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玉贤 汤菊平
(湖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4)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整体性。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首先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 系统来认识,即始终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这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思维中必须明确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二是在思维过程中必须把每一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系统思维方法的客观依据,就是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思维的系统性来自于客观对象的系统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中运用系统思维,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任何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课堂的基础和灵魂,是课程教学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需要教师把握,但高等院校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特征更是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有机统一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了原理课教学必须更加重点突出其整体性。而目前的原理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特征却往往难以得到体现,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2007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彼此独立的三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相对稳定的教材体系,现在把三门课程整合而成了一门课程,如何从整体上来把握和组织教学内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专家指出:“实事求是地说,使用《原理》教材对于现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这种困难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不甚适应教学的要求,根子则在于我国长时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的整体性建设不足”[2]。“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一大缺憾就是,既存在马克思主义整体视角的缺失,彼此隔绝;又缺少各学科深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支持”[1]。“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把握还存在很多缺点”,“没有真正从总体高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原理整体性问题”[3]。这些看法是切合实际的。原来专门教哲学课的教师对经济学部分的很多问题不甚透彻,专门教经济学的教师则对哲学部分的很多问题不甚明白,必然导致对现在原理课教学内容整体性把握的欠缺。在我们任课教师以往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在对“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有何收获?”一题中回答“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的占到了28%。我们认为,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握好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特征,学生上述答案的比例不至于有这么高。
如何透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原理课三大部分内容之间及各具体原理之间是各自独立还是彼此关联?如果关联,那么其内在逻辑链条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是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的设计,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中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并把握好各具体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注意马克思主义各基本原理的融会贯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基本原理具有长期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整体性,首先应当强调从整体意义上进行研究,要从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整体功能以及对于人们实践活动具有的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一个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哲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为科学社会主义做逻辑和理论铺垫的,实际上这三部分都是为了要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进行的论证,通过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由远及近的研究手法深入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公平公正,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的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唯物和辩证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存在、一切客观存在(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又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所有事物都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经历一个从产生到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不言而喻社会制度也会不断更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现象、经济本质和经济规律进行了大量实事求是的调研和分析,得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以往的奴隶、封建制并无本质不同,依然是“剥削”、而非资产阶级所宣称的“平等、博爱”,从而为无产者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找到了事实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特点、实现途径、运作方式等进行了论证,特别是论证了无产者要实现自己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必须通过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并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与农民、知识分子等其他革命力量联合的坚强的统一战线等具体途径才能达到。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的,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揭示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必然出现这个历史发展趋势为中心的。教师在讲述时如果能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在内容上的这种内在逻辑联系,就能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个较整体的印象。这样也就落实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提出的明确要求“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4],就始终坚持和突出了“三个一”,即把握一个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贯彻“一条主线”,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突出“一个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也就能够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所以,人民大众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的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体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马克思主义各具体的基本原理之间也存在诸多的内在逻辑关联,也是原理课教学内容整体性的重要体现之一,也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各具体原理的连贯性、整体性链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有教材上体现为三章,这三章的内容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必须事先给学生交代清楚,而不是马上进入第一章具体内容的讲述。第一章是个总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适用于观察整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的一个总的观点、总的立场和总的方法。而这样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是来自于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成果,是对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第二章是马、恩运用第一章的总观点、立场、方法,专门对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做分析说明。第三章是他们运用第一章的总观点、立场、方法,专门分析、揭示了人这个群体其组织结构变迁的原因和规律。同时在这三章里面,有些概念和原理又是反复出现的,需要教师重点理顺其中的关系,前后各章节的内容必须照应着讲,否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例如关于“实践”的理论,第一章第一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几部分都在论“实践”,那各自的角度或侧重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必须作为重点加以说明。再如,关于“意识”的理论,教材在多处都有论述,第一章第一节第一个问题“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中有,第三个问题“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中有,第二章又专门论述“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那么这几处关于“意识”的论述又有何联系和区别,也是要讲清楚的,不联系起来讲就会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到处讲“意识”但还是不知道“意识”或“认识”是怎么回事。再如,第三章“社会历史发展是历史必然性与人民群众主动选择的统一”这个问题的讲解也必须再联系第一章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之后在讲述政治经济学部分时,应循着马恩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内外矛盾”进行考察、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的逻辑思路来组织教学,才能体现出这部分内容之间的整体性。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应循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思路进行分析说明。如此等等,教材中类似这样的逻辑线索还很多,都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特别的研究和关注。
近年来,我们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课环节,至少每两周组织一次。例如,我们围绕“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中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并把握好各具体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注意马克思主义各基本原理的融会贯通”的主题就进行过不下10次的集体讨论。同时我们请原来专门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分别就哲学和经济学部分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主题讲解,并负责对方日常教学中的疑难解答。经过对一些问题的互相探讨甚至激烈争论,不仅让我们都对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把握提升了一个档次,而且对一些相关问题也能很快达成共识,如对原理课三大内容讲授课时的分配,原来就比较难统一,教哲学的认为哲学部分的课时至少要占三分之二,教经济学的认为经济学部分的课时也不能少很多,结果导致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被忽略,现在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探讨大家在这一问题上也很快达成了一致,三大内容都能很好的兼顾了。
在近几个学期,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5%的学生对“老师在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以及对各具体原理之间内在关联的阐述说明”表示满意。在对“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有何收获?”一题中回答“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的只剩下5%了。
[1]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38.
[2]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59.
[3]张建文.当前学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143.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Z].教社政5号,200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