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彦鹏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 佛山 528225)
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初步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三个阶段,在数量的扩充与质量的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趋于成熟的过程。分析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特征,对完善大陆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1945年后,台湾教育当局根据实际需要,把日据时期的县一级设立的职业学校,改为初级职业学校,学制3年;各个州、厅设立的职业学校则全部改为省立职业学校,并提高至高中程度。据统计,到1950年时,台湾有职业学校33所。1968年,台湾地区颁布了《9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宣布实行9年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9年义务教育之后进行,即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起点提升至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
1947年5月,当时的台湾省教育厅核准创办五年制“省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技术人才。1948年1月12日公布的《专科学校法》规定:“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宗旨。”该校于1949年11月面向初中毕业生正式招生,设置的专业为机械科、电机科,这是台湾地区教育史上第一届五年制专科学生。以台湾省教育厅批准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增设二年制土木科为标志,台湾地区于1951年开始实施二年制的学制,招收对象为高中及同等学力毕业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升,自1953年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又陆续设立了三年制纺织科、电机科、机械科,招收对象为高中及同等学力毕业生。三年制是专科学校中最晚设立的一种学制。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1976年7月当局公布修正了《专科学校法》。据此,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由此可见,专科学校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大力发展重工业,其经济步入工业化进程。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产业的升级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层次要求。1974年8月,台湾当局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目的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水准,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可以说,技术学院的设立进一步完善了台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标志着该体系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推出“科技发展计划”,以资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1979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成立“研究所”,举办硕士研究生班,1986年开设博士研究生班,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在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鼓励传统工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由此提升了产业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1989年11月,屏东农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学制为2年或者4年。1991年云林技术学院成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的知识经济兴起,为了应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台湾追求技职教育品质的提升,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与质量,将以绩优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若干所技术学院又升格成为科技大学。到20世纪末,技术学院已发展为7所。至此,台湾建立了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技职院校硕士班—技职院校博士班相当完备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贯体系。
目前,我国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5个层次: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技职院校硕士班→技职院校博士班。
高级职业学校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学制3年。20世纪40年代,高级职业学校课程内容依照日据时期传承下来的“综合职业型”课程,学习范围宽泛,实习操作时数不足,学生不能专精,高职学生没有进一步深造学习的通道。20世纪50—60年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培养经济发展迅速的行业所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大量引进美国单位行业制课程,工业类高级职业学校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台湾产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对职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从以农业职业教育为重点逐步转移到以发展工业职业教育为重点。为配合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增加了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读大专的机会。1991学年度高中学生与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比例为3∶7,2000学年度该比例为4∶6,2007学年度该比例为4∶5。
专科学校属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制有二年制、五年制两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行业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公立或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由于出口贸易“资本密集型”产业兴起,专科学校一度成为台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据统计,1989年有专科学校75所,在校生29万余人;1995年达到高潮,为39万余人。2007学年度学校数为15所,在校生13.4万人。
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制有二年制和四年制两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科技人才。二年制的招生对象是专科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且入学考试合格者;四年制的招生对象是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且入学考试合格者,顺利毕业后皆授予学士学位。1995年底,教育主管部门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了“技术职业教育的转型与革新”方案,建议仿照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名称,将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并增设人文等相关学院,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此背景下,绩优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1996年,相关部门颁布了《遴选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核准附设专科部实施办法》,专科学校可以依据规定申请改制为技术学院。此后,台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共成立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8所,在校生495 786人。
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班和博士班,二者都属于研究所。据统计,2007学年度硕士班学生人数28 635人,博士班2 460人。
1.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既独立又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衔接
台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独立,各自成一贯体制。高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入二年制专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可以升入二年制技术学院。1970年,台湾地区召开第五届教育会议,决定在大学停止附设专科部,大专采取平行分轨制。自1973年开始,专科学校改为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第二年台湾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技术学院,即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成立,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贯体系(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1979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研究所”,举办硕士研究生班,接着开设博士研究生班,职业技术教育层次高移,完整、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终于成型。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台湾教育系统中完整的一个体系:接受完义务教育的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高级职业学校或五专,高级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四年制技术学院或者二年制专科,五专或二年制专科毕业后还可继续升入二年制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可进入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立交桥”同时也相互沟通衔接。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进入高一级中学(包括普通高中和高级职业学校)或五年制专科学校。在高一级中学毕业后,又可以升入不同学校:高级职业学校毕业后既可以进入二年制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习,还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本科班学习。普通高中毕业后既可以进入普通大学,也可以进入二年制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习。二年制专科毕业后可以进入技术学院或普通大学附设的二年制技术学院本科班学习。五年制专科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院二年制技术学院本科班学习。
