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橘枳定律”及其它

2015-03-20 13:04:37
武陵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育人

魏 饴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其重视的程度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中宣部、教育部最新下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以下简称“创新计划”)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同时提出“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落实本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1];他认为:“财产不能带来善,而善能带来财富和其他一切幸福。不论对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如此。”[2]孔子更是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①等思想,“仁”就是指高尚品德。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又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可见,德育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人类文明一开始就已明确。

几千年以来关于德育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但一直也不能令人满意。党的“十八大”将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德育工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德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24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当下我国大学生德育核心价值观状况究竟如何?大学德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解决“创新计划”所提出的“三个事关”问题靠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吗?

2015年9月中旬,中共湖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等几家单位联合组织,在该校近24 000名大学生中有选择地开展了一次社会主义德育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卷调查②,下称为“文理调查”。此次调查共计发放1 800份问卷,收回1 633份问卷,有效问卷1 591份。从“文理调查”的范围看,4个年级均有覆盖,从大一到大四分别占30%、23%、25%和22%;其中有党员82人,占比5%,共青团员1 402人,占比88%,担任过学生干部的897人,占比56%。从“文理调查”的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德育状况的主流积极,普遍赞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占比91%;在信仰问题上,选择“信仰是指路明灯,是精神之钙”的,占比74.91%。同时,调查所表现出的问题发人深省。

(一)信仰危机突出

在信仰问题上,选择“什么也不信”的206人,占比12.95%,选择“尚未明确自己信仰”的169人,占比10.62%。82名党员中有5名党员对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表示“完全不赞同”;26名党员选择的信仰不是“共产主义”;有24名党员在信仰对于人生价值问题上没有正确选择。

(二)政治素养亟待提高

有超过半数人不知“民主富强等24字”就是社会主义德育核心价值观;另有近10%的同学竟然把“普世价值:公平正义自由”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理调查”还显示,有85.42%的同学明确表示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超过20%的同学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用开设;有近半数人对身边同学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言行漠不关心。

(三)知行不统一

“文理调查”虽有近60%同学信仰共产主义,近80%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回答“当您上网时看到与您的观点不符的言论您怎样处理”的问题,有40%以上同学选择“不赞同但是也不想反驳”,或选“不予理睬”;在回答“8月12日23:30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之后您想到过什么”时,单选“参加志愿者”或“捐款”的均不到20%,双选“参加志愿者”和“捐款”的仅1.38%。

当代大学生德育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时代变迁产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多元文化碰撞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必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带来影响,如社会上由对金钱的崇拜产生的拜金主义、由消极的不健康思想产生的极端个人主义等,特别是就业竞争的残酷性使有些大学生开始不择手段,慢慢地滑向道德深渊。加上制度体系不健全,有些人根本不把平等、法制、诚信等当一回事,甚至触犯法律,走上犯罪道路。

(二)高校教师“为人师”者偏少,部分人政治立场堪忧

高校教师大都热衷于“学历上层次、科研上水平、论文上档次”,至于德育工作基本无暇顾及。不用说专业课教师,即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少有时间研究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有效的人生指导。另有少数教师迷信西方错误思潮,课堂上随意发挥,将我党“研究无禁区,高校课堂有纪律”的原则置于脑后,自觉不自觉地为西方图谋颠覆社会主义中国鼓与吹。

(三)网络信息传播带来巨大挑战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具有现代意义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同时也将社会上那些杂乱无章的垃圾信息、不健康信息传递给学生,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很多大学生在其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和价值选择。

(四)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人们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力引擎,其正负能量往往无法预计。例如,现在不少传媒大肆宣传某某通过什么途径迅速发家,某某多少岁就成为CEO,炒股、炒房、买车,总有不尽的“追求”,这究竟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部分大学生爱攀比时尚,攀比家庭条件的好坏,实则很多都是受到本国或外国影视作品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德育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怎样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好?“创新计划”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担当主责,加上“三个事关”,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创新计划”虽也谈到“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但如何关心支持、如何整合全社会的有效资源、如何营造优良的育人社会环境却并未展开,未免遗憾。“创新计划”既然是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就理应从全社会的角度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立德树人”就只是学校的事,学校也因此常常遭到不应有的非议。殊不知,学校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小小部分,学生价值观的习得常常并不来自学校,或者说“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3],是从社会实践中感悟的。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杂下之十》)这里包含有深刻的“橘枳定律”。反观今日的学校教育,大家都在强调立德树人,但为什么不谈或者忽视社会环境问题呢?

