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诗与寒山诗差异性之比较

2015-03-20 01:54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梵志寒山生死观

于 巧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王梵志诗与寒山诗差异性之比较

于 巧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王梵志和寒山作为唐代著名的诗僧代表,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和思维方式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二者所作诗歌在语言风格和教义宣传上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出身经历及所受文化影响的迥异,二者的诗歌又各具特色。在诗歌内容方面,王诗平民化,寒诗文人化;在生死观方面,王诗激愤,寒诗洒脱;在意象选择方面,王诗多佛典意象,且意象单一,寒诗多自然意象,且意象丰富;在表达手法上,王诗擅长“翻着袜法”,寒诗多用“风人体”。

王梵志诗;寒山诗;差异性

王梵志和寒山都是唐代著名的诗僧,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二者的诗歌创作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的地方。在诗歌内容上,王诗和寒诗都对现实社会的残酷进行了批判,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佛教僧人的自私和寄生行为进行了抨击。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二者均表现出了浅显朴实、通俗易懂且诙谐幽默的风格。但是,由于二人出身和经历的迥异,二人的诗歌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诗歌内容、诗歌体现的生死观、诗歌的意象选取、诗歌的表达手法四个方面对王梵志诗歌和寒山诗歌进行差异性比较。

一、诗歌的内容——王诗平民化,寒诗文人化

佛理劝善诗是诗僧们进行创作的主要诗歌类型,这类诗歌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是诗僧们对市民百姓进行宗教理念宣传的主要方式。王梵志和寒山是佛理劝善诗的成功代表。但是,二者的诗歌具有较大的差异,王诗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寒诗更加倾向于文人化。

王梵志是一位来自社会下层的诗人,当唐王朝逐渐走向繁荣兴盛之际,文人们体现民间疾苦的作品随之减少。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王梵志却没有摆脱生活的贫穷和困苦。他大胆地批判社会黑暗,替民众诉说困苦,始终代表着社会下层人民的声音,成为社会平民阶层的发声筒。比如,在《王梵志诗校注》中的《贫穷田舍汉》一诗云:“贫穷田舍汉,菴子极孤恓。两共前生种,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丑妇来恶骂,啾唧搦头灰。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驱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倍。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1]558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被贫穷所迫的田舍汉因为殴打了催租人而被逮捕受惩罚,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社会下层平民所受的困苦以及走投无路的生活窘状,展现了一幅真实的社会百态图,强烈表达了自己对社会贫富差别的不满和愤激之情。再如王诗《富饶田舍儿》有云:“富饶田舍儿,情实好事。广种如屯田,宅舍青烟起。槽上饲肥马,仍更买奴婢。牛羊共成群,满圈养肫子。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里正追役来,坐著南厅里。广设好饮食,多酒劝遣醉。追车即与车,须马即与马。须钱便与钱,和市亦不避。索面驴驮送,续后更有雉。官人应须物,当家皆具备。县官与恩泽,曹司一家事。纵有重差科,有钱不怕你。”[1]553

这首诗同样对富人的生活进行如实记叙,两首诗放在一起将“贫穷田舍汉”与“富饶田舍儿”进行对比,客观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对立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造成的贫富分化的不满以及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王梵志来自于社会下层,诗中所写尽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真实处境,所发之声尽是下层民众内心真实的呐喊。

寒诗代表的更多的则是知识阶层的意识,具有文人化的倾向。士人诗与平民诗不同,它不是站在最底层人民的立场上代表平民发声,而是站在一个高度上,用一种同情的心态来看待人民的苦难。同时寒诗中更多是写穷困潦倒的文人志士。比如,在寒诗中有云:“一人好头肚,六艺尽皆通。南见驱归北,西逢趁向东。长飘如泛萍,不息似飞蓬。问是何等色,姓贫名曰穷”。[2]145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满腹诗书,才艺皆通的文人,但是由于穷困潦倒,只能从南流浪到北,从西流浪到东,就像漂浮不定的浮萍,就像毫无归属感的飞蓬。造成这种人生状态的原因就是贫穷。这首诗写出了有才华的文人面对生活的无奈,以及被现实压迫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的愁苦。再如寒诗有云:“富儿会高堂,华灯何炜煌。此时无烛者,心愿处其傍。不意遭排遣,还归暗处藏。益人明讵损,顿讶惜余光”。[2]112

这首诗表面来看是写在高堂之上华灯富丽辉煌,“富儿”集聚,一位因为贫穷买不起蜡烛的女子,害怕遭到“富儿”的排挤,决定还是回到黑暗之处躲藏。实际上此诗指向的群体是穷困潦倒的文人们,诗中表现出文人们对怀才不遇的伤感,同时传递出诗人对文人曲折命运的同情和感慨。

