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技术训练》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2015-03-20 04:05李明月,王学岭,王卫
河北中医 2015年2期

《中医治疗技术训练》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李明月王学岭王卫△张毅

(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天津300193)

【关键词】中医治疗学;中医课程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63

【中图分类号】R24;R-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2-0319-02

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天津300193

作者简介:李明月(1985—),女,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教育、中医国际教育及中医实训教学。

收稿日期:(2014-01-27)

※ 项目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HE3002)

近年来对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正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法律法规建设日益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纠纷事件也接连发生,以患者为练习对象的实践模式正逐步退出医学教育的舞台。另一方面,随着中医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增大,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的矛盾已然凸显,出现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弱化,临床实践动手能力低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各中医高等院校陆续开始了中医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天津中医药大学一直重视实训教学在提高中医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用脑思维、用手操作、用心为医”的实训教学理念,建立了“五段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本教学体系主要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的教学中开展运用,贯穿其学习全程,分别在第3、5、7、9、10学期安排18、36、36、36、54学时的临床技能训练课程,依次为中医基础训练、诊断技能训练、中医治疗技术训练、中医经典思维训练、模拟医院,实训总课时共180学时[2]。《中医治疗技术训练》课程作为“五段式”实训教学的第3模块即中医治疗技术训练模块已开展2年,现总结如下。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治疗、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罐疗法、推拿疗法、刮痧疗法等。中医专业的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基础课程后,在辨证方法、辨证思维、处方用药等方面往往缺乏横向对比与联系性思考的能力,因此难以融会贯通所学的中医知识,势必影响到今后的临证应用。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即将医学生已掌握的中医基本课程系统串联,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打破各课程间的界限,相互整合,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基础知识诊治患者的技能。

2改革实训教学方式

2.1实训教学贯彻以问题为基础的实训(problem based training,PBT)教学理念PBT是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与中医的学科特色相结合,即以“提问—思考—练习”的模式进行训练。将学习内容与问题或任务挂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去。

2.2课堂组织形式中医治疗技术训练课程以病例为切入点,精选6个教学案例,每个案例训练6学时,共36学时。在病例的选择上,选用当代名医的真实病例,涵盖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及气血津液病证等临床常见病证。在课堂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参考PBT的教学模式,每班分为5组,每组8人左右,设有组长和记录员各1名,每班配备1名教师进行指导。每个教学病例训练6学时,涵盖3个训练内容。①1~2学时:学生阅读病例(精简病例,删减部分患者信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组长组织各组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解读、补充完善,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分析病因、病机、诊断,给出治疗方案,通过讨论最终达成统一意见。记录员记录每位同学的发言内容以及最终方案。小组讨论结束后,由组长汇报分析结果,并解答教师和各组同学的提问。最后进行教师点评,并给出下次课程的问题。②3~4学时:对教学病例进行横向或纵向拓展,结合病例的特点提出问题,课下每组分工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制作PPT,课上组长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并解答教师和各组同学的提问,教师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以肺系疾病的治疗技能实训为例,在横向拓展方面,引导学生查阅临床常用治疗外感病症的对药及其各自的适应证;在纵向拓展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外感病的治疗转归,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培养其动态的中医思辨能力。③5~6学时:根据教学病例的特点,开展中药辨识训练,体针、头针、耳针、艾灸、罐疗、推拿等技能训练。每班分为8组,每组5人左右,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指导点评。以心系疾病的治疗技能实训为例,要求学生除掌握常见心系疾病的针刺疗法外,查阅针刺安全相关资料,实训教师讲解针刺事故案例,要求其掌握背部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培养针刺安全意识;要求学生查阅治疗心系疾病常用腧穴的现代实验研究进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实验观察,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思维。

2.3充分发挥实训教师的作用在PBT的实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否整体把握课程进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实训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①扮演患者角色,补充病例资料。为训练学生搜集患者信息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通过模拟问诊向学生提供病例删减部分的详细信息,因此教师扮演患者角色,配合学生的问诊,完成对教学病例的补充。②引导小组工作,鼓励组员积极互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项开展PBT的各环节,监督小组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同时要鼓励学生相互评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相关信息,尽量避免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答案的方向。③课程点评。各组长将讨论结果汇报结束后,应由教师进行点评。点评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正确”或者“错误”等绝对性的评判语言,应注重学生对病例的分析思路、治疗特色,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3创新实训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课程内考核及期末考核,课程内考核是指实训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发言、操作练习、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打分,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又分为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两者分别占期末成绩的50%。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以病例分析为主要模式,侧重于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病情资料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的模式,采取抽签选题的方式进行测试,考试范围包括中药辨识、点穴操作、体针操作、头针操作、耳针操作、艾灸操作、推拿操作等。

4讨论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5年制教育体系,基本上沿袭的是4年理论授课+1年毕业实习的4+1运行模式,这一模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开展,先理论后实习,中间几乎不存在交叉,而且医学生只有在最后的实习环节才能进入到真正的工作环境[3]。然而,由于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各学科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加之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学生往往难以迅速适应实习医生的状态,错失学习的最佳时机。“五段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作为从理论教学向临床工作过渡的一个桥梁课程,将各学科系统串联,使学生夯实了理论基础,强化了临床技能操作。中医治疗技术训练是“五段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训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大学生运用中医辨证思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医学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性,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化,适应中医临床工作的需要。下一步我们将定期听取学生的教学反馈,并从病例选择、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持续建设,逐步将本课程建设成一门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为导向的优秀实训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伯礼,于越,周桂桐.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87-88.

[2]王慧生,张志国,周桂桐,等.基于PBL的“五段递进式临床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4):210-211.

[3]周桂桐,李佳恒,于越,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递中医缄默知识[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4):272-273.

(本文编辑: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