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源流探析*

2015-03-20 06:58豆庆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孙中山恩格斯

豆庆升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源流探析*

豆庆升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民生幸福的理念,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蕴含了民生幸福的基因。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应有之义,民生关怀则始终蕴含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先行者思想之中,作为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生幸福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源流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民生幸福的理念,并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民生幸福的理念,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蕴含了民生幸福的基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的理论源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民生关怀和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的历史渊源。

一、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观主要包括民生的内涵、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实现民生理想的根本途径等内容。

第一,民生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类其他所有活动的前提,只有生活得到保障,人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自己。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P79)“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P776)“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P74)民生的主体是人民大众,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解决绝大多数人即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P285)民生的内容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不同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是从生存到享受到发展的一个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该阶段的需要都是正当的,“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我们暂时假定这个范畴在这里是有效的——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地生产出来的发展资料而斗争。”[3](P623)

第二,民生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境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1](P243)“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P570)“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2](P336)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与完善社会关系的统一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不发展生产力,只能导致贫穷,而极端的贫穷只会导致动乱;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不仅能保证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P86)“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P633)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强调变革与完善社会关系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5](P295)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以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二)列宁的民生观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晚年他又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中的民生观对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更具借鉴意义。

第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列宁指出:“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6](P468)要消灭贫穷,消灭贫富差别,人们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实现幸福生活,只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改变全国的现存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7](P122—123)“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7](P112)

第二,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生死存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必须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才能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权。列宁指出:“必须把改善工农生活状况的问题单独提出来,以便密切注意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8](P271)“如果我们不能使工人们活下去,不能供给他们粮食,不能准备好大量食盐来正常地组织商品交换,而是给农民花花绿绿的票子作为补偿(靠票子是不能长久维持的),那么,不管我们怎样忠心耿耿,怎样忘我牺牲,都救不了我们自己。这是整个工农政权、苏维埃俄国生死存亡的问题。”[9](P240—241)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认为,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最主要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列宁反复强调:“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6](P168)“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8](P369)

第四,必须采取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以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列宁长于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囿于教条来解决问题。为迅速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列宁主张采用许多人反对的租让制,他说:“只要能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2000%的利润,——而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应当实现的。”[8](P168)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来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列宁指出:“所有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并且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竭力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减轻他们的困苦。”[8](P76)“鉴于歉收使农民极端贫困,而军队复员又往往加剧了这种情况,第十次代表大会责成中央委员会通过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同上述措施类似的措施来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8](P77)“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方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10](P331)

总之,列宁没有囿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是从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来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他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特别是他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给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建设之路以深刻启示。

二、历史渊源: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关怀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又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土壤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关怀以及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的历史源流。

(一)中国古代先贤的民生思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民生思想,从夏商周到清朝,历朝历代的先贤都提出了自己的民生思想。

第一,描绘了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中描述的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是大同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子》中构想的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人们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则勾画了一个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生活安逸的理想社会。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太平盛世,展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景象。先贤们描绘的理想社会虽然是一种空想,但寄托了对民生幸福的美好希望,中国共产党吸取其积极因素,以实现民生幸福为己任,并找到了将空想变为现实的途径。

第二,主张富民。孔子主张“政在使民富”,《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与冉有游卫国,冉有问卫国人口众多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孔子弟子秉承其师这一思想,《论语·颜渊》中记载孔子弟子有若与鲁哀公的谈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主张百姓应该有充足的财产以保障生活,《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尽心上》中总结到:“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西汉贾谊认为,积蓄财富是国家的根本,《新书·无蓄》中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东汉王符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富民,他在《潜夫论·务本篇》中提出:“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明末清初的唐甄主张富民立国,他在《潜书·存言》中提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思想继承了传统富民思想中的合理因素。

第三,民生关系着国家政权的稳固。中国古代典籍中论述民生与政权关系的思想非常丰富,阐述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兴旺发达的思想。《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言》提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西汉贾谊的《新书·大政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淮南子·主术训》提出“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东汉王符《潜夫论·爱日篇》指出“国之所以为国,以有民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认为“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明朝张居正《张太岳集》提出“重惜民生,保固邦本”。

第四,改善民生的途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五十七章中说:“我无事而民自富。”孟子主张减轻赋税以富民,《孟子·尽心上》中指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东汉王符认为,统治者要爱惜民时,让百姓安心生产,《潜夫论·爱日篇》中提出:“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唐太宗主张减轻人民负担,《资治通鉴》一九二卷记载:“去奢省费,轻役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北宋程颐在《二程集·文集》卷五中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南宋叶适的《水心文集》中主张去除苛捐杂税:“小民蒙自活之利,疲俗有宽息之实。”明朝张居正认为,应体察民情、整顿吏治,《张太岳集》中指出:“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拯罢困之民”,“诛贪贼之吏”。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主张宽以养民,“宽者,养民之纬也。”

中国古代先贤的民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在等级差别上的忧民、爱民、养民、惠民、教民、恤民心态以及举措。[11]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幸福理念具有中国传统民生观不可比拟的先进性,但中国古代先贤的民生思想蕴含的进步因素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幸福理念是有积极影响的。

(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革命和建设理论里有丰富的民生思想。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共产党都应给以总结,继承其珍贵遗产。[12](P534)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包括了他对民生内涵的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理想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等。

第一,民生的定义、内容和地位。孙中山给民生下的定义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3](P355)将民生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的需求是衣、食、住、行,吃饭是第一个需要,穿衣是第二个重要问题,行也是很重要的需要。[13]P(411)民生在人类社会进化中起决定作用,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就是人类求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13](P371)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的中心都是民生问题。[13](P377)

第二,民生的理想社会。孙中山认为,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四种需要,“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不但是要把这四种需要弄到很便宜,并且要全国的人民都能够享受。”[13](P411)孙中山认为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目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13](P394)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就是人民共有国家,共管政治,共享利益,所以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什么不同,这是真正的民生主义,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13](P394)概括而言,孙中山的民生理想社会就是他一再强调的“天下为公”。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孙中山认为,按照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两个办法就可以解决民生问题。[13](P377)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就是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土地价格涨高部分归公。因为中国贫穷,解决民生问题,不单要节制私人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13](P391)孙中山还探讨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穿衣问题。吃饭问题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要实现耕者有其田,还要研究机器、肥料、换种、除害、制造、运输、防灾问题以增加生产。解决了生产问题,还要注重分配公平,目的是供公众使用。解决穿衣问题就要解决农业和工业问题,就需要政治力量,打破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保护本国工业。孙中山敏锐地洞察到中国近代制约民生的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和贫穷问题。他主张发展实业来振兴经济,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来防止贫富分化,虽然他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科学路径,但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下许多有益的东西[14](P156),对于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黄义英.中国传统民生理论的特点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0,(8).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祖鑫)

On the Origin of the Notion of Happy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OU Qingsheng

(SocialSciencesDept,XinxiangMedical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HenanProvince)

The objectiv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s the pursuit for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The reason why the CPC has been adhering to this goal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ts history is that this notion has been an inherent one ever since its birth in 1921. While the pursuit for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is a necessary idea of the classic Marxist literature, it is also an idea inherent in the long Chinese tradition and upheld by the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The CPC, as a Marxist party deeply root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necessarily assumes thi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ppy livelihood, origin

2014 - 11 - 02

豆庆升(1977—),男,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博士,校聘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

D2

A

1671 - 7406(2015)01 - 0088 - 05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孙中山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