王诗的立足点是站在社会的底层,他把自己当做平民中的一员来观察和描写平民的生活,故其所作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平民化倾向。寒诗则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观察文人的生活,从而替文人阶层发出自己的声音,寒诗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同时更加具有文人化的倾向。

二、诗中体现的生死观——王诗愤激,寒诗洒脱

王梵志和寒山同为佛门弟子,二者均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信奉人死后有来世,人的前生和来世之间有着因果轮回的关系。佛教中的生死轮回在二者的诗歌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但是,二人在生死观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王诗中蕴含着浓厚的生不如死的生死观,而在寒诗中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一种笑对死亡的达观态度。

王诗的关注点在底层穷苦人民的身上,这些处于社会底层,饱受穷苦折磨的人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无法如愿得到解决,故而,他们只能够寻求一种精神世界的解脱和安慰。所以,王诗关注死亡往往是持着一种生不如死,渴望死亡的态度。因为只有死亡才能够帮助穷苦人民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实现灵魂的解脱。比如,王诗有云:“生时愁衣食,死鬼无釜灶。/愿作掣拨鬼,入家偷吃饱”。[1]83

在王诗中描绘的尽是社会底层的平民食不果腹,朝饥暮饿的悲惨场景。所以,王诗中才会发出愿作“掣拨鬼”的感叹,从而实现“死后却还家,生时寄住鬼。不愁麦不熟,不愁少谷米。”[1]596的美好愿景。享受生命是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的权利,但是在王诗中尽是社会底层惨遭剥削的人民,他们生活困苦,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困苦,所以,王诗主张通过死亡来结束现实生活中的苦痛,认为这种无可奈何的痛苦远远要比活着好,并且对死亡充满一种激愤的情绪。

寒诗在对生死这一问题的态度上,不像王诗视死如归,渴望死亡,而是以一种无常的心态,笑对死亡。因为在佛教中除了生死轮回的教义,还有另外一项最基本的教义,那就是无常。所谓无常就是没有永远保持不变的事物,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时刻变化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寒山正是受到这种佛教教义的深刻影响,所以在寒诗中体现出来的对生死观的态度就是洒脱。首先,寒诗有云:“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3]441

由此可见,在寒诗中时间川流不息,花开花谢是一种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人死不能复生也是一种客观真理,是不可人为改变的,人应该接受自然的安排。人一旦走上黄泉路就不可能再回到人间,这就是客观规律,豁然接受就好。再如寒诗有云:“自古诸哲人,不见有长存。生而还复死,尽变作灰圭。积骨如晚富,别泪成海津。唯有空名在,岂免生死轮”。[3]545

在寒诗中就连自古圣贤在死亡问题上也不能够幸免,人生在世,死后都会变为灰烬,纵使名声在世,但终究还是免不了一死。寒山认为不管是富贵贤人还是穷苦大众都免不了一死,故怀揣一种无常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万物变化和人生死亡问题的。

王梵志的身世决定了王不可能摆脱社会下层的一切痛苦的世俗,不可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来看待世俗,他必须始终代表着下层平民的心声和意识。所以,王诗中用一种生不如死的态度来看待生死,以期实现美好的意愿。寒诗中则更多的是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死亡,死亡本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老病死都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所以,生死无常,面对死亡选择超然乐观的对待。

三、诗歌的意象选择——王诗多佛典意象,意象单一;寒诗多自然意象,意象丰富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诗和寒诗在诗歌意象的选用和塑造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王诗往往选用具有佛典含义的意象来说理论事,并且在一首诗中意象的运用比较单一。相反,寒诗则往往选用自然意象来宣传佛理或者是自己的情感,且在一首诗中,寒往往运用多个或者是一系列的意象来说理论事。

在王诗中,我们不难看到影喻、虚空喻或者是火喻等等,这些意象都是佛教中的观念或者是典故,王诗将这些意象用白描的手法进行处理,将蕴含其中的佛理生动微妙地显现出来。比如,王诗有云:“一身元本别,四大聚会同。直似风吹火,还如火逐风。火强风炽疾,风疾火愈烘。火风俱气尽,星散总成空。”[1]222这首诗中就选取了佛教中的火喻。再如:“人去像还去,人来像以明。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镜像俱磨灭,何处有众生”。[1]221

这首诗则是选用了如镜之喻。用身和影的关系对人生进行比喻。人有了身体才会有影像,影像是虚幻的存在必须要借助身体这些实体才能够存在,当身体不在了影像也就会消失。他用“身”和“影”来解释人生问题。同时,在这两首诗中王都只写了一个意象,不论是火喻、影喻、镜喻还是其他的意象,这些意象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佛教的教义,虽然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但却显得有些单一枯燥。

