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强
(太原学院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12)
在大学田径运动中,由于是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比赛,不管是氛围、环境还是对手,都会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大部分时候呈现压力状态。跟平时的体育训练不一样,在田径运动中,大学生心理接受的外界刺激会陡然增强,从而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产生紧张畏惧、信心不足、暴躁失控等心理障碍。因此,对参与田径运动的大学生而言,克服心理障碍是顺利参赛并且获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障,也是对田径运动中自身安全的一种有益心理和情绪,毕竟在良好心态下参与田径运动的安全系数更高[1]。
情绪障碍是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时最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过度紧张或者焦虑,通常而言,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时的临时发挥水平。然而一些参赛的大学生由于过度在乎成绩,过于看重观众的情绪反应,使得自己的心理情绪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严重焦虑中,从而影响发挥[2]。在赛前的等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到了正式比赛当中,则容易出现紧张情绪。这两种情绪都属于不良心理障碍,若是不及时给予疏导或者消除,就会导致大学生选手发挥失常,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在临赛前,若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调整,大学生运动员将呈现出一种信心足、体能好且注意力集中和头脑清醒的临赛状态。然而有些情况下,由于临赛前,大学生因为训练过度,使得心理出现饱和状态,若没有得到良好的生理和心理调节,就会导致对比赛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对比赛的激情,心理就容易出现激活障碍。此时大学生运动员容易抑郁、慌乱和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会害怕或者厌恶比赛,其竞技水平无法正常发挥。
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要想发挥出理想的水平,就需要存在一个最适合的动机水平,过高或者过低的动机状态,都可能造成动机障碍。过高的动机水平,容易让大学生在参与田径运动时过度兴奋,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比赛本身上,同时难以控制住比赛情绪,竞技的水平发挥自然会存在问题。过低的动机水平,则很难调动大学生竞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难以激活他们的竞技潜能,很难出现高水平的发挥。通常来说,需要速度和力量的简单运动项目,比如说跑步和跨栏等,动机水平可以适度提高;而需要复杂和精细的运动项目,比如说体操和跳水等,则需要把动机水平适度调低。
在田径运动中,因为无法约束自己的情绪,采用攻击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愤怒等情绪,属于攻击障碍。攻击性心理障碍属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它针对的对象可能是竞技时的对手,另一方面,其在得不到正常发泄时,也有可能以自己的教练、同伴甚至裁判员和观众为攻击对象[3]。攻击障碍的情绪一旦泛滥和失控,就很容易造成攻击性伤害,这对于竞技体育非常不利,对于大学生本身也有伤害。这种攻击障碍,属于需要严重控制的心理障碍范围,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田径运动。
对参与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来说,有可能因为过度的心理压力,加上训练中的长期承受的社会、家庭和心理期望等,很容易出现心态疲劳障碍。大学生运动员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精神饱满,整体处于相对平稳状态。一旦出现心态疲劳障碍,那就会极大地影响竞技心情,从而导致竞技水平无法正常发挥。这种心态疲劳障碍,有短期的心态疲劳障碍,也有长期的。短期的心态疲劳障碍,基本上通过心理调适可以缓解或者消除;而长期的心态疲劳障碍,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解决,若是解决不了,会彻底影响大学生一生中对田径运动的情感,有些人甚至因此彻底放弃田径运动。
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时的心理障碍,既影响成绩也影响运动安全,有必要对其进行疏导,通过日常的心理训练和比赛前及比赛时的状态调节,教练员在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运动员的个性化特征,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比赛对手采取不同的心理训练策略,让大学生在参与田径运动时,能够在较为平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
竞技前和竞技时,需要采用专业的运动心理学来恢复和调节心理状态,保证大学生运动员吃得好,睡得好,心理状态平稳。因此,在竞技前,要降低日常训练的强度,安排一些轻松愉悦的小活动,尽量避免出现导致情绪大幅波动的事件发生,这样可以缓和他们的紧张情绪,也有利于保持体力[4]。竞技时,要引导大学生运动员尽量保持向前看的心态,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项目上,减少场外不必要因素的干扰,比赛间隙时,要适度放松,舒缓比赛带来的紧张情绪,恢复体力。
竞技后,最基本的要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但是也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一些抚慰工作。例如,如果其田径运动成绩不好时,应让他们放下心里包袱,争取下一次取得更好的成绩等。
(1)放松肌肉和神经
田径运动对肌肉和神经工作量要求很大,因此放松肌肉和神经是调节心理状态的生理基础。大学生运动员在赛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或者躺下来,调理自己的呼吸,尽量放慢自己的呼吸节奏,减少心中的杂念,让自己进入一种浅睡的状态,如此可以放松肌肉,减少身体肌肉能量的释放,并且也有利于神经的放松[5]。
(2)改善睡眠
睡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管是竞技前、竞技过程中、还是竞技后,改善和提高睡眠质量,都有助于心理状态的调节。要想改善睡眠,一方面,应提供一个较为舒适和理想的睡眠环境,保证大学生的睡眠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减少各种刺激性情绪的影响,帮助其主动快速入睡,舒缓身心压力。
(3)身体状态平稳
运动员在赛前很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在赛前没有任何的伤痛,有较好的精神和体力,他们从内心就有底气,敢去拼,敢去争;否则,他们就会有气馁心理,情绪低落,造成赛前训练的不稳定性,不能完全贯彻教练的目标和意图,影响整个训练效果。所以赛前一定要加强对运动员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员的伤痛或者避免伤痛,使运动员能有健康的身体去面对挑战,消除其本身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田径运动是一种实战运动,若是坚持长期参加田径运动,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心理调适,自然可以不断疏导紧张情绪,从而减少紧张情绪带来的不适感,最终能够保持一种相对正常的状态去参与田径运动[6]。不过,对一些新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新手来说,紧张情绪还是一种比较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即使对于一些经常参赛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紧张情绪也是常见的事情。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疏导等方式,帮助运动员舒缓或者消除紧张情绪,从而克服紧张情绪带来的心理障碍。
