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玲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守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大多生活在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向贫乏,致使其生活质量低下。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其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使之无法享受与体验来自于父母的关爱,这种“失爱”现象的存在,会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根据国家最新调查统计显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患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高达57.14%,在体质发育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其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完善心理、修塑品德、健康人格的重要功效,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以及身心健康的实际状况,通过组织开展相关的体育健身活动,来谋求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而构建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则是确保体育健身活动得以规范与持久开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工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相关的资源上,更需要来自于社会各领域的支持与保障。高等院校相比于社会其他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体育资源优势,因此,高校体育有责任、有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1.增进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改善其心理状况。身心健康水平低下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造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为,首先,在体质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偏远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艰苦,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拮据,难以为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营养供给,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因营养不良而呈现出发育缓慢、体质羸弱;其次,在心理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的缺失,使得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心理发育上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偏失,自卑、孤僻、焦虑甚至偏激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而构建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能够为留守儿童群体持久性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保障,使得体育重要的社会功效得以有效的发挥,从而实现对留守儿童群体身心健康现状的改善与发展。
2.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领域,促进大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城乡差别,使得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方面,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距,与城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在农村地区的群众体育运动则发展缓慢,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发展的真空状态。而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为广大留守儿童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保障,同时,对于改善本地区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因此,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能够引发良性的植被效应,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领域的有效拓展,从而确保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缓解因留守儿童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儿童的天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在亲情的呵护与社会的关爱下,自由快乐地成长,因而,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阶段。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在其幼小的心灵上过早的承受孤独;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又要过早的承担生活的压力。因此,本应与其他儿童一样拥有快乐童年的留守儿童群体,在体质与心理上都存有较为严重的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最为弱势的群体。因留守儿童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各种矛盾,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于此,构建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在确保留守儿童能够经常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体育重要功效的发挥,来增进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舒缓其心理压力,体验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实现对其童真的唤醒,为其营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健康氛围。这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积极支持、援助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诉求。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实现与社会体育的相适与相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对于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发展提出了更为强烈的诉求。因此,积极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就成为当前高校体育发展的主流取向。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入普及的重要举措。因此,对于资源优势相对明显的高校体育而言,积极参与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不仅是高校体育理应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对于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更是责无旁贷。
2.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研讨,是高校学生自我价值体现的重要环节。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而言,社会体育是其体育行为的最终归宿,因而,积极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讨,探求科学实效的解决路径,是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既是社会体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这一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关爱意识的有机生成,同时,对于高校学生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高校学生未来的社会体育实践以及自我价值的有机体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积极开发与整合校园体育资源,为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提供物质援助。物质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影响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使命。相比于其他社会团体或部门,高等院校的体育资源相对丰富,理应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过程中,肩负起援助者的重任,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与留守儿童聚集地区的学校建立起对接关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或体育教学发展的需求,为其添置或补充相关的体育器材、教学设备,或援建运动场馆,来改善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资源匮乏的现状。
2.组建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为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提供人力保障。目前,在构建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的短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这对于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较为系统地体育学习,形成了较高的体育素养,使之具备了为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供必要辅助的能力。因此,通过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留守儿童聚集地区,参与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的设计、组织与辅导,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同时,对于有效缓解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促进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发挥高校体育科研优势,构建适合于留守儿童体质特征的活动内容体系。鉴于留守儿童在体质与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为确保体育健身活动体系构建的实效性,要求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应凸显适应性。高等院校具有突出的体育科研优势,能够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特征与心理特点设计出彰显适应性的体育健身项目,用以满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高校应将开发与设计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项目作为其重要的科研课题,组建起包括体育科研人员、教师与学生志愿者在内的科研团队,通过深入地调研与论证,研创兼具适应性与实效性特征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以便于为推动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1]姚远.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研究[J].中州体育,2010(3).
[2]张磊.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温淑玲,谢杰.小学体育教学与儿童心理健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