说到“橘枳定律”:首先,它是对唯物辩证法原理一般理解的挑战。通常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然而,橘在淮南淮北的不同结果恰恰把它的内外部条件的地位颠倒过来。其次,从橘在淮南淮北的不同还可以看出,以前我们过于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并不对,以至于出现“人定胜天”的很多笑话,值得我们深刻反省。概言之,内因和外因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倘若内因一定,外因起决定作用;外因一定,内因起决定作用,这要看内外因各自作用的发挥。

具体说来,“橘枳定律”给人的启示有三:一方面,对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原理应全面理解,矛盾的双方广泛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或夸大任何其中一方必然导致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同样是橘,它在淮南淮北的不同结果,正说明该种子内因本就具有长为橘或长为枳的两个不同方向的特质,这对复杂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人的内因既有向善也有向恶的一面,于是导致几千年以来内外因决定因素究竟为何的种种争论,这在于对内因的孤立解释;第三,既然“水土的变化”引发了橘向枳的转变,说明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联系形式多样,既有有利联系也有有害联系,故我们应趋利避害,要充分利用有利外部条件,推动事物健康发展,又要充分认识不利条件,防止事物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有一个被广为引用的描述:“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这个判断无疑正确,但我们应全面把握内因,真正理解事物发展的三原则:首先是矛盾的,其次是联系的,最后必然发展。然而,事物联系的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人的道德培养尤甚。由于人的复杂性,与其我们争论人性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不如深入了解外部因素变化和作用更重要。生活中,青山易改,本性难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性格决定命运;环境改变人生等,这都在强调内因或外因的主导作用。从方法论角度看,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才是科学态度。

人作为复杂的生命体,最基本的内因是基因,基因控制你的性别、肤色、肌肉类型、反应速度等,在这些内因的控制范围内,外因所起的作用很弱;而那些后天逐渐养成的,如习惯、个性、品德等因素,也是相对的内因,则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受外部的影响要大得多。好的物种只能生存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又如人参,以吉林的品质为最佳;三七,以云南的为最好。

只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才能科学地解释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种种现象。再比如,时势造英雄,但在一个黑暗的年代可以诞生英雄吗?转基因的土豆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变样,这个完全是由内因决定的吗?又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在说明环境改变着所有的物种?如此等等,对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问题,我们只能辩证地看,联系地看,相对地看,发展地看。

再回到大学生德育问题,我们主张全社会协同育人;或者说,外部因素对大学生优秀品德养成尤其重要。固然,对学生而言大学校园也是外因,也的确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有益健康的大学文化来陶冶人,但与社会环境相比,高校这个小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德育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常有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大学的课程教学属规定动作,而不论受教育者欢迎与否,远不如从课外、从社会了解到的东西来得实在真切;更何况人文素质教育之类的课程教学需要春风化雨,采取灌输管制并不奏效。西欧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没有围墙,不像我国的高校,他们的二级学院大都分散在所在城市内,这对学生价值观的习得具有积极意义。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非明智之举。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劝学》)意即蓬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学生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可以得到健康成长。俄罗斯国民教育之父乌申斯基说得好:“只有当公共教育的问题成为与所有的人都有关的社会问题,成为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的家庭问题的时候,公共教育才能发挥效力。”[5]对此,我国教育的盲点很多。

习总书记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全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各级领导应带头践行③。问题是,我们很多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大师’”。刘志军的“靠山石”;胡建学,因缺桥改国道穿水库建桥,求神拜佛者大有人在。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同时,各级党政部门当下更多地仍然是重点考虑GDP的升降,并没有把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位置摆正,没有一个像抓GDP,或者近年抓环境保护那样的硬措施、好办法,远远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有责任”抓全体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任重道远。

(二)立德树人——高校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1.必须解决好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地位问题。近年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办学主弦律。然而,怎么评价质量?用人单位大都以学生专业能力为重点,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品德状况如何,一般都不深究。因为人才培养质量须以德为先的思想并没有普遍深入人心,德育在高校自然没有足够地位,导致办学过程中相应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趋同化,内容空洞,效果较差;二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形式化,目标认识模糊,育人德育中心不突出;三是意识形态工作边缘化,专业教师、职能处室、教辅部门等德育为先的质量意识淡薄,远远没有形成校内协同局面。

历史反复昭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当为高校党建工作重中之重。在“文理调查”中,有接近70%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建之魂,希望学校能从基层党支部抓起,特别是师生党员应自觉践行。这个信息,对改进高校党委和党支部工作很有启示。实际上,目前不少高校党支部基本是形同虚设,支部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很多高校党支部书记认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基层党建可有可无;还有的认为基层党建是“虚”功,不好做实。

2.对高校德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有整体思考。德育固然需要全社会协同,同时也需要全校协同。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德育首位还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往往被各种各样的政治中心所主导,看似热闹,实则常常被学生所排斥;简单化、功利化、零散化,思想政治教育趋同和世俗化突出。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内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德育体系和机制。

