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英语诗歌的意象美——以约翰·济慈的《秋颂》为例

2015-03-20 01:15谢文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济慈模态符号

谢文敏

长久以来,诗歌用独有的手法来抒情、写实,其语言精练、韵律优美、结构奇特,具有具体性和艺术性,能抒发人类的感情。而意象则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贯穿于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质量(张俊,2006)。济慈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秋颂》以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和华丽优美词汇的运用而受到世界读者的赞誉和喜爱。本文打破以往仅仅用文学理论来鉴赏文学作品的惯例,将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理论联系起来,运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来解读《秋颂》中的意象美,使读者对于《秋颂》有更好的理解。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模态”包括声音、图像、空间、语言、手势语等符号资源,能够同步实现话语和交流类别,可以通过多于一种的生产媒介来实现(Kress&Van Leeuwen,2001)。而多模态就是指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者表达意义时所使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资源或者符号系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两种以上的符号资源进行交际、表达意义,因此,多模态话语就产生了。

20世纪90年代,Kress和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其他的社会符号资源的研究也被他们用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如,脸部表情、肢体动作、音乐、图像等,他们认为这些符号资源同语言研究一样是系统的、理论的和功能的,都隶属于社会符号资源的范畴。而语篇的多模态性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语言。

二、《秋颂》中的意象美

Kress认为所有的社会资源表示意义的潜力被设计者经过认真思考而发挥出来(Kress,2001)。设计者的浓厚兴趣被反映在多模态符号的复杂信息上,如词语、作文、口语表达、诗歌、音乐等(胡壮麟,2007)。而诗歌既反映了真实的日常生活,又结合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体验以及心中的独特情思与现实生活抒发情感,所以,大部分诗歌都具有意象性。“意”是诗人的主观情致,是诗人在诗歌中创造意象的主观动因(刘晓琳,2009);而“象”则是作者对所见景致的客观描述。英语诗歌惯常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新颖的想象力来强调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由此来调动读者的感官,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一)感官意象美

读了《秋颂》,我们可以感受到济慈对于意象的刻画精益求精,色、光、声、影被完全地拼接在一起,就好像层层叠叠的色彩浓厚的油画,充满了文化底蕴。读者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被充分调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具体的意象美油然而生。济慈将自己所看到的秋日景象与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结合起来,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秋日图画。第一节中的“round the thatch-eves”(藤蔓缠绕茅舍)、“to bend with apples”(苹果压弯枝头)、“to swell the guard”(葫芦膨胀)、“plump the hazel shells”(榛子丰满),展示了秋天万物瓜熟蒂落的情景,各种“果实”:苹果、葫芦、榛子等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二节中的“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Or on a half 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一位农妇坐在打谷地上,发丝随风飘扬,给人一种美的视觉感受有;接下来,读者仿佛闻到了田野中罂粟花的迷人香味,“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uppies”,使人嗅觉美的体验;关于味觉,读者同样能够在诗中觅得踪迹,在第一节中的“sweet kernel”和“ripeness to the core”,读来仿佛已经品尝到了秋天的稻香和榛子的甘甜,味觉美感油然而生,这些意象激发了读者对硕果累累的秋天的渴盼。这首诗中有许多关于触觉的词汇和短语,如“load and bless”、“bend”、“fill”、“swell”、“plump”、“soft- lifted”、“winnowing wind”、“soubd asleep”、“borne”、“aloft”等,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秋天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读者仿佛已经身处秋天的美景之中;而听觉意象在第三节中比比皆是,诗人描写了“gnats mourn”(飞虫的悲鸣)、“full grown lambs loud bleat”(肥羊的咩咩叫)、“Hedge-crickets sing”(蟋蟀的高歌)、“The red- breast whistles”(红胸知更鸟的婉啼)、“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成群燕子的呢喃),在这里,拟声词被巧妙应用,秋天瞬间变成了许多实在的生物:飞虫、肥羊、蟋蟀、知更鸟和成群的燕子,它们的声音谱成了一曲欢快的二重奏,为《秋颂》增添了一层深沉的意境美和朦胧的色彩美。诗人将自己看到的自然界的景象与内心对秋天的喜爱和依赖之情相连在一起,将“意”和“象”结合,创作出了五种感官意象,从而调动了读者的五种模态体系,深刻体会了灿烂而又富有生机的秋日时光,这是济慈对于自身经历的表达。

(二)结构意象美

《秋颂》分为三节,分别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节写“秋色”,为读者勾勒了迷人的秋日风光,从侧面刻画出一个个丰收的景象,运用流畅的节奏将这些细节串在一起,如,描写果实之丰硕的“load and bless”(缀满)、描写苹果结实硕大的“bend”(背负着)、形容果实甜美的“fill”(透进)心中等。这些动词的运用非常传神,果实的成熟非一日所得,是一种静态的过程,而诗人却以动词来表现此过程,以静写动,体现了秋天的生机盎然(江冬,2010);第二节写“秋人”,表现的是秋天的收获之美。在这里,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秋天与太阳形影不离,如同一个慷慨的好施者,赐予大地丰收的果实和美丽的鲜花,秋天俨然是一个繁忙而充实的农人,他的影子活跃在粮仓、田间、田垄、小溪、榨果架下,形象丰满、立体,跃然纸上,“发丝随风飘扬”、“昂首背着谷袋”、“溪中投下倒影”。诗人笔下的农人优雅深沉,看不到一丝劳作的辛苦,我们感受到的是丰收的喜悦,是以动写静。最后一节写“秋声”,诗人写出了秋天这场宴会的热闹和盛大,飞虫悲鸣、群羊咩叫、蟋蟀高歌、知更鸟婉啼、燕子呢喃,这些动物如同是在庆贺硕果累累的秋天。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景象,创作了多个意象,运用多种感官,调动多种模态,刻画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丰收的秋天。济慈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加深了读者的秋日印象,激发了读者对于色彩亮丽而又富有生机的秋天的喜爱之情。

通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秋颂》的意象美,使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到了秋日色彩的亮丽,了解了济慈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从而对读者理解这首诗能有所启示。可以看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Kress,G.& Van Leeuwen,T.2001.Multimode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mold.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9.

[3]江冬.美丽而欢闹的秋天—秋颂赏析[OL].2015-06-03.

[4]Http://blog.sina.Com.Cn/123jdjdjd.

[5]刘晓琳.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英语诗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88-90.

[6]张俊.诗歌意象创造的人际意义视角[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4-427.

猜你喜欢
济慈模态符号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学符号,比多少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