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平,张定安,付兰英
(内乡县畜牧局,河南 内乡 473000)
内乡县生猪育肥保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新模式的初步探索及建议
刘书平,张定安,付兰英
(内乡县畜牧局,河南 内乡473000)
近几年,内乡生猪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已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危害食品安全,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及群众的热切关注。为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内乡县畜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3年初,内乡县畜牧局提出建立内乡县国家级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设想并于2014年11月创建成功,从思想源头上规范提高了生猪养殖企业思想认识,约束了生猪养殖企业行为。2014年3月内乡县畜牧局借内乡被批准为农业部生猪育肥猪保险试点县的机会,借助于牧原公司、生猪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牧原的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了“畜牧与保险联动、理赔与无害化处理结合”的生猪育肥保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新模式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政府、畜牧部门和养殖户多年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问题。经过近一年的运行,畜牧与保险联动工作新模式探索初具雏形,引起了农业部和河南省畜牧局的关注,2014年12月17日,河南省人大调研组和河南省畜牧局局长宋虎振对畜牧与保险联动工作新模式进行了调研;2014年12月23日,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王宗礼、畜牧处处长左玲玲一行,专门深入内乡县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调研,农业部和河南省畜牧局都肯定了内乡的做法,现就内乡畜牧与保险联动工作新模式探索情况进行整理、总结、探讨,以便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1基本县情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2 465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
在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上,内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畜牧兽医执法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疫病监测体系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2012年7月成立的内乡县畜牧兽医执法大队,为全供事业单位,编制80名,内设5个科室、15个畜牧兽医执法中队和1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大队长按副科级配备。乡镇15个执法中队都有自己的办公场地,畜牧局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资金360万元。目前各中队办公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为全县动物防疫、检疫、畜禽生产、畜牧发展、执法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内乡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县、全省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县,河南省畜牧强县,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生猪养殖企业达43家,2013年全县生猪存栏100万头,出栏生猪达150万头,年产猪肉10.95万吨,年生猪产值23.58亿元。其中规模猪场206个。生猪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全县农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传统处理方法已不适用环境的需要
目前,内乡规模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多采用填埋井、深埋、焚烧、化制等方法,但处理结果不尽人意,并带来严重后果,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焚烧污染空气且成本高,深埋劳动强度大且污染地下水质,生物化制处理量小,填埋井易遭偷盗,病死猪流入市场风险大。工艺简单,设备落后,处理成本高。残渣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机制不长效,没有形成良性循环。运行完全靠政府补贴资金。
2.2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内乡县年出栏生猪150万头,死亡的比例大约在6%~8%,存栏家禽560万只,死亡的比例大约在3%~5%。病死畜禽数量较大,无害化处理水平偏低,在社会上易造成环境污染、疫病流行。对养殖场来说,必须常年投药防病,养殖成本加大,疫情风险增加;对政府来说,监管不到位,失职失察,影响政府形象。因此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已成为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
2.3危害食品安全
部分病死畜禽流向餐桌,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部分随意抛弃影响生态环境安全。深埋及填埋井处理污染地下水质。高温焚烧污染大气,残渣得不到利用。
2.4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及群众的高期盼