“寒山诗时时加以自然意境的表现,不如王梵志的枯淡……寒山诗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一种高远空灵的情趣。”[4]351正是由于寒诗中多选取自然意象来喻禅,用山水景物来说禅明理,所以,寒诗投射出一种明亮清丽的感觉。比如寒诗有云:“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2]248

诗中用峰顶、孤月、寒泉、青天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禅意的意境,景禅交融。再如寒诗《吾心似秋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2]137寒诗用秋月和碧潭比作自己的禅心,来表明自己禅心的圣洁。寒诗中往往将多个自然意象运用于一首诗中,营造一个和谐的禅的意境,从而让人们更好地参悟禅理。寒诗中的意境通常都是通过多个自然意象来构造的,将这些意象和谐地构造为一个完美的禅的意境,从而让寒诗达到一种悠远寂静的效果。

四、诗歌的表达方法——王诗多采用“翻着袜法”,寒诗多采用“风人体”

王诗中随处可见“翻着袜法”,古代人所穿的袜子是用粗布做成的,袜子本是为了保暖舒适,但是,古代人却为了好看,将光洁漂亮的一面穿在外面,将粗糙的一面穿在里面。但是,王梵志与其他人的穿法不一样,他将袜子反着穿。面对人们的好心提醒和质疑,王却说宁愿让人们看起来不顺眼也不会让自己的脚感觉到一点不舒服。王诗的“翻着袜法”主要是说王诗能够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且能够避免在使用俚语时出现浅俗的毛病,从而创造出一种幽默诙谐,深入浅出的诗歌效果。如王诗《道情诗》有云:“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5]27王诗表面看起来会有点不近人情,但是仔细回味却发现王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通常会为了一些表面的事情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或者是做了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在《道情诗》中,王却描绘了社会下层人民生不如死的真实境况,让人警醒。再如,王诗有云:“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你富户役高,差科并用却。吾无呼唤处,饱吃常展脚。你富披锦袍,寻常被缠缚。穷苦无烦恼,草衣随体着”。[1]25

这首诗没有从贫富之间的对立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贫富两种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态度进行对比,比较他们面对贫穷和财富的不同心境。从诗歌的表义来看,穷苦之人既不用担心贼人抢掠,又不用担心沉重的赋役。似乎王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一笑了之、满不在乎的心情和态度。然而,王诗中蕴含的真实思想却是一种不能改变现实残酷状况的无奈以及对贫富差距的愤恨和不满。

寒山由于受到南朝乐府诗的影响,诗中最常见的是南朝乐府诗中的“风人体”。所谓“风人体”就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风人体”的特点就是诗句往往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比如寒诗有云:“我见一痴汉,仍居三两妇。养得八九儿,总是随宜手。丁防是新差,资财非旧有。黄蘖作驴秋,始知苦在后”。[2]129

寒的这首诗就具有“风人体”的特点,寒诗以黄蘖味苦,双关人生之苦。诸如此类一语双关的诗寒山还创作了很多,比如“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2]83、“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2]234、“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2]80这些都是寒山“风人体”的典型代表,前一句为了给下一句做铺垫,诗句表达的主要意思在后一句诗中。

五、结 语

王梵志与寒山虽然同为佛门弟子,但是二者的诗歌不管是在诗歌内容上、诗歌表达的生死观方面、诗歌的意象选择还是诗歌的表达手法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二者的诗歌创作均为诗僧群体的诗歌创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钱学烈.寒山诗校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唐]寒山.寒山诗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1.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皎然.诗式[M].周维德,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郑宗荣)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Fanzhi’ and Han Shan’ Poems

YU Qiao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nxi 723000 )

As famous poets with Buddhist n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Wang Fanzhi and Han Shan both created many poems with their own unique identity and way of thinking.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ir language style and the publicity of doctrine. However, due to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their poe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content, Wang Fanzhi’s are close to the life of common people, while Han Shan’s are more of the color of literati. In terms of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Wang Fanzhi’s poems are more passionate and indignant while Han Shan’s are free and easy. In terms of image selection,Wang’s poems are monotonous, mostly with Buddha as the dominant image while Han Shan’s poems are rich in images from the nature. In terms of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Wang Fanzhi is good at “Double-sock Method”,Han Shan at “Wind-man Style”.

Wang Fanzhi’s poems; Han Shan’ s poems;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

I207.22

A

1009-8135(2015)05-0043-04

2015-05-18

于 巧(1990-),女,山东济南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唐代文学。

猜你喜欢
梵志寒山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诗二首(其一)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和曾梵志抽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