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伦理三维模式看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

2015-03-20 13:18杨妙羡
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

杨妙羡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一、《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分析

(一)《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生死疲劳》英译的研究角度各异,从题目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翻译叙事学角度研究,如从叙述行为、叙述者在叙述层次上所处的位置、叙述者同故事的关系、转叙等方面进行解构;文体学、英译风格研究,如李颜霞的《<生死疲劳>英译本文学文体学翻译研究》[1];个案研究,如以《生死疲劳》为个案来探究莫言作品之葛浩文英译本研究。

(二)《生死疲劳》英译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研究角度不多

主要是从翻译策略、文体学、英译风格、文本分析、个案分析等方面切入,鲜有从翻译伦理角度进行研究。

2. 论文数量较少

在中国知网上使用“《生死疲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得文章仅有56 篇;以“葛浩文《生死疲劳》”为主题进行搜索,仅有33篇文章是关于探讨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情况的。

二、翻译伦理三维模式概要

(一)翻译伦理三维模式的起源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翻译伦理。1984 年,贝尔曼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韦努蒂、皮姆、切斯特曼等学者也对翻译伦理阐述了见解,而中国最早研究翻译伦理的学者中,吕俊功不可没。他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入翻译学中,并借鉴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提出翻译伦理学概念[2]。刘卫东在《翻译伦理重构之路》[3]中从客观维度、社会维度和主观维度对翻译伦理全方位构建提出初步构想,又在《翻译伦理的三维建构》[4]中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为依据进行建构。陈洁在《论翻译中三维伦理模式的构建》[5]提出以作者、译语读者为中心的模式和“三位一体”模式。

(二)翻译伦理三维模式的核心内容

客观维度:译者与原文文本、译文文本间的关系;

社会维度:译者与原文作者、译文读者、翻译委托者、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的关系;

主观维度:译者的自我与他我间的关系。

以上三个维度分别独立、彼此认同,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各维度相互尊重、共存共识,构成了翻译伦理的三维体系。

三、翻译伦理三维模式在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的体现

(一)客观维度

1.葛浩文与《生死疲劳》

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曾在采访中问葛浩文,哪部作品是莫言写得最成功的,葛浩文回答《生死疲劳》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自己喜欢莫言的全部小说,怎么翻译都乐此不疲。《生死疲劳》是一部意蕴悠远的长篇寓言[6],可见葛浩文对原著《生死疲劳》的喜爱。

2.葛浩文与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从原著《生死疲劳》和英译文本对比分析可见,葛浩文有时采取增译或减译、省略翻译来应对文中带有浓厚中文色彩的成分;有时从结构或文化维度进行改写,使译文更流畅;有时会顾虑到译文读者的可接受度,必要时在目标文本中强加自我意志;有时会高估普遍西方读者的中文水平;有时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把握出现偏失或缺失。

例1:源文本:“西门闹,你还闹吗?”目标文本:“Ximen Nao,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ts?”

评析:此例中,葛浩文先将人名用汉语拼音音译出来,再解释西门闹在源文本中的隐含意义,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轻松领会作者的幽默。

例2:源文本:胳膊上发出酥脆的声响,似乎筋骨在断裂。我发出一声尖叫[7]。目标文本:A brittle sound,like bones breaking,drew a shriek from me.

评析:源文本中第一人称“我”主动发出尖叫;目标文本中则被改编成了“酥脆的声响”让“我”发出尖叫。

例3:源文本:“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穌焦”。目标文本:“his body is as crispy as one of those fried fritters on Tianjin’s Eighteenth Street”

评析:源语读者能意会天津卫十八街那大麻花香酥可口的感觉,因为中国天津(在北京附近,是中国的一个直辖市)麻花最出名。而目标读者未必能知晓,不禁让人反问:为什么是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

(二)社会维度

1.葛浩文与莫言

葛浩文第一次读到莫言的作品是在1985 年出版的一部中国作家选集中。同年,葛浩文访问台湾,朋友给他一本摘录了莫言文章的杂志。之后,两人便开始通信。1988年,葛浩文教授与莫言开始合作。

西方读者通过葛浩文了解莫言,而中国读者通过莫言了解葛浩文。在葛浩文看来,莫言比同时代作家更富有历史感,莫言把握写作题材及拿捏历史都能得心应手。葛浩文认为莫言很谦和,而莫言对他的翻译水平十分信任,二人通过翻译结为好友。

2.葛浩文与英文读者

葛浩文认为,翻译人员的责任很大,要对得起作者、文本,还得对得起读者。葛浩文经常选择自己喜爱并自认为是英文读者必读的作品进行翻译,可英文读者不一定喜欢。

3.葛浩文与企鹅出版社

汉学家葛浩文是企鹅出版社中国分公司重要翻译家。企鹅出版社是世界上著名的英语图书出版商,该出版社2005 年在北京设立了分公司,并从中国每年购买4 到6 本作品,其中以当代小说为主。葛浩文表示自己是按兴趣来译,一般只翻译自己喜爱的作品。一部译作能不能出版,得看出版社的决定。《生死疲劳》是葛浩文照自己兴趣翻译的,这部作品也得到企鹅出版社认可并出版。

4.葛浩文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

苏州大学季进教授问葛浩文,觉得美国人较为喜欢哪类中国小说,葛浩文回答:大概两三种,性爱多一点的,政治多一点的,还有侦探类的。

葛浩文1961 年到台湾当过四年的海军军官,期间学习了汉语,回国读研后又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葛浩文先后翻译了萧红、莫言等二十几位中国作家的四十多部作品,他的翻译“让中国文学披上英美文学色彩”。《生死疲劳》中有大量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成语和典故,葛浩文能对不同情境进行适当处理以适应文化交流需要。

(三)主观维度:葛浩文的自我与他我

在美国,文学翻译的报酬少之又少,但葛浩文却始终坚守在翻译事业上。他的理由是:因为我热爱翻译事业,喜欢读汉语,喜欢用英语写作。当我发现一部令人激动的作品,就有想译成英语的冲动,我译故我在。葛浩文的自我与他我相互融合,创造了一部部翻译佳作。

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文化、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会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从翻译伦理三维模式分析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与翻译中各参与要素间的伦理关系,可以看到客观维度、社会维度、主观维度这三个维度,从不同层面渗透影响着译者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只有对译者与翻译中各参与要素的关系进行全面探究,才能为从事中国小说对外翻译的译者提供借鉴,为中国文学走近国外读者提供借鉴。

[1]李颜霞.《生死疲劳》英译本文学文体学翻译研究[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2012.

[2]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271.

[3]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4]刘卫东. 翻译伦理的三维构建[J]. 民族翻译,2013,(2) :14-22.

[5]陈洁.论翻译中三维伦理模式的构建[J].作家,2012,(20) :175-176.

[6]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6) :45-56.

[7]莫言. 生死疲劳[M]. 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6.3-4.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