

浅析规模化养猪场猪病流行特征

郭年丰

(漯河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漯河462000)

在规模化养猪场猪群中发生的疫病种类较多,疫情复杂,且危害严重,给疫病的诊断、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到目前为止,我国不少的养殖场(户),死淘率在15%以上,为养殖业发达国家的1~3倍。

1 疫病传播速度加快

规模化养猪场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猪只密集,传染病具有很大的流行潜力,病原一旦侵入,则呈现高速繁殖,急剧传播,引起疫病的暴发。另外,规模化养猪实行分段式饲养的工艺流程,使猪只在生产中的流动性大为增加,在各群体中蔓延流行的速度也加快了。烈性传染病暴发没有规律性,出现不可预测性,表现为周期缩短、发病年龄提前或延后、潜伏期加长等。如口蹄疫由过去的10年流行到后来5年、3年流行到现在的无规律性,潜伏期也由过去的1~2 d表现为现在的更长,流行趋势也是病原血清型各异、来源都无法分析。

2 接触传染性疫病增多

规模化养猪实行高密度饲养,集约化经营,从而使猪只彼此间距变小,一些接触性传染性疫病如猪疥螨、猪痢疾等的传播变得极为容易。

3 应激性疾病增多

由于规模化养猪中需要不断进行转群、称重、分群和并群,导致群体中争夺位次的斗架增多。生产者为了充分发挥猪的生产潜能,使猪群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生产状态之中,必将使猪的应激增高,从而使得那些敏感猪内分泌发生异常,抗病力下降,一些散养条件下不易发生的疾病如胃溃疡、应激综合征成为多发病。

4 温和型和非典型疫病不断出现

在疫病的流行过程中,我们发现疫病出现温和型和非典型变化。由于隐性感染带毒增加、抗菌素的长期使用、疫苗质量以及使用不当等因素造成免疫水平不高,尤其群体免疫水平不一致等原因,一些重大疫病病原体毒力增强或减弱,使原有的老病常以不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的面貌出现,如从临床症状和解剖变化没有猪瘟的典型表现,实验室诊断的结果是猪瘟阳性的非典型猪瘟经常发生。从而使某些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有些病原毒力或抗原性出现新的变化,虽然已免疫接种,仍不能获得保护或保护力不强,而出现免疫接种失败,造成疾病的发生,这就给疫病的诊断、免疫接种和防疫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5 呼吸系统疾病频发

规模化养猪场,由于饲养环境得不到改善和管理不到位,饲养密度大,消毒不严,猪舍通风换气不良,为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条件,使呼吸道病的发生日益突出。近几年病死猪的剖检中可以看出,90%以上猪的肺部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变,哺乳猪和育成猪尤为严重,其生长发育和增重明显受阻,治疗效果不好,可常年发病成批死亡,这种疾病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命名为猪呼吸道综合征。该病的发生给许多病原体的侵入打开了门户,如猪支原体肺炎、猪呼吸和繁殖障碍综合征、猪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伪狂犬病、非典型性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等病的感染普遍存在,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极为严重。造成猪呼吸系统发病率的增加,危害加重,发病后难以控制,发病率一般在40%~50%,死亡率在5%~30%。

6 旧病未除、新病不断出现

近年来,由于引种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从国外传入的各种新病不断出现。如猪呼吸和繁殖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增生性肠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纹形螺旋体痢疾等。新的疾病不断出现,这些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给规模化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由于对外联系程度的增高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养殖户与外界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当然有利于生猪买卖,但也成为疫病流行的主要条件,使一些早已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流行,如猪瘟、猪肺疫、副伤寒等。

7 疫病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和各种综合征不断出现

当前的许多猪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其导致的复合性疾病危害极为严重,且难以控制。由于规模化养猪场利用年限的增长,造成猪场环境中残存多种病原体,一旦猪群猪只抵抗力降低,环境和气候发生变化,猪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这时即可出现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在混合感染中现有两种病毒或三种病毒所致的双重或三重感染,也有两种细菌或三种细菌所致的双重或三重感染,还有病毒与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细菌与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往往是几种不同病原体,有的为原发,有的继发或并发。病原混合感染使得疾病临床表现复杂而不再单一化,多因子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使得临床表现症状没有诊断特异性,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使得诊断在没有实验室协同的情况下困难重重,经验兽医已很难对病原定论。如在全国流行的无名高热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目前国内这种混合病原性病种主要有断奶后仔猪衰弱综合征、萎缩性鼻炎、喘气病、弓形体病等。

猪只患病后的继发感染也是规模化养猪场的常发病,即猪只被一种病原体感染后,由于环境中存在多种病原体,如采取措施不力或机体抵抗力降低,也可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还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综合征,如猪呼吸系统综合征、猪瘟、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等疾病混合感染,这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一定难度。这种病在大部分规模化养猪场都有发生,有的养猪场发病率高达40%~50%,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我们在诊断时,一定要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诊断与治疗。

还有疫病症状表现一致性和病原多样性。目前引起腹泻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白痢、球虫病、红痢、痢疾、副伤寒、伪狂犬病、猪丹毒、猪瘟、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等。引起母猪流产、死胎病的多样性,如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猪瘟、流感、水泡性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布氏杆菌病、蓝耳病等。呼吸道病多种多样,如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曲霉菌病、气喘病、腺病毒感染、副嗜血杆菌感染、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副伤寒、伪狂犬病、流感等。神经性疾病多种多样,如伪狂犬病、水肿病、狂犬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副嗜血杆菌病、破伤风等。

8 猪群的易感性、抗药性增强

规模化养猪场,由于其饲养密度大,猪舍通风换气不良,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高,加之各种刺激,造成猪只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使猪只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同时由于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引起抗药性,出现耐药菌株,当发生疾病后,再使用抗菌素则效果不佳,细菌性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如链球菌病等。

9 环境污染,造成疫病难以控制

散养户数量不断增多,而污水污物又得不到及时清理,造成环境污染,有一些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猪外界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使细菌性疾病与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弓形体病、疥螨等疾病。沙门氏菌病发生日渐严重,一般断奶猪、生长猪发生顽固性腹泻,皮肤出现坏死;梭菌性肠炎比较多发,7日龄以上的仔猪、断奶猪、生长猪顽固性腹泻,粪呈黄水样。若有混合感染,则死亡率明显增高。

10 中毒性疾病与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加大

饲料配合不当或贮存时间过长,营养损失,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霉菌毒素、农药中毒,治疗用药过量,如磺胺、土霉素、环丙沙星等中毒。免疫抑制性疾病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免疫抑制,可使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还造成对疫苗接种反应增强、副作用加大,或使免疫失败和对治疗无应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对畜禽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当前最常发生并危害严重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猪流感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断奶后仔猪衰弱综合征等。

11 病毒病成为传染性疾病的主体

目前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仍缺乏确切有效的药物,而且大多还未研制出相应可靠的疫苗用于免疫,所以对病毒病的防治手段显得无力,而近些年新增加的传染病又大多是病毒性疾病,这就使病毒病危害更为突出。如近几年发生的由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断奶后仔猪衰弱综合征及一些相关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危害巨大。

综合规模化猪场疫病发生的特点来看,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控用单一的防控措施很难实现,应采取综合性生物安全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控疫病的发生与扩散。

S858.28

B

1004-5090(2015)03-0028-02

2014-11-25)

猜你喜欢
养猪场病原体猪只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