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方式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问题引起媒体、群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食品问题刺痛人民神经,考验着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各级政府越来越意识到: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必须是零容忍。如何让人员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政府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为此,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4〕4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下发了《河南省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方案》(豫政办〔2013〕99号),内乡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要求也制定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方案》(内政〔2014〕42号),至此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内乡全面展开。
3.1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情况
全县病死猪达十万余头,从2000年至今,畜牧部门始终不停地进行着各种处理方式的实践和探索。先后尝试经历了六种方法:掩埋处理;填埋井处理;化尸池处理;过腹转化处理;焚烧处理;蒸煮处理。全县无害化处理工作繁重且效果不佳,病死猪严重威胁着全县生猪产业发展、食品安全,威胁着全县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2014年,县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实施了干法高温化制无害化处理技术。中心平均每月处理病死猪约8 000余头,年处理病死猪近十万头,真正做到了“死猪零流失,病源零传播,环境零污染,监督零盲区”,有效地保证了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极大地节约了中小型生猪养殖企业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成本。
3.2生猪保险情况
目前,内乡开展了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和育肥猪保险工作,在开展育肥猪保险时首先确立了入保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广泛参与,协同推进;对保险公司要求能保则保,对养殖场要求自愿入保,同时必须具有动物防疫合格证、养殖备案、检测证明、中队开具的饲养头数证明。其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阐明入保的利与弊,由大场到小场逐步入保,由试点到全县,先易后难全面铺开,确保足额入保。截至2014年底,全县育肥猪入保97万头,能繁母猪入保12万头,生猪保险真正为内乡降低生猪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控制生猪价格波动、确保生猪有效供应和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1以创建国家级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为抓手抓畜产品质量安全
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发挥示范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的引领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有关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开展了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评选活动,同时对于当选的国家级示范区给予检验、检疫、监管等便利措施。
内乡县国家级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成,不但能为内乡全国建成出口猪肉示范基地,而且便于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监控,便于提高生猪养殖企业思想认识,便于约束生猪养殖企业行为。通过对七大控制体系(即生猪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控制体系,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追溯、监督管控体系,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控制体系,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控制体系,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对生猪养殖企业全程监控,做到了万无一失。
4.2积极争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为全省试点工作,争取县政府最大限度支持
2014年,内乡被河南省确定为生猪育肥猪保险试点县。同一年,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引起中央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4〕47号),各级政府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监管日程。干法高温化制无害化处理技术是一种国内最先进、处理最彻底、残渣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技术,生产过程无异味、无污染。猪油是黄白色,无臭味,可作为工业原料直接加工生物柴油;肉骨渣干燥无异味,可长期存放,作为专用肥原料。内乡县畜牧局抓住机遇,提出了“畜牧与保险联动、理赔与无害化处理结合”的生猪育肥保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新模式。由于工作主动,积极创新,争取到了县政府的最大限度支持。一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拿出了生猪育肥保险配套资金421万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配套资金126万元,保障了两项工作顺利运转。二是县委、县政府下发了相关文件,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三是每年拿出30万元的资金予以支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列于县财政预算。四是县政府下文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财政补贴80元予以分解:其中农户补贴40元,无害处理厂补贴25元,运输费用15元。五是无害化处理中心及病死猪收集点用地、用电、用水,一律按农业用地、用电、用水标准对待,并适当优惠。六是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所经道路进行硬化,政府给予协调,保证道路畅通;七是针对无害化处理厂全部免税费,对于购置、贮存、收集的冷库与冰柜,县级财政补贴50%。对无害化处理厂收集系统及贮存系统全部补贴50%。对建设不小于35 m3的冷库,对购置的不低于800升的冰柜,财政补贴50%。
