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高屋建瓴”语用新义试探

2015-03-20 07:16吴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武陵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义项

吴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成语“高屋建瓴”语用新义试探

吴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成语“高屋建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语义范围已经扩大了,但当下权威词典对该成语的释义还是只停留在其出处意义之上。从语用意义的角度看,“高屋建瓴”存在着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如权威词典释义所述,与该成语的出处意义一致,是其本义;第二个义项是转义,即新的语用意义,可表述为“比喻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

关键词:“高屋建瓴”;语用意义;词典释义;义项

基金课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望文生义成语’的词典解释规范与词典编纂模式研究”(11YBA085)。

一、成语“高屋建瓴”的出处意义与权威词典释义的一致性

成语“高屋建瓴”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很显然,“高屋建瓴”的出处是一个比喻句,比喻词是“譬犹”,本体是“[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喻体是“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整个比喻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大概意思是:占据地势高的秦中地区,向地势低的东部诸侯发动攻击,就像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1]。由此可见,“高屋建瓴”的出处意义是作为一个比喻意义而存在的,并且此比喻意义是作战形势。也就是说,“作战形势”是“高屋建瓴”的喻指对象。

权威词典对“高屋建瓴”的释义,主要有两种表述,第一种表述是:“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大辞典》①等。第二种表述是:“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如《古代汉语词典》②、《汉语成语大词典》3○等。不管是哪种表述,其释义的内涵是一致的。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形势”一词有两个义项:“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事物发展的状况”。既然“形势”有“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语义,那么,我们可以把“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解读为“形容居高临下的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由于占有居高临下的地势,从高处向下攻击,自然势不可挡。因此,权威词典对“高屋建瓴”的释义,符合“高屋建瓴”的出处意义,且暗含了“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语义特征。

二、成语“高屋建瓴”的语用意义与权威词典释义的异同

结合所能搜集到的语料,成语“高屋建瓴”的语用意义与权威词典释义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

1.成语“高屋建瓴”的语用意义与权威词典释义的一致性。成语“高屋建瓴”所表现出来的语用意义与出处意义一致,与权威词典的释义也是一致的。这主要体现在作战形势方面,例如:

(1)鲸翻鳌负倚江潭,天险由来客倦谈;高屋建瓴无计取,二梁刚把当崤函。(宋·曾极《金陵百咏·天门山》)

(2)共成六千,择日出师。高屋建瓴,挂帆东下,克了石首,又克嘉鱼,直薄武昌城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六回)

(3)任化邦统率骑兵,高屋建瓴,一冲而下,早过了青苔关几里。(凌力《青青草》上卷第一章)

(4)我军以高屋建瓴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摧毁了敌军工事。(李行健《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3版)

以上4例都是从军事角度使用“高屋建瓴”。例句(1)是歌咏天门山——想象中的军事阵地。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长江西边的称西梁山,长江东边的称东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故名。把守天门山,可谓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故曰“高屋建瓴无计取”。例句(2)是写军队顺长江“挂帆东下”。例句(3)是写骑兵“一冲而下”,两例都是说军队由高到低,主动攻击,势不可挡,故皆曰“高屋建瓴”。例句(4)是直说,则不言自明。这种用法与词典释义非常吻合。不过,词典释义表述不够明确,可否增加“一般从军事角度看”之类的言语。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权威词典对“高屋建瓴”的释义,就可以改为:第一种表述——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一般从军事角度看。第二种表述——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一般从军事角度看。

2.成语“高屋建瓴”的语用意义与权威词典释义的差异性。如上所述,“高屋建瓴”的语用意义与权威词典释义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二者又表现出了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其新的语用意义与权威词典释义的两种表述均不相同。因为“高屋建瓴”的喻指对象发生了变化,如以下例句中的“高屋建瓴”:

(5)把握全局高屋建瓴(文章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4-26)

(6)思考高屋建瓴落笔贴近民生——第二十七届“湖北新闻奖”获奖消息评析(文章标题,《新闻前哨》2010年第6期)

(7)正面立论高屋建瓴——析《谏逐客书》(文章标题,《写作》1996年第4期)

(8)趋势对话:高屋建瓴加强顶层设计紧密合作推动系统创新(文章标题,《中国新通信》2011年第15期)

(9)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的宏观军事战略(文章标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10)办学:高屋建瓴治校:脚踏实地(文章标题,《中国教育报》2004-06-10)

(11)高屋建瓴谋发展厚德载物保安全(文章标题,《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10-25)

(12)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树(文章标题,《中国文化报》2002-02-19)

(13)一本高屋建瓴的力作(文章标题,《人民日报》2002-07-25)

(14)报告高屋建瓴精神催人奋进(文章标题,《西安日报》2002-11-09)

