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荆楚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荆门 44800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荆门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曹勇
(荆楚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荆门 448000)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是机遇也是挑战.综合分析湖北省荆门市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了解其弊端,寻找其优势,以期能在新农村建设下找到更适合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对推动湖北省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现状;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荆门市作为湖北省人口大市,截止到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57个乡 (镇、办事处),1396个村,9831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50.04万户,乡村人口189.73万,全市约2/3人口在农村.通过对荆门市农村体育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荆门市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有效提高农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对推动湖北省农村体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荆门市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情况,农民趣味运动会成为常态与亮点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妇女、儿童为主体,若无有效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就难以开展实施.虽然很多乡村缺少管理组织体育活动的专干,但荆门市以第十三届省运会举办地为契机,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为抓手,初步统筹发展农村体育,行政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各级各类农民运动会和文艺活动成为农村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自发的农村群众体育已有星火燎原之势.如2010年沙洋县政府等主办的“省运进沙洋”等活动,首届移动“合家欢”杯省运进东宝、进仙居、进子陵铺镇等活动拉开了农民趣味运动会的序幕;荆门广播电视台组织的农民趣味运动会从2010年开展以来,主办了60多场.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各县、镇、乡举办了各类运动会多场,更有沙洋县高阳镇黄集村留守妇女组织的“黄集村庆‘三八’马上有金蛋技能比赛暨文艺演出”等自发性群众体育活动.形成了荆门市农民趣味运动会、荆门市运动会(农民类)趣味田径竞赛等农村体育常规形态.趣味运动会项目贴近农民生活,从二人三足跑、袋鼠跳、拔河,到抵杠、螃蟹快跑、接力运化肥、赶鸭子、限时捡黄豆、骑驴、肥王争霸赛等,农民运动会活泼有趣,优胜者能获得大米、肥料、手机等奖励,让每一位喜欢体育运动的农民都能参与其中,观看者也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1.2 荆门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与经费投入情况
据中国社会体育调查报告结果,我国现有的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仅有20.2%在农村地区.[1]荆门市新农村建设中,除新农村社区新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绝大部分乡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不达标.与此同时,体育场所被侵占挪用的现象多,乡镇所属学校的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企事业单位的棋牌室、篮球场等仅供本单位职工使用,乡村一级体育设施器材少,得不到及时维护.真正能供农民使用的体育场地少之又少.
体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闲聊、玩牌和看电视是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成为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建一片球场,少是个赌场”慢慢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但现阶段城乡体育差别要求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而农村本身经济基础薄弱,整体生活水平较低,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
2.1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体育资源严重不足
十五期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农业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经济收入的再增产空间较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幅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可支配收入不高,整体生活水平较低,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都相当薄弱,新农村体育发展缺乏根本动力.
在我市大部分农村中,能满足农民体育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基层公共体育事业、基层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导致农村体育事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力度弱,农村体育活动场地、体育管理主体、体育指导人才、体育活动保障措施等都缺乏,挫伤了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农村体育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农村体育文化尚未形成,体育意识不强
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还十分薄弱.农村体育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体事业发展的滞后也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文化未能形成蔚然壮观的局面.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导致低俗娱乐活动、赌博、迷信等活动泛起,农民能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娱乐等活动极少,也直接影响了农民体育健身观的形成.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近20年来,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群众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行为都有明显增强.但在农村,农民对健康的认识还比较浅薄,认为没病就是健康,甚至还有很大部分农民对体育锻炼的意义理解不正确,认为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因此产生了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这都是农民体育意识不强的直接表现.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良好的状态,不仅指无疾病,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更是指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2.3 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
部分乡镇体育部门的撤销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在当前农村体育事业仍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要方式的情况下,基层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导致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减弱,成为制约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农村体育活动开展还与乡镇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乡镇领导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就能得到解决,体育活动就开展得起来,相反,得不到领导重视的乡镇的体育工作就难以开展.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承担着向农民传授体育健身知识与技能、指导农民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职责.但在目前我市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缺失、农村体育指导员缺乏,村民居住分散,若没有人召集与组织,没有场地与经费的保障,体育活动和比赛就很难开展.现已慢慢发展起来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以妇女自发组织的健身舞蹈队为主,对场地、器械与运动技能等要求均不高,但若有乡、村委会支持,才能形成规模,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3.1 科学规划,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协调战略
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真正纳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将体育与文化等活动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农村体育事业,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创新农村体育事业多元筹资机制,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赞助和财政支持,多渠道解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在当前农村地区,农村学校是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教育人才最多的系统,延伸学校体育教育功能,使学校体育资源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协调战略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捷径.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体育场地器械不足、体育指导人才缺乏的问题,在短期内这些问题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借助软硬件力量相对充沛的农村中小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能.学校是农村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农村人口体育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阵地,学校体育教师又具备担任农村体育健身指导员的技能,延伸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把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有效衔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体育发展中的软硬件不足问题.如京山县坪坝镇首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得到坪坝中学协办,该校多年来坚持把“社区共建,共同推进”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社区、村组共建工作.学校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开展进村入户、服务周边的活动,助力新农村建设.
3.2 因地制宜,建立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体育竞赛制度
竞赛因其竞争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吸引、引导、带动和规范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在不断改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同时,已经在广大农村地区取得较好效果的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应形成制度,与农时、农节、民俗活动、乡村旅游等结合,使比赛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实用性、农产品推广性.如沙洋县以油菜花旅游节为契机举办的农民趣味运动会、农事技能比赛、民间艺人民俗表演、健身操比赛、腰鼓舞狮表演、田间民歌对唱、水库钓鱼比赛等精彩赛事活跃不仅为沙洋油菜花旅游节增添了看点,吸引多方游客,又丰富了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各乡镇较大规模的活动和比赛,可以保证农村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保持农村体育活力.同时也提高和扩大了乡村美誉度,成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体育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3.3 建设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先进性的农村体育文化
囿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农村文化仍然以一种朴素的综合体而存在.不像城市群众体育文化那样丰富,农村体育锻炼项目大多是以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项目为主,文体结合消遣娱乐特征明显.从未来发展来看,农村体育发展也不可能脱离于农村文化之外,而是与之结合得更为紧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体育发展应在农村体育文化上创新,使得区域的体育活动植根于独特的体育文化土壤,并通过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实践也证明,为繁荣农村地方经济和文化而组织的文体活动,带来的只是一时的“人声鼎沸”,并不能在农村地区扎根.
建设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先进性的农村体育文化,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和开发本土资源,继承与创新改造相结合,使之更贴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使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重焕生机;另一方面要将现代时尚、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拓展到农村中,找到与农村体育和民俗文化的契合点,延伸农村体育文化新内涵.
〔1〕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14-19.
〔2〕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745-747.
G812.7
A
1673-260X(2015)09-0134-02
荆楚理工学院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荆门市农村体育发展研究”(SK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