4.3加快推进无害化处理厂的建设进度,同时改进有机肥制作工艺
一方面建设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采取场区三区分开,高温化制,水、渣、油分离,高污染区与净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生活区自然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另一方面完善有机肥厂建设,把每吨病死猪生产约230 kg的肉骨渣作为有机肥的原料,按照比例加入猪粪发酵后经加工做成有机肥;每吨病死猪可生产约100 kg的油,可以用作生物柴油的原料。
4.4建立科学的病死猪收贮体系
根据全县饲养情况,科学测算,合理布局,设立病死猪一、二级收贮站、三级收集点的运行。
一级收贮站设立于各乡镇中队,并建设35 m3以上的冷库,主要收购社会上的病死猪和三级收集点上交的病死猪(冷库每台3万元,财政给予补贴50%)。
二级收贮站布局在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建设35 m3以上的冷库,目前已建冷库13座。
三级收集点布局在中小型生猪养殖场、养殖集中区域。以购置大冰柜为主,冰柜规格在800 L以上,目前已购置89台(冰柜每台0.45万元,财政给予补贴50%)。
目前,收贮体系已基本完备,平均每天收集病死猪100余头。
牧原公司病死猪以自行收购为主,执法人员现场监督并予以处理。
4.5建立科学的病死猪运输体系
制作全县病死猪收贮体系分布图,合理规划运输线路,目前已购置病死猪处理车辆3台,设定运输线路4条,按各中队上报的收集数量、合理派车,每天上午集中收集处理。
4.6建立病死猪处理与育肥猪保险的联动机制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育肥猪保险,对政府来说,政府责任是主导监管,提供帮助,确保生猪产业安全发展,因此政府的需求是政府买单,净化环境,净化疫病。
对无害化处理中心来说,无害化处理中心责任是反应迅速,尽职尽责,有利营运,因此无害化处理中心的需求是承担社会责任,稍有营利。
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公司责任是能保则保,有保必赔,同时尽可能开发多个险种,做到有钱可赚,因此保险公司的需求是抗御风险,承担国家责任。
对养殖户来说,养殖户责任是缴纳保险,有险获赔,降低损失,因此养殖户的需求是发展养殖,抗御疫情风险。
在摸清各方所需基础上,内乡县畜牧局合理设置全县收贮站和收集点,合理设计线路,规范程序运作,建立比较完备的收集系统和存贮、运输系统,定期收集,送往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同时建立六大体系:即基础体系、收储体系、运输体系、补贴体系、监督体系、信息体系,确保机制运转正常。
目前运作的优点是:一是减少人员工作强度。二是减少车辆频繁调动,避免对沿途道路的污染。三是斟验——调运——无害化处理环环相扣,避免病死畜禽流失。
5.1保险与防疫互动,耳标佩戴是关键
每头猪必须佩戴耳标,在其成长期间、运输期间、屠宰或死亡期间的防疫、检疫、进入无害化处理中心及保险理赔,都离不了耳标,只有抓住耳标,才能搞好所有涉及工作。
5.2摸清入口,把握出口
一要摸清入口,以县畜牧局为基点对辖区内的动物从出生开始就全部进行登记造册,并开展动态排查,形成动物“全覆盖”的数据库,这是基础工作;二要把控出口,以数据库可查的信息为基准对辖区内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全覆盖”,最重要就是保证养殖户的病死动物都送到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是必要的结果。
5.3政府、财政支持
育肥猪保险是为了落实惠农政策而实施的生猪政策性保险制度,其保险责任较广泛且保险标的的损失概率较大。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保险产品需要部分由政府买单,且在经营中要通过政府行为才能协调开展的工作。因此只有做好政府财政部门与政策性保险的有效衔接,才能做好育肥猪保险,其结果必须是“政策先行,财政配套,市场配合”。
5.4提升监管能力,充实监管力量
在监管能力的提升上,主要是:一要加强部门协调联动,二要完善地方监管机构,三要理顺内部结构关系。在监管力量的充实上,主要是:一要强化技术支撑,二要完善建设信息平台,三要完善标准体系。
6.1存在问题
县级地方财力较弱,配套及补贴难以承受,制约此项工作难以全面铺开。生猪养殖散、小、广,战线长,工作量大,人员经费不足。养殖业市场不景气,造成企业自律性较差,管理难度较大。技术支撑薄弱,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6.2建议
农业部尽快制定无害化处理残值利用标准;对贫困县、畜牧发展大县财政配套应予以减免或降低比例;对技术、监测、信息等平台的建立及执法装备给予项目支撑;协调保险公司多畜种开展保险业务,对病死家禽、牛、羊、猫、狗等动物的收集应予以补贴。
通过保险,解决了生猪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发展劲头,通过保险,规范了养殖户的养殖行为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通过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解决了养殖户处理难题,节约了处理成本,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全县生猪产业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发动入保,离不了畜牧部门的参与;保险理赔,同样离不了畜牧部门的参与,而保险的初衷则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内乡县畜牧局把开展生猪保险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结合起来,在服务内乡生猪产业的基础上,使内乡真正实现了畜牧工作与保险的双赢,极大的撬动了保险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在客观上推动保险公司业务规模发展并成为业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目前内乡畜牧与保险联动工作新模式也已初具雏形,并得到上级认可,如何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和完善畜牧与保险联动工作新模式,使之成为一个处理病死畜禽及废弃物的一个长效机制还需要很长一段路,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S828
B
1004-5090(2015)03-0003-03
201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