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眼里的吸毒与戒毒

2015-03-20 04:31郝伟
健康博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吸毒者戒毒毒品

郝伟

最近,房祖名、李代沫等明星因吸毒被警方抓获曝光,明星吸毒突然成娱乐圈乃至寻常百姓的议论话题。明星作为大众偶像,引领公众生活消费,但我们认识的明星,正在蜕变为“反面教材”;观众需要健康的明星效应,人们需要健康的榜样,对吸毒和戒毒,看看医生怎么说。

毒品的前身是药物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药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或为了避免和减轻痛苦,或为了增加欢乐,人们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药物。人类早就知道植物王国里有某些能够改变情绪的物质,发现罂粟、大麻、仙人掌及古柯叶等,它们有些具有欣快或镇痛作用,有些具有改变感知的效能。在古代,人类将这些植物用于治疗疾病,也用于宗教仪式。但那时这些物质对社会和对使用者的心理、躯体健康引起的危害相对较轻。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新技术的出现使一批批纯度更高、具有更强的神经活性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药物进入社会。当今,知识更新之快,社会变迁之速,无以伦比,同时,传统的社会价值和信仰对人们的约束力大大减少,长期被人们所接受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怀疑,我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原子和基因的知识,但对爱情或人生的价值或建设一个更好的精神世界所知甚少,我们四处寻找答案,但却百思不其解。此类药物正好满足了某些人精神上的需求——可以暂时缓解人们的焦虑、提高情绪,但同时给社会、家庭、个人的健康带来无穷的灾难。

当今社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不管是何种社会、是何种意识形态,人类正面临药物、毒品滥用的挑战。解放初期我们曾骄傲地宣布,我国是无毒国家,可三十年后,毒品卷土重来,在某些地方已构成了社会危害。有人曾对六大洲120多个新闻机构进行了民意调查,结论是“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吸毒或药物滥用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暴力”被列为世界十大新闻之一。根据联合国毒和犯罪问题办事处估计,全球大约2亿人使用非法药物,其中1.63亿使用大麻,0.34亿使用苯丙胺、800万人使用摇头丸,0.14亿人使用可卡因、0.15亿人使用阿片类(0.1亿人使用海洛因)。此数字并没有包括酒精和烟草等社会性成瘾物质的滥用。可以肯定,人类同毒品的斗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明星为啥要吸毒

毒品是一社会学概念,指能影响精神活动,改变情绪、心境、行为,甚至是意识状态,具有很强成瘾性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禁止在社会上使用,我国的毒品主要指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精神兴奋剂、氯胺酮等药物。

阿片类药物是我国最主要的毒品之一,包括海洛因、吗啡、杜冷丁、二氢唉托啡、美沙酮等。其中海洛因成瘾性最强。精神兴奋剂主要包括摇头丸、甲基苯丙胺(冰毒)、苯丙胺、麻黄碱等,是目前我国使用较为广泛,且有明显上升趋势的毒品。

既然很多人都知道吸毒的害处多多,但为什么还有人在尝试毒品呢?尤其是最近明星事件的曝光,激起人们探究明星吸毒的原因。下面以吸食海洛因为例分析促使尝试毒品的心理原因。

好奇心理:人和动物都有共同的心理——好奇,由于好奇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环境。然而好奇也常给人类带来问题。

在与吸毒者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吸毒者的相当一部分最初吸毒是由于好奇。在看到别的吸毒者在吞云吐雾时,或听到老吸毒者谈及吸毒的“深刻的体验”时,或在被引诱之后,他们也想体验一下吸毒的快感,尽管他们知道、或朦朦胧胧地知道吸毒的危害,不惜一试,结果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当他们明白自己已上瘾时,为时已晚。

侥幸心理:认为别人吸毒成瘾是因为他们意志不坚、吸毒太多,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或道听途说某某人吸了很久的毒也没上瘾,或认为试一两下没关系。总之,他们觉得自己不会被毒品所左右,由于这种侥幸心理作怪,过度自信,即使他们已吸毒成了瘾,还侥幸认为自己想戒就能戒掉。

享乐、解脱心理:初试毒品,滋味并不好受。许多人会恶心呕吐、头昏、全身无力、思睡、不能集中注意,于是有人就此止步。这种难受的感觉在吸毒几次以后逐渐消退,而快感则逐渐显露。

