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和龙市新东小学 金光浩
教育家们认为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等,其中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不能算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各科目综合性进行的整体教育,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多功能性作用,就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育家研究实验证明语言形式的听觉感知获取的知识约15%,通过视觉获取的知识记忆约为25%,而通过声音和光的听觉、视觉同步设备获取的知识则能记忆约65%的知识。由此可见,声音与光同步设备的电教化教学对掌握和巩固知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在美术课教学中得到的几点经验做一简述。
一是美术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加以训练。
我在美术课教学中进一步认识到利用视频媒体的效果要比运用挂图有效,通过实践发现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原因在于,在教学中教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光和色彩显示出效果,几秒钟内进行随意的操作减少或增加。比如:四年级下册中关于春的一幅画进行分析时,教师让学生从画中找出体现春的特征。首先,教师多媒体展现有蓝天、枝头上挂满嫩芽、天空中飞着燕子的画面。此时,学生与教材中的画进行比较,感觉画上比较空虚,没有生机。这时,教师调节了蓝天的颜色,紧接着画面上展现一只小狗摇着尾巴在前跑的画面。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白天看到的都是蓝天,没见过粉红色的天空啊?”教师及时称赞这位学生提的非常好,同时讲到这就是创作。“春天到了,冰雪开始融化,万物复苏的温暖季节,以此,用较鲜明的颜色突出画的主题”教师补充讲解。学生们这才点头明白。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对自我选定内容,怎么画有了主张,从而有创造性地进行绘画。
不局限于学生已有的见解、认知规律,激励学生大胆创造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是教学中合理运用听觉手段,有效地激发兴趣,提高了绘画思维能力。 孩子的听觉发达,什么都是通过听觉进行回想、记忆、想象,好奇心强。比如:学生练习画有关春的景象时,同步播放有关春天的歌曲,伴随缓缓的音乐,孩子们听到:
枝头上嫩叶含苞欲放
熟睡的小溪发出潺潺流水声
田野上开着一簇簇金达莱
飞回的燕子叽叽喳喳
芬芳的花朵拥抱着我们
田里拖拉机发出隆隆声……
有节奏的旋律,使学生插上了对春的想象翅膀。孩子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在自然中作画。课后,20多幅不同内容的春的画,展现出来,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
三是利用电视的视听觉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美术课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注重养成学生对美的意识和创造运用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美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离开观察进行绘画,是画不好的。 观察过程中,眼睛的作用很大,更重要的是用脑思维,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用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对事物的观察时,意识要从观察事物的整体性着。在整体中判断出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比较中找出不同。我们所意识到的客观事物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在这样的反复认知中,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得到深化,使主观意识逐渐符合客观存在。因此,学生在观察伊始,把握整体之中,记住几个关键性的内在关系,即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很快从联系中加以观察。为此,我对马的形体进行如下指导设计:
起初,让学生对马的特征想一想,说一说,学生说出马是四蹄动物,特点是跑的很快。当问及马是怎么走路时,有的学生说是前蹄踢后蹄,有的说是后蹄踢前蹄等,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播放自己编辑的多媒体视频:从马站的静态开始,到走,到跑的慢镜头画面。学生看后得出结论是马走路时是前腿踢后蹄的规律,从而生动、形象的画出了马奔跑时的马的四肢形态。如此,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掌握事物特征,结合观察和观赏的运用得到美的感受。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不重视电教化手段的运用,忽视审美教育,那么就不能显示出美术课自身所有的特点。所以说,美术课上突出体现审美性原则的有效手段就是电教化教学手段。
由此可见,电教化手段在美术课中提高素质教育、培养能力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课堂中教师的“手段”与学生的“实际”结合,产生出“能力”,也产生了学生新的兴趣,这两则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每个事物的表象作用,特别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