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仁,陈 鲲,孟 鑫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宏仁,陈 鲲,孟 鑫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分析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推动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统计学专业;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统计学专业在近年来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调查,该专业的学生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强,就业率较高.因此为适应新的形势,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统计学专业优秀人才显得十分迫切.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通过对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方式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为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提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模式,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建立一套合乎实际、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统计学科快速发展,作为统计专门人才培养起点和基础的统计学专业,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部分地方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呈现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部分院校统计学专业定位覆盖面较大,培养“全才”,缺乏特色;还有一些院校定位较高,培养“英才”,不切合实际[1].事实上,学生非常关心本专业的就业去向,很想知道自己在毕业后“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目前该专业的一些学生入学后对未来很迷茫.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在校内完成,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课程偏多,忽略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2].
1.3 教学方式陈旧
当前,课堂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向学生传授理论,忽略案例教学,缺少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使诸如SAS、SPSS等软件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1.4 缺乏“双师型”教师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该专业的指导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3].由于很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甚至是没有,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5 实习基地不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就吉林师范大学而言,目前只与四平市统计局铁东分局、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确立了较长期的合作关系,还未与一些相关事业、企业单位进行合作.集中实习单位少,导致学生实习地点分散,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效果甚微.
2.1 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分析数据,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具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在科研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在教育部门从事统计教育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首先,对于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我们要明确该专业既不是培养所谓的“全才”,也不是培养所谓的“英才”,而是培养在一定领域、一定程度上能与其它学科相融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在培养目标中,要进一步明确“数学”和“概率”的基础性作用,以培养学生具有数理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应强调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
2.2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必须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统计专业的课程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突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将统计学的应用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定量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独特的统计洞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笔者认为,该专业的课程可考虑如下设置:
(1)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等基础素质类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等,为后继的统计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3)统计学专业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抽样调查、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
(4)统计软件类课程.包括计算机新技术与软件介绍、SAS、SPSS等应用统计软件课程,使学生掌握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5)实践类课程.包括统计调研与分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此类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3 提高教师素质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专业需要一流的教师.欲提高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先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重视教师进修和培养,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强化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形成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由于统计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以专任教师不仅要有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强的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通过“走出去”,教师到企事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从实践中总计经验,反哺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请进来”,把相关领域专家请到校内,为师生作报告、介绍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
(3)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教师对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应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要引进一批优秀的教师,要引进既懂统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以适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
2.4 改进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除了阐述概念、公式,还应重点介绍统计理论的应用.另一方面,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统计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方法的应用,使教学形象、生动.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成为体系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点,才能培养处优秀的统计学人才.
2.5 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调查部分高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信息,我们发现,一些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质量较高的高校更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偏少.目前很多学校的统计学专业学生只有一两次的实践机会,专业实习往往只安排一两周时间.在少量的实习中,要达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室很困难的.这样培养出的统计学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案例的能力差,从而致使学生以后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统计思维与统计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水平[5].首先要科学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既可以与理论课结合,也可以单独设置;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其次,要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校外平台,要在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实习模式改革,制定和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6].从根本上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专家一起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延伸教学空间.
地方院校的统计学专业要办出特色,取得成效,必须深入分析社会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探索和实践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任重道远,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体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彰显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宋杰,邓四清.本科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2).
〔2〕陈树良.统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
〔3〕徐秋艳.统计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
〔4〕党玮.关于统计学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5).
〔5〕晏正春.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7(S1).
〔6〕张波.统计学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
G640
A
1673-260X(2015)09-0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