(1)赛前利用模拟比赛增加适应性情绪
通过模拟比赛,创造接近竞技状态的比赛环境,让大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产生类似于正式竞技的情绪变化,然后教导其如何逐步调适、控制和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增加适应性情绪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学生运动员通常就可以掌握一些消除紧张情绪的有效手段,从而在正式的竞技中,他们情绪适应力就会更强。当然,这种模拟要尽可能真实,其真实度越高,那么对情绪适应力的调节作用就越好。大学生也应该主动融入到模拟当中,将其当作检验自己实际竞技能力、提高竞技状态、加深竞技体验的难得机会。模拟结束后,要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绪问题进行反思和调适,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做出合理性的调整,迅速增加他们的适应性情绪能力。
(2)转移情绪焦点
当一个运动员太过于把精力集中在比赛上时,很容易产生动机水平过高的心理障碍,这个时候,教练员应该想办法引导他们的情绪焦点适度转移[7]。比如说当一个参与竞技的大学生特别看重成绩、当看到前面的参赛选手都表现特别好的时候,就可能产生紧张且沮丧的情绪,这个时候,教练员应该及时采用暗示或者诱导的方式,让他把精力和关注的焦点暂时转移到一些轻松愉快的事物上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水平。
在田径运动中,大部分的心理障碍产生原因都与自信心有关,越是自信,其心理障碍就越少。若是不够自信,一些心理障碍的负面作用就很容易被放大,将影响大学生竞技时的正常发挥。
(1)竞技前的动员要充分肯定
在田径运动开始前,要对大学生运动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有利条件方面的分析,帮助他们确立信心。当然这种给予信心的动员不是光喊口号,而是要有理有据,既有激情的引导,更有理性的分析,这样才能让信心深入到每一个参与竞技的大学生心中[8]。教练员要让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端正比赛动机,还要帮助运动员分析竞争对手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熟悉比赛环境和比赛流程,了解天气状况,对比赛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提出合理的竞技目标
在竞技前,要对参赛大学生的竞技水平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制定的目标要相对合理,千万不要刻意拔高。总的来说,竞技目标应该属于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只有建立在正确理性评估基础上的目标,才能真正让大学生运动员有信心去实现。心理障碍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就是现实障碍,当运动员具备了跨越现实障碍的能力,能看到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自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3)积极培养自我内心深处的信心
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能量,尤其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信心,可以重新评估一个人的发展和突破的潜力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在参与田径运动时,要多找出自己的有利因素,从内心深处培养一种自信,让自信的力量充满整个身体。即使到了竞技场上,也不会有太多的心理障碍,因为是有备而来,并且有信心去赢得比赛。良好的自信心,会带来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心理障碍的影响降到最低。
(4)改善身、心、群三维整体效益
田径教练应依据大学生运动员的个体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赛前评价,不仅要注重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和体能的评价,还要提高对运动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意志表现、比赛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所占比例,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行田径训练和比赛的主动性,也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自信心。而且,在田径训练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到教练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教练员在赛前的个人心理状态的调整,教练员的情绪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变化。
大学生参与田径类竞技运动是有利于其身心成长的。然而,在参加田径运动时,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会阻碍其发挥正常水平。若是不关注参与田径运动的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任其发展,会导致他们形成不良心理性格。
因此,在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时,应该根据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对应的调节方法,帮助大学生克服参与田径运动时的心理障碍,争取让其发挥出较高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提高大学生运动员在竞技时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良好心理性格的形成。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审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65.
[2]李建国,刘慎年,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9.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47.
[4]王春良.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2011(11):117.
[5]梁海雄.田径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及其调节[J].湖南社会科学,2010(2):187-189.
[6]杜海奇.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渗透[J].青春岁月,2012(10):128.
[7]张新民,陈张英.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及其效果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89-91.
[8]胡涛.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再认识[J].科技信息,2006(7):371.
[9]段嵬.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J].读与写杂志.2010,7(6):143,197.
[10]闫生洲.浅析我国高校竞技田径运动队训练的组织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