逆反心理:在一部分吸毒者中,特别是吸毒青少年,他们丧失了向上的生活目标,他们与一般人有着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对着干。我们宣传吸毒的危害,他们认为那是无稽之谈,我们认为吸毒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他们觉得吸毒是“英雄的作为”,在他们看来,吸毒并不是什么丢人和违反道德的行为,更不是什么不良习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生活中的落伍者,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敢于对抗法律、藐视社会。作为“欣快药”和“无忧药”的毒品对他们也很有吸引力,他们以整日沉湎于毒品中为乐,以大量吸用毒品为荣。他们不仅自己吸毒,而且还拉拢其他人吸毒。因为他们要不断扩大他们的队伍,以显示其吸毒道德风尚的正确性。他们不厌其烦地教练新的入伍者吸毒,免费为后来的人提供毒品。

追求刺激心理:在吸毒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尤其青少年的吸毒起因是追求刺激。这种追求刺激的心理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好奇心理,或者说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毒品是怎样让人万劫不复的

毒品可由口服、吸入、注射等方式进入。吸毒常常经历以下过程:首先,尝试阶段,吸毒者常常受到种种诱惑,道听途说吸毒的快感等等,吸上几口,开始的味道可能不是很好受,多数尝试者也就停留在此阶段,但部分“易感者”却没有止步,几次铤而走险后,出现了快感。但吸毒者信誓旦旦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我只是为了好玩,说戒就能戒”。然后到了问题阶段,吸毒者在虚假的自信支配下,为了获得快感,持续吸毒,但问题逐渐出现了,如不好好上班、不负责任、经济上捉襟见肘、身体消瘦等。随着吸毒时间的延长,吸毒量也越来越大,维持吸毒的费用也逐渐增加,坐吃山空、债台高筑往往不可避免。吸毒者应对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戴上假面具,骗人骗己,否认自己的问题;二是花言巧语,借钱骗钱,甚至不惜违法犯罪;三是改变吸毒方式,如改吸服为静脉注射,既增加了快感,又减少了吸毒剂量。

此时,身体已经对毒品形成了依赖,也就是说没有毒品在身体的存在,身体就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所以,一旦停止吸毒,吸毒者则失眠、焦虑、烦躁不安、流鼻涕、流眼泪、哈欠频繁、腹痛腹泻、骨头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吸毒已经不是为了寻求快感,而是为了解决不发瘾。吸毒者此时才稍稍明白毒品的厉害,但多数对此已经是无能为力了。第三阶段是戒毒阶段,吸毒者或许明白自己应该戒毒,或许受家人、朋友的压力,或许因为老是被警察找麻烦,或者兼而有之,开始了戒毒。初期往往经验不足,到医院后,得到了美沙酮(美沙酮是与海洛因同样药理作用的药物,起替代作用,免得患者发瘾太重),住院几天,感觉很好,很快出院,出院不久很快发瘾,痛苦如前,想来想去,还是吸毒好,“就吸一口,下不为例”,结果掩耳盗铃,第一次戒毒也就到此为止。

在以后的日子里,吸毒戒毒交替,有的吸毒者逐渐明白了戒毒不是好玩的,需要极大的决心与努力。加上家人朋友的帮助,社会的支持,故而相当一部分成功与毒品告别;也有不少吸毒者,认为自己无望,家属、朋友也对其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在戒毒所看到的也多是这些人;还有一部分吸毒者或者因为吸毒过量,或者身体抵抗力下降过早离开了人世。最后阶段是回归社会。部分戒毒者成功停止吸毒,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戒毒者需要面对许多困难、许多挑战,如社会的歧视、朋友的白眼、家人的不信任,没有工作、没有不吸毒的朋友、没有家庭、没有单位,身体的虚弱,心理的失眠、焦虑、抑郁等,自己无一技之长,生活失去来源等等。如果没有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家人朋友的帮助,戒毒者很难走出这些困境。

吸毒是犯罪更是一种“病”

吸毒的性质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更是处理吸毒的政策基础。从法律角度看,吸毒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对吸毒行为需要法律的强制措施,事实证明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把他们抓起来,关一段时间、罚款了事,并没有解决他们的吸毒原因,更没有解决戒毒后的痛苦,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反而加重了他们的问题,特别是对社会的仇视。从医学的角度看,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成瘾吸毒行为定义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部疾病”,原因在于吸毒后身体各部分特别是脑部产生了许多许多的病理生理变化(这是就是疾病),吸毒者对自己的吸毒行为往往失去控制(如同患有阑尾炎的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腹痛一样,同样是病态;毒品成瘾的老鼠同样只对毒品感兴趣,而对诸如饮食、性活动这些本能行为却失去应有的兴趣)。吸毒不仅产生不可控制行为,还能传播艾滋病、肝炎等疾病。

戒毒99%失败?错!