(15)方纪同志是当时的现场参观者,凭着他的远见卓识,把这一生活现象同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联系起来,从广阔的社会生活范围内,高屋建瓴,深入挖掘它的社会历史意义。(朱伯石《文章的立意》,《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16)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导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种非凡英明和伟大气魄,是史无前例的。(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仔细阅读以上例句之后,就会发现:例句中“高屋建瓴”的意思,用词典释义的两种表述均解释不通。词典释义的第一种表述是“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词典释义的第二种表述是“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很显然,例句中的“高屋建瓴”虽然含有“居高临下”的意思,但并没有“势不可挡”的意思,也没有“形势”的意思。对此,我们可以用替换法进行逆向证明,即用词典释义的主体意义来替换例句中的“高屋建瓴”,看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语境意义。譬如:若将例句(5)替换为“把握全局,(应)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或替换为“把握全局,(应具有)居高临下的形势”。显而易见,这样替换之后,语义不通。又如,若将例句(16)中“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替换为“毛主席洞察全局,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或替换为“毛主席洞察全局,(显示出)居高临下的形势”。这既不符合语义,也不符合逻辑。其它例句皆如此,不一一细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词典释义的两种表述没有把“高屋建瓴”的义项全部揭示出来。

其实,词语义项以及所蕴含的意义,是从该词语出现的所有语境里提取出来的。如果该词语在所有语境中只有一个意义,那么这个词语便只有一个义项;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那么这个词语便有多个义项。就“高屋建瓴”而言,显然不止一个义项。从实际语境中观察,我们可以将以上例句中“高屋建瓴”的喻指对象依次描述如下:把握全局、思考、立论、设计、运筹帷幄、办学、谋发展、理论建树、力作、报告、文章的立意、洞察全局。

从这些喻指对象来看,它涵盖了两个方面的语义特征:[+精神活动,+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精神活动”如例句(1)至例句(15),“精神活动”就是[+思维]。“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如例句(16),“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即[+眼光]。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眼光”有三个义项,其中第二个就是指“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因此,以上例句中喻指对象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眼光,+思维]。

按权威词典释义,“高屋建瓴”有一个核心的语义特征[+居高临下]。根据权威词典释义,结合“高屋建瓴”的语义特征[+眼光,+思维],我们姑且把“高屋建瓴”的这一新的语用意义粗略表述为:“比喻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当然,这样的表述不一定准确。不过,可以达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效果。

检验这样的表述是否符合语境,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进行逆向证明,即用诠释出来的“高屋建瓴”的语用意义去替换“高屋建瓴”。如例句(1)可以替换为“把握全局,(应具有)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例句(16)也可替换成“毛主席洞察全局,(显示出)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替换之后的语义是通顺的,也是合乎逻辑的。其它例句皆可这样替换,在此从略。

由此可见,“高屋建瓴”的这一新的语用意义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也是符合语言的社会性特征和成语语义演变规律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约定俗成的变化而变化。尽管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特征,但成语的语义演变也是客观存在的。千百年来,大部分成语继续保留着唯一的义项,即成语的本义(出处意义),但也有少部分成语形成了几个义项并存的格局。例如:“深居简出”有两个义项:“原指野兽藏在密林中很少出来活动。后用来指人平日待在家里,很少出门。”[2]这类例子足以说明,成语的语义演变是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客观规律。“高屋建瓴”的这一语用意义——“比喻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可以称之为派生意义。这种派生意义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其并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群体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如上论述,“高屋建瓴”的语用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权威词典释义“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或“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这一语义与“高屋建瓴”的出处意义是一致的,一般强调从军事角度来看,应该被确定为“高屋建瓴”的本义,“高屋建瓴”的喻指对象是“作战形势”。其二,比喻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这一语义是在本义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派生意义,是新的语用意义,“高屋建瓴”的喻指对象是“眼光和思维”。

注释:

①分别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郭玲等编《汉语成语大辞典》第2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参见陈复华等编《古代汉语词典》第454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③参见王兴国编《汉语成语大词典》第415页,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32.

[2]李行健.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3版[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327.

(责任编辑:刘英玲)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2-0123-03

收稿日期:2014-01-05

作者简介:吴靖,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A Study of the Pragmatic Meaning of the Chinese Idiom———“GaoWu Jian Ling”

WU J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the Firs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Gao Wu Jian Ling”has been enlarged during the long process of us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iom in the authoritative dictionary is confined to its original meaning,“operating something from a strategically advantageous position”, or“condescending and irresistible”. In fact,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 meaning,“Gao Wu Jian Ling”includes two meanings. The first one is in accord with the authoritative dictionary and it i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mainly used in the military field. The second is the deep meaning and is used to express one’s idea and thinking from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Key words:“Gao Wu Jian Ling”; pragmatic meaning; dictionary definition; meanings 125

猜你喜欢
义项
谈语文辞书中的子义项
“视察”及其行政义项的历史发展和语义演变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关注成语中的冷义项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词条义项分合的标准化检验方法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义项分合问题补议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