2.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私立职业教育不可或缺
在台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私立学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80%的专科生就读于私立学校。在1959年至1973年间,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办学,办学主体多样化,是多方面吸收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升学的强烈要求,更重要的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大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由于产业升级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民间投资欲望强烈,再加上私立学校办学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促使教育主管部门在1985年制定并公布了《开放新设私立学校处理要点》。根据规定,允许私人兴办工、商、医等类别的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校。1999年,政府修订各级各类私立学校设立标准,全面放开私人兴办各级各类私立学校,由此私立学校蓬勃发展起来。据2006—2007年的教育统计,台湾地区共有私立高等职业院校62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67.4%;学生543 996人,占全体高职院校学生总数的81.9%;专任教师18 012人,占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8.3%。由于私人办学者多来自企业界,能使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界的需求紧密结合,满足职教发展的本质要求,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
3.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彰显职业院校的培训属性
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企业界所需人才为鹄的,除了重视专业人才的职前教育,在职人员的培训、职后的培训进修也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1965年,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夜间部办法》,主张转型大专院校的夜间部,使之为在职人员提供培训与进修。1974年,台湾第一所技术学院(即台湾工业技术学院)设置二年制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专科毕业生,它是属于培训性质的学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为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为了给受教育者提供多种类型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职业培训层次得以提升,从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高移到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并且确定了工作—培训—工作的“工培交替”“脱产培训”“半工半培”多样化的培训方式。1995年,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实现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改革”的规划,采取在技术学院附设进修学院或开放专科学校的措施,以增加在职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为他们终身接受教育或培训提供条件。2004年,又设立在职研发专班,鼓励产业界之研发人员培训、进修。目前,台湾地区已成立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与40所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并将研发成果导入教学中。时至今日,在职研发专班一类的培训形式已成为在职人员最欢迎的,也是最便利的培训、进修渠道。
台湾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是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的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日据时期,台湾实现6年制普及义务教育,这为以实习学校、实习补习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1968年,台湾实现了9年制义务教育,这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格和水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要求,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高级职业学校数量和在学人数的增加。1950年,台湾有职业学校33所,学生11 226人。1995年,学校已经增为203所,学生人数25万余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国际教育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之一是发展专科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满足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据统计,1951年台湾只有4所专科学校,1971年增至73所,学生人数达36万余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以积极培养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其重点在于研究应用技术及养成专门技术人才。到20世纪90年代,技术学院已发展到7所。到2007年,台湾共有科技大学37所,技术学院41所。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2011年的统计资料,台湾地区共有科技大学49所,技术学院28所,专科学校15所,高级职业学校146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70万左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据适龄青年就学人数的半壁江山。
从上述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其职业教育学制发生的三次重大转变都与产业结构调整有直接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台湾百废待兴,教育延续旧制,受日据时期“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影响,当时的职业教育体系仅止于职业学校,包括初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50—60年代,台湾发展进口替代及扩张出口的轻工业。20世纪60年代后期,台湾产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对职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为配合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专科学校应运而生,以满足社会对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要。20世纪70—8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重工业,高附加值产业也使出口贸易急速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兴起,迫切需要高层次的职业人才,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得到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台湾地区产业发展以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职业学校功能逐渐衰弱,专科学校也逐步转型,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扩大招生,职业技术教育层次逐步高移,这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受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影响的结果。可以说,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台湾经济发展史。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不断“高移”,形成了一个与产业结构配套、完整而又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因,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是果,也再一次印证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这一铁律。
[1]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 石伟平,匡瑛.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简明忠.技职教育学[M].台北:师大书苑,2005.
[4] 陈鸿助.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历史、现状和经验[EB/OL].[2014 -11 -18].http://fjzjs.org.cn/content.asp?id=381.
[5]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杨朝祥.台湾技职教育变革与经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5(21):18-22.
[7] 梁燕,徐兵.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改革成就与现实困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52-57.
[8] 杨继唐.高职人才培养错位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