宏观上,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做好顶层设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党政工团以及所有教学院(部)共同参与,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确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为根本、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依托的德育工作新体系。

中观上,要开展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联动,创新育人机制,拓展育人空间,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管理格局;要借助“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倡导处级干部联系班级、党员干部与专任教师联系寝室的“双联工作”新模式,通过“双联”及时掌握年轻人的新追求、新动态,修正年轻人对人对事的认识偏差,扶贫帮困,解决问题。

微观上,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濡化”、“内化”和“微文化”相结合的“三化德育”方式。“濡化”是对核心价值自身而言,就是让核心价值的理念、判断、案例充盈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使其无处不在,进而发挥“泡菜理论”的育人效果;“内化”就是在“濡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要求大学生主动吸收大学文化以及社会实践中的核心价值,使之内化、主体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微文化”就是通过创建各种网络平台如共青团网站、QQ群、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将大学生团结在微文化的包围中,以青年人习惯和喜欢的方式、话语引导他们,进而提升育人效果。“濡化”—“内化”—“微文化”三重互动,让大学核心价值观培育自外向内深入,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育人效果。

3.重点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问题。在“文理调查”中,有20%以上的同学对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持否定态度,这种情况在全国恐怕具有一定普遍性。中宣部、教育部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统一,包括教辅资料都一应俱全,教学固然方便,但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呼声却一直比其他课程更为迫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经验主义,须知没有理论创新就难有实践突破;二是教条主义,中外古今有关德行教育的经典汗牛充栋,切不能生搬硬套,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正确评价和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果,用了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这样三个台阶来描述,用铁的实事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决摒弃。这里,重点和难点都在摒弃教条主义,都在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注意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双手去实践,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从而自觉地构建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大学校训、大学精神和大学校风中去,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师生在学习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广泛感受,从而深刻地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

习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④。总书记的这番话,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落细”方面,可开设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鼓励校外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先锋贤达进校园,分享成功经验,传递正能量;“落小”方面,可开展“我为长辈写封信”“志愿者日”“时政热点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活动,不断巩固理论教学成果;“落实”方面,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品牌德育实践活动,实施文化育人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确立。

(三)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有信仰,辨是非,是当代大学生当务之急。“文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没有信仰的占比高达23.57%,另选择“儒家忠孝节义”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占比共18.1%,这两个比率确实令人担忧。一则:人都应有自己的生存追求与生活信仰,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共同特点,反之,不符合世界人本发展价值取向的基本原理。目前,大学生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大学生则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在多元文化思想冲突中感到迷茫,信仰淡薄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二则:每个人具体追求什么?信仰什么?这是人对世界的反映,自然就有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它需要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反复历练以后才能择善而从。问题也正在这里,人生旅途以学为主的阶段即将在大学结束,大学是人的世界观形成的最后堡垒,一旦错过,无法弥补。

实际上,每一个政党、每一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西方标榜的所谓“普世价值:公平正义自由”,我党倡导的24字核心价值观也有“自由、公正、法制、诚信”等表述,现实情况如何呢?这的确不是一个年轻大学生可以准确判断的。更何况,他们对西方并不了解,也没有对西方社会的直接感受,因而在信仰问题上不选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可怕,最紧要的是要利用一切可能让大学生积极践行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相信年轻人会有正确选择。

2.讲诚信,重实践,是对社会所有公民的基本要求。“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做人的经典信条。诚信,既是社会维系民众约定俗成的硬规矩,也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既是内涵的体现,更是言行的符号。

首先,讲诚信就要加强修身养性,注重学习。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他必然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如果没有诚信,必然受到孤立,你也就无法与人沟通,当然也就无所谓核心价值观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学习古今中外的诚信楷模。有个小故事: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方法。他说:“确保粮食充足、军队充实以及对人民的信义,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子贡又问:“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应该舍哪个?”“军备。”“不得已再舍一个,怎么办?”“舍粮食。”“为什么不能舍信义?”子贡又问。孔子说:“人难免一死,没有粮食可以,如果没有了信义,根本与禽兽无异,这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段对话,发人深省。

其次,讲诚信重在实践,重在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答。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就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说实话,做实事;反对投机取巧,吹拍奉迎,争功诿过。例如你认同“法治社会”模式,但在维护自己利益时,首选的却是“关系”,这首先就是诚信问题,其他人必然鄙视你;有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交友动机不纯等,在为人问题上表现得极其虚伪,其结果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同时还将严重影响个人发展。

注 释:

①《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可从湖南文理学院校园网:“‘三严三实’与六个服务促发展”专栏——“学校文件”参阅问卷。

③参见《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载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④参见《习近平: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014年2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1版。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

[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余灵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162.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7.

[4]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77.

[5]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6.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