提起戒毒,人们首先想到是否有一种灵丹妙药,吃上一剂,痛苦全消、毒瘾皆无,于是乎种种戒毒创新、戒毒突破应运而生,“三五天轻松戒毒”、“国际新方法快速戒毒”、手术戒毒等等粉墨登场,戒来戒去竟得出了“只有当兵的,没有退伍的”这个悲观结论来。分析起来,不外乎以下原因:

●对自己的问题认识不清:认为自己能力强,自控力好,别人吸毒上瘾是因为他们意志薄弱,我没事。

●控制力不够,准备不足: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想戒毒。但随着戒毒时间的延长,毒瘾的程度增加,决心、信心逐渐下降,美沙酮还没有减完,便强烈要求出院,后面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认识问题偏差:不少吸毒者,成功戒了一段时间,就认为没事了,逐渐放松警惕,可能某次没有把握住,自己安慰自己,或者自找借口,“就吸这一口,下不为例”,结果功亏一篑,很快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了。

●环境影响:这是许多戒毒者面对的大困难。长期吸毒,同事都远离他们而去,一般来说,吸毒者往往只有吸毒的“朋友”,戒毒初期,由于失眠、烦躁、情绪不好,百般无聊,不需要吸毒“朋友”的多少引诱,主动上钩。嘴上说,已经戒了,可心里早就像猫抓的一样。如果此“朋友”兼有贩毒,或以贩养吸,只要当着他们腾云驾雾,稍加引诱,有多少初期戒毒者能逃脱呢?吸后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

●对外界期待太高:吸毒者及家属都寄希望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手段出现,所以一旦有“新方法”出现,都想试一试。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灵丹妙药没有出现。如果哪位说自己有灵丹妙药,可以肯定,此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骗子。彻底消灭毒源,把毒贩子一扫而光,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我国确有战胜毒品,保持无毒社会30多年的经验,但那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完成的。从人类与毒品的斗争历史看,此次胜利既是空前的,有可能是绝后的。吸毒、贩毒与戒毒、禁毒是一场鼠与猫的长期持久的战斗。

●对戒毒者、戒毒方法的要求太高:复发是吸毒行为的特征之一,如同心脏病复发、糖尿病复发、皮肤病复发、精神分裂症复发一样,复发不代表没有希望。随着复发的次数增加,戒毒者会逐渐知道戒毒是怎么回事,慢慢学会应付戒毒中的各种困难,只要有决心、自控力,还是有希望把毒戒掉。

“戒毒99%的失败”这个结论肯定是错误的,国外的随访结果显示,多数经过治疗的成瘾者(>70%)最终停止使用成瘾物质或仅仅暂短使用,约15%~20%的成瘾者成为慢性,反反复复10~20年,需要长期的治疗。如果戒断2年,90%的人能维持到10年,戒断10年,90%以上能维持到20年。有人观察使用海洛因病人20余年,发现至少有1/3的吸毒者20年后不再吸毒了。我们对长沙市芙蓉区社区的685例吸毒者进行了跟踪,我们的结果与一般人的想法大相径庭。通过尿检证实,有63.7%吸毒者在随访的当时未吸毒。在未吸毒者中,有39.7%戒毒2年以上,31.6%戒毒3年以上,16.6%戒毒5年以上。

戒毒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说哪一种戒毒方法是最好的,各种戒毒方法作用于不同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些效果。一般来说,戒毒应该有三个阶段构成:脱毒阶段、康复防复吸阶段和回归社会阶段。

回归社会是戒毒的最终目的,而脱毒与康复是手段。脱毒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医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减少在急性戒断中的戒断症状,为随后的康复阶段做准备。常用的是替代治疗与非替代治疗。所谓替代治疗是利用与毒品具有相似药理作用的合法药物(如美沙酮、丁丙诺非)来替代毒品,然后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少替代药物的剂量。非替代治疗一般是对症治疗,如用东莨菪碱、可乐宁等对抗某些戒断症状;戒毒中药,如安君宁、玄夏胶囊、回生口服液对部分戒断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康复阶段是长期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引起吸毒、复吸的心理因素进行矫正,多数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干预能针对某些问题如复发等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社会心理干预往往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社会心理干预的方法很多,例如,通过治疗改变吸毒者的认识问题的方式、行为方式,帮助戒毒者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促进病人社会技能、鼓励病人不吸毒行为等等。增加病人的戒毒动机、自控能力也是避免复发的治疗之一。

编辑/赵湘

猜你喜欢
吸毒者戒毒毒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吸毒者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