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郭飞君,杨 娇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高师院校全科教师培养的资源建设体系策略研究
王小芳,郭飞君,杨 娇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高师院校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主阵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与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话题,今年我国部分省市开始了对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与研究,相继开展并探索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探索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资源、教育实践平台资源、校园文化氛围资源等,通过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培育适应农村发展的全科型教师.
高师院校;全科教师;资源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尤其是面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相关举措,本文在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得不到相应的改善的情况下,提出以下开发农村教师教育发展资源建设的几点看法,并将之建成一个简单的教师教育资源体系来研究农村全科型教师的发展.
1.1 全科型教师资源内涵
“资源”一词涵义较为丰富,广义上的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内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资源又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教育资源主要指在长期的文明演进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创造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总和.全科型教师是指具备学学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并有自己擅长的学科方向,一般集中面向为农村的小学服务.全科型教师教育资源可定义为在进行全科型教师的培养中涉及到的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师资资源、实践资源、数据资源、图书馆资源、文化资源等等,简而言之,只要与全科型教师的教育培养相关,都可称为全科型教师资源.
1.2 全科型教师资源特征
1.2.1 差异性.教师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造成的.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地区与城乡差异成为制约教育资源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也是城乡教育差异的主要体现.诸如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环境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风貌等的差异等都可归结为教育资源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国家培养人才的步伐.
1.2.2 适用性.全科型教师的培养主要输出方向在农村小学,一般集中为农村小学教育建设服务,因而农村的全科型教师教育资源培养涉及方向也偏重于农村.这不仅在资源层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利于未来教师对更熟悉农村的教育现实,利于培养对农村的情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1.2.3 综合性.全科教师的资源建设是为培养全科教师服务的,要求全科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客观上对全科教师的资源建设也提出了广泛性、综合性的新要求.欲培育全科型的教师必须有培育全科型教师的多方面资源,既有学校内部资源,又不乏社会外部的社会资源,既有培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硬件资源,也有如校园文化氛围等软性资源.
2.1 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首先,授课过程中缺乏将先进理念紧密联系实践的资源意识.城市的课程资源与乡镇的课程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对农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仅仅依照旧有的教材版本去教,而非是经过科学的系统的课程开发思维方式,而且农村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实践间联系不紧密,未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彻底地贯彻于实践,实践中尚未出现较好的效果,这便是课程资源整合中遇到的最大困阻,理念与实践中总会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与鸿沟.
其次,课堂授课的教材资源较为单一,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将该课程的前沿观点和看法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课程的新内容,“整个课程体系繁杂”,[1]最缺乏的便是这种前瞻性的视野去看待问题.久而久之,狭窄的课程视野导致课程内容局限于狭窄视野下的课程资源,不能脱离课程内容陈旧与单一的牢笼.全科教师视角下的课程资源亦不能满足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对课程资源尤其是农村当地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足导致的.
2.2 实践平台资源不充分
教师教育实践环节一直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我国的农村教师教育仍属于薄弱环节,教师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相对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教育来讲数量还是较少的,第一,在培养农村教师的进程中,高师院校与农村学校的联系较少,虽有为数半年的实习期,但是难以深入农村实际去了解小学生的受教育现状,农村的一个小学里亟需多方面才能的老师,来撑起担负教育者的重大任务与使命.
第二,在农村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与农村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工作联系不紧密,农村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的资金支持,目前农村学校发展以政府和当地企业为依托办学的实践工作还是不够的.
2.3 校园文化氛围资源不深厚
校园文化氛围潜在地影响与滋润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校园文化资源是一所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长度.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上,高师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育师资的,为农村输送全科型的人才,校园文化氛围深深的影响着未来的教师,他们在学校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会对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环境产生影响.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氛围,做合格的人民教师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品质是求知与务实.我们学校还未意识到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性,或意识到后还未将这项建设提上日程,或提上日程后未将校园文化氛围资源建设的充分,这其中每个环节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3.1 整合各类课程资源
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老三门”层面,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与融合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妨联系广大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来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充实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首先,弥补理念和实践的差距与鸿沟.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来促进教师成长,从而达到“以学论教”的目的,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这种理念促使教师开拓新的思路去传授学生知识,案例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这种教学方式与课程理念值得我们延续.另外,培养教师的教师也应有这样一种不是为教学生内容而教学而是通过教学生内容传授学生思维的一种思维.
其次,充实课程与教材的教学内容.挖掘并利用地方本土资源打造校本课程.
深入广大农村实际,接触农村教学的第一线,了解农村的教育现状,弄清农村教育的得与失、利与弊,并充分利用农村实际的现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选编乡土教材,并将这些有浓郁农村气息的教材带入大学课堂,加入教师教育课程系列.这是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稀缺与特色资源.为农村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打好课程基础.
3.2 充实教师实践资源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处于不断深化与改革发展的阶段.由于高师院校培养出的师范生脱离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对农村的情感不深厚,面临着教师专业情意薄弱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实践能力欠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寻求可以支撑教师实践发展的平台.
第一,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提高开设教育实践类课程与教育见习实习的学分.引起师范生足够的重视,“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实习的质量”[2],引导学生们将课余精力用到研究广大农村教育的实际上,建立“附属学校作为教育实习和研究基地”[3],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高师院校加强与农村政府和当地企业的联系.此种联系不单是政策上的联系,是教育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循环联系,地方高师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当地,学生毕业后主要是留在当地为当地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服务.另外,高师院校需寻求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并尝试搭建校企联盟的平台,为社会特别是为农村培养全科型的人才.因此,高师院校要本着“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理念与政府与地方企业建立天然的关联.
3.3 建设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氛围潜在地影响与滋润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教风、学风和作风的综合体现”[4],教师和学生的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校园文化资源是一所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长度甚至深度.
一方面,加强建设校园文化氛围的意识.各部门要认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校园文化就是资源来源的源泉.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上,高师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育师资的,为农村输送全科型的人才,校园文化氛围深深的影响着未来的教师,他们在学校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会对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环境产生影响.将优秀文化与农村风土人情等多种文化资源透过校园文化渗透给学生是较为自然与合理的.如学校可将陶行知的教育警句放置于石头上,用以提醒学生肩上的使命,这种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利用身边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资源建设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永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氛围,做合格的人民教师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品质是求知与务实.我们学校还未意识到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性,或意识到后还未将这项建设提上日程,或提上日程后未将校园文化氛围资源建设的充分,这其中每个环节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自身的己任,特别是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强校风校纪的管理,通过建设文化长廊真正的促进学生求知与进步,“校内校外相结合,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5]通过营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良的校风来培育优秀的人才.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而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系于教师肩上,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农村师资力量的发展.农村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各大高师院校,面对农村具体的教育实际与高师院校的伟大转型,我们应着眼于未来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然而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涉及较多的教育资源,本文正是通过分析这些资源如课程资源、实践资源、校园文化氛围资源来培育全科型教师的发展,希望通过这主要的三种资源进行全科教师培养涉及的资源建设体系工作,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李俊颖.农村全科型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32.
〔2〕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D师范大学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01):73-79.
〔3〕那茂菊.中外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79-83.
〔4〕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7):93-95.
〔5〕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95-198.
G640
A
1673-260X(2015)09-0228-02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师范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cscxy201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